分享

经典方圆:笔墨修身群友讨论辑录

 金匠尚玉 2018-05-19


滕琪:本來書學從屬於經學系统之內的小學,唐之後才進入子部藝術類的。如何將書學回歸經典,確是當下要務。


陈亦刚:书法的出路恐怕靠不了回归经典。这种思路,危险。当然,我这里说的经典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经典,这种狭义的经典是没有前途的。书法,一定要依靠极为广阔的思路与努力,才有重生的可能。除非,利用经典中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否则没有前途。


滕琪:當然,是真的經典中的真的生命力。


无竟寓:我在昨天发的《前言》里说过:


何为经典?

经是道路,能生之物

典是典范,所本之物

本立而道生,是谓经典


为何经典?

因于所本,返本开新

被带上一条道路

生生不息,曼衍以穷年

所以经典


燕凯:何为经典?为何经典?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更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而展开思考的话题。比如:经典何以成为经典?是技法高超?是历史认同?是意义叠加?还是……

 

书家为何要临习经典法帖?是要解决技巧、功夫问题?还是要进入经典的评价体系?或者,经典本身正是指向了书法的本原?

 

常说“回归经典”。是否经典的意义正在于“回归”?归于何处呢?

 

经典必然根源于文化之传统,经典与传统有何异同?

 

书法经典是否即意味着书法的标准,两者有何异同?

 

“二王”被奉为经典。那么,“二王”体系之外的钟鼎、甲骨、简帛等是怎样的经典呢?另外,墓志造像等经历了从非经典到经典的转型,既生成了新意义,也引发了新问题。

 

这些提问可以作为思考的触点。当我们碰触某个问题时,可能都找不到确定的答案;或者,在给出一个是非的判断时,问题本身却转变而衍生为新的问题!


也正因于此,有关经典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开启着,是一个活的问题。就像书法的经典一样,历久而弥新,每位书写者随时在与经典展开交流、对话。

 

是否可以这样说,无论笔墨的书写,还是思想的感发,都正是对经典的叩问!我们用心倾听的,也是源自于经典的回响……


以上是我为“叩问经典——沪上博士书法邀请展”写的一个“引题”,正是为了引发多角度的讨论。


魏军:经典的形成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藏着一个民族的密码吧。一旦形成经典,便有一点固化和排他的味道,便有一点生命力到达顶峰而停止的味道。这时,“打破经典”这另一个生命力,便开始一点一点的积蓄力量和意义了。


无竟寓:严格来说不是打破经典,而是“经”打破“典”。我前几天有写过一幅手札笔记,谈到“经”“典”之间的张力:



其中写道:何為經典?為何經典?此問題實堪深思玩味也。“經”“典”雖合稱,而其中實不乏張力。經者,道也,能生之物。典則書冊之謂也,相對穩定。故二者相反相成。


经、典犹如乾坤。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健不息,坤德载物。独阳不生,独阴不长。经非典不固,典非经不生。


陈漫之:“经是道路,能生之物;典是典范,所本之物。”柯老师这一段讲得太好了!经是无形的,典是其迹化。藉由典,我们能参会经,这天地间虽无形却亘古不变运行不已之物。以六经言,六经其内蕴,本天地常行之道。圣人俯仰品节,依以立言,形诸文字,便成为典。这典,不可避免地成为迹化的形式。然而这自然的由内而外的迹化,也正使我们能因此沿波讨源,达于经的原初发动。


阳明先生曾说,六经文字如圣人画像,虽状貌形似大致可感,然圣人心志神情有所不传。我们必由画像而讨求其人之心志神情。不由画像,便茫无可入,但若泥于画像,便于其真面越来越远了。经如水之流动,因契机自然成冰,是为典。然冰因契机亦可融化成水,复为流动之经。经,是常行不易之物;典,是偶然迹化之物。我们面对传统,是否就是这样不断地在二者之间循环往复,所以如柯老师说,“返本开新”,“生生不息”。经的迹化成为典,然而不是固化,固化则是拘泥不可变,固化乃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我们需时时自省,时时打破这固化,只为能不断的原始返初。


以王羲之论,其书法乃迹化之物,其背后有生命之流动,不过偶然落为笔迹。我们正可因其笔迹,讨求其生命之流动。其生命本质原与我们无二,因此便使这讨求成为可能。每一个典的叶子都有经的枝干。一片叶子,夹在书页里,便是固化之死物。然而枝干总是“能生之物”,我们必由叶子来讨求其所以成为叶子的枝干,进而立我之枝干,生我之叶子。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指向那生生不息之处。一切对典的回顾,都是下学;一切对经的激发,都是上达。


魏军:阳与阴,经与典,如此细分确实让人豁然。


杨骐文:经典之为经典,亦在于能落实到日常,又能打开日常。我们用汉语说话,就是在道说,就是在沿着语言所开示的道路展开物事和我们人自己。然而我们又常常被尘俗和习气所遮蔽,遗忘了道之所由生的东西,在原本鲜活的词语、物事面前变得麻木不仁。所以我们日常的说话要得到典的滋养才好,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白话文时代,得到典的滋养,就是去弊返本,回到古老语言的源头、道说的开端,回到事物本身,由此出发被带上常经大道。


感觉柯老师关于经典的解释一下子照亮了“引经据典”这个词:何以为引?以经为引,何以为据?以典为据;何以能引?因为经乃能生之物,何以能据?因为典为所本之物。由此,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应为人原本的生活方式。由物之本有的东西出发,被带上一条道路,激活和滋养当下的生活。


伍勇:它被不断地重复、演绎和诠释,形成自己的规定性和相对完备性,就形成了经典。这个在其逻辑空间上的不断展开的过程,大概就是经典的能生之义。但是正如哥德尔所揭示的,完备性和一致性不可兼备。经典若是一致无碍无矛盾的,则不完备,未完成,也就是还不够经典,还有未展开的空间。于是,越是经典的东西,越是接近完备、完成:它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几乎所有可能的问题。在经典的框架内,已经没有新的可能性。可是,经典若是完备,则必然会导致矛盾,会产生在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愈是经典,又愈是意味着新的维度的可能性。但是,困难在于,必须从根本上打破经典框架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燕凯:关于何为经典?为何经典?或者说技与道的问题,我想到了两个比喻:一是庄子讲的“轮扁斫轮”,还有就是圆周率的切分。前者是中国的寓言方式。后者则偏重西方的数学思维。它们又好像有着微妙的关联。


“圆”就像道一样,本身不可言说,也不能用理性思维、技巧技法来穷尽。就像制造轮子,技巧可以教,但心法唯有默然契会。同理,“圆周率”可以无限切分,但它却是个无理数。


无论是轮子,还是圆周,其功夫恰恰在于“切”。而“切”属于方法,正与“圆”道对应,有天圆地方之象,也合于乾坤两卦之理。乃至朱熹的那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即方法,“鉴”自有圆象。


学习书法,当然是讲功夫,讲方法的。我们一落笔,多是“切”锋而入。尤其自“八分”书之后,阴阳向背之势已开显,就越来越讲“方”法了。但是只讲方法,一定会落入套路,最终油腻。须有“圆”象,为反观照顾之本,方可避免。


不只是书法,朋友之间的切磋学问。也有个“切”字。切与磋,一粗一细,都是朝向了“圆”,也即“天道”。我们是以切磋的“方”式,无穷、切近于无法言说的“圆”。


但如何有一条道路引向“圆”呢?这时,经典就显出其典范的意义了。因为,经典本身蕴涵着“言说的非言说性”,“显像的不可见性”。就像圆周率的π一样,是理性的切近,但终究又是无理数的。


上个月我和柯老师一起赴京参加央视书画频道的“仰山雅集”,在宾馆里倾心而谈。先是彼此开启,互为激发,进入一种切磋琢磨的状态。


接下来,谈着谈着,我们几乎同时不讲话了。柯老师斜躺在沙发里,我也静默而坐。这样过了好一会儿,柯老师才缓缓道:“不用讲话的状态,才是最好的。”我们两人,相视而笑,彼此默契。


感而后通:与燕凯谈书法与朋友 来自寓诸无竟 23:09

燕凯说的那次北京对话有很长

这是其中凑巧录到的一小段音频

对话开头说到的朋友指何乏笔


我们这次谈话,是不是就像切分圆周呢?切着切着,方圆浑化,天地运转。在某一个契机下,言语思维自然停止,“悬置”于此,空空如也。


《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也是在提示思想和技法的边界吧。


我刚随感而写,没什么条理呀!


这是去年夏天在德国与何乏笔的对话视频

主题是古典与自然

其中也有很多沉默的时刻

惟闻山林之声

正如燕凯所说

切着切着,方圆浑化,天地运转

在某一个契机下,言语思维自然停止

“悬置”于此,空空如也


杨骐文:柯老师是一个词语的农人,这一点与海德格尔有神似,赤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不断用毛笔和思想的犁头翻新着板结的泥土,使一颗颗泥土重新变得松软,使我们重新闻到泥土的芬芳,使每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语词从古老的源头而来,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发”而家国天下,身心的通透和敏锐,往往来自看似平常的劳作,但毕竟是舜在劳作——惊诧于柯老师的语言何以变得如此质朴和平常如话,背后却潜藏着深意。平林淡远,灼火清纯,非积一日之功所能为之。


范兴:与柯老师游都让我忘记自己是个断手断脚的人了。


魏军:方法与圆融,古人造出这两词,真是精确。


燕凯:彼此启发,游思于艺,其乐无穷呀!


无竟寓:惭愧,我只是从诸君切磋和经典文句中,常常能得到一点启发而已。群中很多朋友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已如多年至交。《大宗师》云“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这种交友之道多象经典之道啊:永远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永远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正如法帖中的每一个字,正如每一次面对自己,正如每一次临帖,正如每一天的生活。《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燕凯:熟悉的陌生感,言说的无言说。


杨骐文:是的,真正的朋友之间总是非对象化的,即便面对面也是若即若离。因为朋友之间的相与之道,不仅仅像经典之道,而且本身相与的就是道,共同进入道路中,而道总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总是在物物相与之中。经-典之间构成的内在张力总是能将我们带入道路中,因为经-典在互为张力中总是出发,又总是返回,出发和返回即意味着由陌生而进入熟悉,由熟悉而返回陌生。朋友之间被带入经典中,即意味着带入道路中,带入不断出发,又不断返回的道路中:忽然从对方缩回自己,重新看到一个陌生的对方,又从对方返回自己,接受到一个熟悉的对方;忽然从自己跳到对方,看到一个陌生的自己,又从对方返回自己,重新熟悉自己。


赵逸之:感覺自己錯過一個億。爬樓學習,深受啟發。手寫两張帖子,算是我的發言:




經典所以為元。為震。為卯也。散而為辰巳。為巽離。為亨利貞。諸兄所言陌生大玅之言。陌者。道也。故能生。能新。又天道圓圓。輪迴不已。故又熟悉。天下一氣耳。然時時有旺相休囚之別。故知時時胎養。乃為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所謂方作而觀復。清人論書有始艮終乾始巽終坤之別。豈止筆法之謂也。真可深察體悟之。戊戌四月。逸之。(這是上面第二張手札的釋文。)


平常都和古文字打交道。極少寫行草。今天看到大家討論的熱烈。可能因為急於表達自己的感悟。一時興起衝動而成此狀貌。


燕凯:急之反而逸之,我也常如此。


无竟寓:日常书写便条信札,还是行草自然。这无关碑帖之争。其实,篆隶古意不在形式。同样是日常行草书写,有无古意是有很大区别的。


急和逸的关系,见到近期《东方艺术-书法》有丘新巧一篇文章,谈书写速度问题,写得很好,大家可以参考。


燕凯:以禅堂用功而言:急者,如救头燃,生死心切。缓者,举手投足,念念分明。或跑香、或坐香,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皆是令心思路绝,逼到崖际。触境遇缘,自然跳脱心意识的束缚,放手行去,一派天真。


鹿芸薇:给柯老师回封信,也算是我的发帖吧:



无竟寓:多谢芸薇的信!“执柯伐柯,轮扁斫轮”真是妙联,精确概括了今天讨论的很多要点,胜过许多费辞。


鹿芸薇:哪哪都对不上的对联。


无竟寓:不齐之齐,对不上才能一直对下去。


蔡玮:对不起,这里还有一些费辞。上面那段话的“综合”,不如说持留。两个维度,之前的理解是即将到来的将来,和即将过去的过去。持留某种断而连的张力状态。从开放和无限的可能,向现实的一个可能孕育出去(有着某种决断,这一决断是否就是放弃做出选择,而忠诚于情境的迫使,情境的强力之所以不得不如此是否因为经由过去传递),出去就已经是从势那里turn out了。出去是为了回到这一情境,或说回到过去。一幅书法是否就是这一势(或情境)的轨迹。秘密或问题:如何制造和领会书法的第一个原初情境?


嗯,书写的秘密,或者也是生命的秘密,宇宙的秘密,时间的秘密。不问,在那里。一问,没了。



群中见镜堂龙友视频有感, 写了一张便条:堂视频见于微信, 气象萧森,物换星移。 日常书写之乐, 于斯尽矣。刚来。


馬超問懷素《自敘》“水鏡之辨”。晉書《樂廣傳》衛瓘以廣為水鏡之人,則前賢雖沒,而斯人可見耳。剛。



附录:与马超论“水镜之辨”



因馬超問懷素《自叙》“水鏡之辨”,今天查了一下《晉書·樂廣傳》:“尚書令衞瓘,朝之耆舊。逮與魏中諸名士談論,見廣而奇之,曰:'自昔諸賢既没,常恐㣲言將絕。而今乃復聞斯言於君矣。'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覩青天也。' 王衍自言,與人語甚簡。至及見廣,便覺己之煩。其為識者所嘆美如此。”


這個典故是“以人為鏡”說的來源。《晉書·樂廣傳》的典故,也可能是懷素所本。意即,前賢既沒,今幸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可為人之水鏡,今人見之,若披雲霧而睹青天,可知古人筆法之原委也。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六:“水鏡之才,簡要與清通並著。”水鏡亦常作讚揚人德性的習語,贊人心如水鏡之明。司马徽號水鏡先生,心慕水鏡之德耳。


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心像水镜一样能辨别,一个意思是说一个人本身就是水镜,通过这个人可以看到古人。


《寒山帚談》卷下,談書畫鑒賞時說到:“至于雅俗當前,水鏡之辨,如薰蕕蒼素,必不為所撼搖矣。”薰,香草;蕕,臭草。這個意思或亦可用於理解懷素自敘中的水鏡之辨,即是說顏刑部辨別筆法正誤的能力如水鏡,對筆法的理解非常透徹。


“许在末行”,马超以为“可能顏在懷素的某個卷子後寫過贊揚的文辭吧,所以懷素用了許在末行。這是我猜的。”我觉得也可能是指“颜刑部把我排在了历代书家序列的最后”,相当于“叨陪末座”的意思,既转述了颜真卿对自己的赞许,又是以一种自谦的方式来转述这个意思。


马超: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更大。与后面"忽见师作…若还旧观"一段文字相呼应。


马超的日常书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