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才叔:想提高孩子语文能力,不妨让她背背《古文观止》

 月亮的脸在改变 2018-05-19



在清朝,有一个处于公务员与老百姓之间的阶层叫乡绅,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乡绅在清朝的社会中拥有超人般的影响力,在官府和百姓之间拉皮条,在官场民间都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一个人要想成为乡绅,首先必须得读书,而且必须在科举考试中博取了适当的功名。


如大家所知,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也就是说八股文的水平决定能不能中举,八股文要求考生有高超的文字技巧,并不需要有广博的学识。八股文一般在360字到720字之间。考生不仅要通晓韵律、擅于辞藻,而且还要精于书法和诗文。遣词贫乏和写字不好看会被认为功底浅薄,那是注定要落榜滴。


由于有了这种八股文的科举,应运时代需求,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俩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了222篇古代散文,编写成应试教材,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花最少的时间,读最有价值的内容。它的文字精炼,有人说一篇行文就像一部精准的仪器,每个字犹如上面的一颗螺丝钉,不可缺,不可换。例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称”郑伯“,为什么用”克“这个词,极有深意。读完一篇后,你会赞叹古人对文字的运用,真正到了”吟哦一个字,捻断几根须“的推敲,这种严谨和美感是现代文所很难体会的。


《古文观止》最宝贵的作用是让读者明白大是大非和世事变化发展的规律。比如读《郑伯克段于鄢》里边就表达了“防患于未然,问责于己而非他人”等等诸多道理。如果想让自家孩子的语文能力提高,不妨叫她背一背《古文观止》。

摘自《我们一直生活在春秋战国》龙镇 著


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和会试几个等级举行。童试每三年两次,每次考三场。第一场由考生所在地的知县主持。许多考生在第一场中就因用词不当、不合韵律和写字难看等缘故而被淘汰;考中县试的考生叫童生,童生有资格参加第二场考试。第二场考试由知府主持。这只是一场复试,过这一关的童生随后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据说这些考生中只有1%左右的人能过院试而获得生员的学位,生员相当于秀才。生员就是最低层次的乡绅阶层。


能考上生员,就意味着已经是预备官员了。生员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在清朝,能够当上生员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众有了本质性差别。


生员每人都有朝廷津贴,供自己准备上一级的考试。过了童试的生员要准备乡试。乡试三年一次,乡试的主考官和副主考由皇帝挑选指定,并回避本省考生,是很公正的。其它考官由总督遴选,乡试的竞争同样异常激烈的。



乡试也要考三场。乡试在指定的考场,叫贡院。贡院实行封闭式管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形形色色的作弊行为。据说考生的所有考卷都是密封的,而所有的考官在阅卷期间也是被隔离开来,考官把比较好的试卷上呈给正副主考,由他们作最后定夺。发榜日,主考官在总督的陪同下,以皇帝的名义向中榜的考生授予举人称号,第二天总督府要请这些新科举人罐罐酒。


那些在乡试没考中但也显示出较高水平的考生被授予贡生的称号,这些人回到家乡就变成地方的佼佼者了。而举人就更加牛逼,为家乡争光了嘛,举人算是正式的官了,一般被称大老爷了。虽然官不大,比如“师爷”,差不多就是副县长这一级,但在清代,举人是牛逼得不得了滴。举人们通常还想着继续往上爬,准备参加也是三年一次的北京会试。


会试也考三场,考中了就是贡士,贡士基本上也就等于进士了,只需要再走一道程序,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进士了。贡士准备一个半月后参加殿试,也叫廷试。殿试排场最大,主考官是皇帝,只考一场,就成了进士,殿试不刷人,按成绩将他们分成三甲。



啰啰嗦嗦一大堆,归纳起来是: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啦;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是全国统考,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内主持,也叫廷试。全员录取,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科举考中之难,难于上青天。清朝科举分三等学位:生员,举人和进士。生员通称秀才。有人对这三等学位和当今作比对:秀才相当于考上985;举人相当于考上清华北大;进士相当于取得牛津剑桥博士学位。哎,跟中头彩差不多。考中进士后一般会下放到基层单位锻炼锻炼,被称做“外官”,还有一部分有关系的会留在朝廷当个候补,这就是“京官”。


01

才叔读《醉花窗医案》


 



《醉花窗医案》

  王堉  著 

  清

  经方才叔 对白

 编辑 | 经方才叔


89.水气下注腿脚作肿


山西省崞县有一个牛人,叫赵梅村,书法写得非常好,并且精通文章。见过的人都对他赞赏有加。赵梅村以秀才身份在等待朝廷安排补缺,那段时间他委屈在榆林观察芝田先生那里做个文书,后来芝田先生回家奔丧,赵梅村同志就失业了,只能宅在家里,最近听说到定襄县令戴幼安那里去当了幕僚。


壬戌夏,定襄县童试,戴幼安请王堉先生一同阅卷,这样一来,王堉就和赵梅村接触上了,朝昔相处,无话不谈。


有一天,赵梅村说:小弟我平时身体蛮好的,最近不知道犯了什么鬼,双下肢膝以下水肿,午后加重,水肿导致身体沉重不能屈曲。


王堉问他一些问题:局部皮肤是不是很光亮没皱纹?小便是不是很少?胸膈是不是经常性的觉得闷?赵梅村回答说:对对对。


王堉告诉他:这一定是饮水过多,水湿不化,水气下注,失治而成为水肿,再发展下去水肿势必向腰部蔓延,累及腹部,到时就治不了了。


赵梅村吓得不轻,赶紧伸出双手,请求王堉号脉诊病。先生却说:病证很明确了,不必诊脉,只要疏利去水,小便得通,水肿自然消除。至于茶水,口渴了再喝,口不渴是千万不能喝滴,不要贪水,每天早晨灌八杯水是错滴。


然后,王堉开了五苓散加木通、牛膝、防己、瞿麦给他,喝完药,到夜里,赵梅村就小便了五六次,觉得肚子舒服极了。第二天看他,水肿消了一大半,赵梅村连续吃过三服药后,水肿全消,步履矫健。


于是,赵梅村送了几面锦旗给王堉,亲自写上对联,称王堉为神医。


读完这篇文献,我发现有些疾病是典型得不需要再辨证了,不需要细究寒热虚实。敢套《红楼梦》里黛玉教人作诗的话:“若是果有了奇效,连寒热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90.脾胃积滞误用桂附


北京人程裕堂,被分配到定襄县西厅工作,春初到任,可是薪水少的可怜,每年不足二百金,查了文献,清代的一两约等于十元人民币,那么相当于一年两千块左右,这一点薪金要应对人情世事真心困难,一切的起居日用都得精打细算。又因为老母亲在北京,想接母亲过来同住,又担心养不起,不接过来又说不过去,整天忧思抑郁,逐渐的手上长了一疔。


疔是一种外科病,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呈小结节,并可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继而中央变软,出现白色小脓栓。长在手上的根据部位不同有很多名称。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疔;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疔;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疔;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


程裕堂手上长了疔,请当地一个姓牛的医生治疗,牛大夫用针灸治疗,半个月就治好了,牛!。


可是,程裕堂素来身体有所积滞(这个积滞,王堉先生没有交代是怎么辨出来的),而且兼有忧郁,因为积滞加忧郁,慢慢的程裕堂就出现了胸膈胀满,不思饮食,精神萎靡不振,面目消瘦。


这种内科病牛大夫就不大行了,他以为是大虚,就用肉桂附子去给程裕堂补,结果,吃过两副药症状加重,主要是胸膈满闷更加的厉害了。


程裕堂知道王堉当时也在县政府,赶紧跑到县政府找王堉,县长戴幼安亲切地接待并问候病情,然后指着王堉对程裕堂说:润翁同志(就是王堉)医道如神,在山西陕西非常出名,没有不服他的,请他治疗,包好。


王堉也不客气,直接号脉,见六部沉数,右关坚欲搏指。这种脉象太典型了,在《醉花窗医案》经常看到。


王堉笑着对程裕堂说:您的肚子就好像井里头塞满了东西,然后还要填上石块,积滞,没有任何空隙了,所以才会吃不下。这是实证,用下法治疗,很快就让您爽得不得了。如果误以为是虚证,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程裕堂一脸茫然的说:精神萎靡不振,肌肉消瘦,不是虚证是什么?


王堉回答:“俗医但知书上病,不知身上病,焉有是处”,很不客气。王堉说平庸的医生只知道书本上的病,而不知道人身体上的病,一点用处都没有。之所以会精神萎靡,那是气血不流通的缘故,肌肉消瘦,那是食物不得消化吸收的缘故。因为脾胃是受纳食物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如果有了积滞就再也装不下新的食物了,积滞了,也就通不下去,胃气就罢工了,胃气一罢工,气血就生化无源,人体势必变得衰弱,就是这样啦。


王堉说得条条是道,程裕堂赶紧求方,先生用金饮合保和汤合方治疗(对金饮有好多同名方子,大概都跟平胃散差不多)。吃过两副药之后,胸腹间肠鸣作声。然后拉了很多臭东西,马上就觉得肚子饿了,神清气爽。


当天晚上,程裕堂提着灯笼来找王堉,见了王堉,程裕堂跪地便拜,说:您开的方子真是灵丹妙药,之前还不怎么相信,今天才知道被平庸的大夫所误了。


王堉开始继续说教了,先生说:人的肚子就像粮仓,最需要的就是新陈代谢,现在您旧积是消除了,但是胃气还弱,新的食物吃下去,很容易造成新的积滞,必须克制点哈。


程裕堂拼命点头,并且要请王堉灌酒,王堉可怜他没几个钱,便谢绝了。


过几天,王堉收拾好行李要回家,程裕堂派了一个小奴相送。当时正好下过大雨,路上不好走,那个小奴非常勤快,一路帮忙推车前进。王堉叫他不用这样,早点回去。小奴说主人之命他是不敢违背的,一直送过十里才转身回去。


临床中,天天都有患者朋友说:“我很虚弱,四肢疲乏无力,吃得很少,体重减轻,我是不是该吃点洋参黄芪鹿茸什么的补一补?”其实,虚的表现不一定就只有虚的原因!《黄帝内经》讲“至虚有盛侯,大实有羸状”便是此意。


第89例用不着四诊合参,只需求得主要症候表现就能够对症下药;第90例则不成,牛医生见到虚的症状便给了温补的药物,导致疾病加重,提示这种疾病非辨证不能明白真正病机所在,而辨证重中之重是脉诊,通过脉诊分析症候的病机所在,然后选择能够切中症候病机的更合适的方子去治疗,势必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


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是中医治病成功的关键。


原 文


89.水气下注腿脚作肿


赵梅村先生,崞县人,工书,兼精笔札。见者辄赏之。以廪生博广文尚在需次,为榆林观察芝田先生记室,后芝翁以内艰归里,梅翁亦家居,近为定襄令同谱弟戴幼安翁司笔札。壬戌夏,定襄县试,幼翁邀余阅卷,与梅翁朝夕聚谈。一日梅翁曰:弟素颇健,近不知何故,两腿连脚作肿,午后益盛,闷滞不能屈伸。余问皮皱乎?曰然。光亮乎?曰然。小便不利乎?曰然。胸膈发闷乎?曰然。告曰,此必饮水太多,水气下注,不治则成水肿,渐而至腰,至腹,则无救矣。梅翁请一诊,余曰,不必诊脉,但疏泻其水,小便利则肿自已。至于茶水,渴而后饮,不渴时则绝之,勿过贪也。因进以五苓散加木通、牛膝、防己、瞿麦,至夜则小便五六次,觉肚腹宽舒。天明视之,肿消其半,连服三剂。则肿迹全无,步履矫健。梅翁为书对联、横幅,称神者再再。


90.脾胃积滞误用桂附


定襄西厅程裕堂,都中人,春初到任,而定缺苦甚,岁入不足二百金,而定俗尤鄙陋不堪,一切起居日用多不遂意。又以老母在京,迎养则不给,不迎又不可,忧思抑郁,手生一疔,延本处牛医治之,牛屡施针灸,半月而后愈。然程素有积滞,兼日来忧郁,遂胸膈张满,饮食不思,精神馁惰,面目瘦削,牛以为病后大虚,用桂附补之,二服而满益甚。知余在县署,急衣冠来拜,幼安问其病,即指余告之曰,润翁医道如神,山陕诸相好,无不服者,宜请治之。余诊其脉,六部沉数,右关坚欲搏指。笑曰,君腹中如塞井而下之石,积滞无隙,宜乎饮食之减少也。此有余之症,急下之,则舒畅。误认为虚,则相悖矣。程曰:精神馁困,肌肉消瘦,非虚而何?余曰,俗医但知书上病,不如身上病,焉有是处。精神不足者,气血不流通之故;肌肉消瘦,饮食不生发之故也。盖脾胃为容受转输之官,积则无所容受,滞则不能转输,胃气一停,百脉皆败,无怪其然也。程请一方,以对金饮合保和汤合进之。两服而胸腹作声。洞下秽物数次,顷刻间,饥不可忍,神气亦清。晚笼灯而来,伏地作叩曰:此方真灵丹妙药,前尚未深信,今乃知俗医之多误也。余曰,人腹中如常平仓,最须年年出陈易新方好,但旧积既去,胃气尚弱,新物入口,停滞尤易,须节俭也。程首颔之。即折柬相邀,余怜其苦力辞之。越日余束装归里,程乃饬差送数里外。时雨后多泥,凡难行处,即转轮负毂,余遣之去,则曰,家主之命不敢违。过十里而后返。


02

才叔细读《中医内科学》


第27讲 肺痿(二) 来自经方才叔 12:58


03

高源明作品



白描《南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