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雅 之 争 ○ 很久之前,我写过一篇推送,介绍乾隆年间京剧与昆曲争夺集体审美的一段历史。 不知何处是他乡——红毺韶华 京剧起于坊间,是“花”;昆曲已经历文人雅客二百年的打磨,为“雅”。这场争斗,也叫“花雅之争”。 近两年比较可喜的变化是,京昆两家的观众群体都在不断扩大,而且平均越来越年轻。一场新的“花雅之争”,似也尘嚣渐起。 普遍的论调,倾向于捧一踩一。要么说昆曲才是真高雅,京剧不入流;要么说高处不胜寒,京剧正是因为大俗才战胜了昆曲。 但是,非要分个孰高孰低么? 我无意在此比较,也没有作这个比较的底蕴。写这篇推送,也只是想聊聊我个人的一点观剧体验。各花入各眼,有不认同的地方,也欢迎一起交流。 昆 大 梦 一 场 ![]() 【昆曲】惊梦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昆曲】牡丹亭名段精选 张继青 00:00/06:16
“ 今夜晚到此间真如梦境。 这是《桃花扇》的一句唱词,也是我的感受。 坦白讲,真正进剧场看全本昆曲的经历,我只有一次,大概是三四年前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看北昆魏春荣女士的全本《牡丹亭》。虽是仅有一次,但我觉得,足够我得出这个结论。 看京剧的时候,演员是代替观众表达情绪的媒介。观众很容易被一个好角儿带进特定的情绪里,嬉笑怒骂,都是鲜明强烈的。看《游龙戏凤》会一脸痴汉笑,看《荒山泪》会看哭,看《铡美案》则是畅快淋漓——京剧的观众,是安静不下来的。 昆曲给我的感觉则是,演员和观众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现实和梦境的距离。观众更像一个被带进梦境的旁观者,看一段故事里的悲欢离合、痴嗔风月。我自己看那场《牡丹亭》的时候,是没有表情、没有声音的。 电影《梅兰芳》里,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第一次看《牡丹亭》的时候,表情就和我当时一模一样。 如果说京剧的情感,是演员【故事】与观众的共情;那么昆曲的情感色调,应该是一种惊奇。 这不是属于人间烟火的美。 这是一种过分慑人的美——它发掘出人性中最细小最微妙的情感,并用一种最细腻最精妙的方式,展现出来。 原来人类……原来我自己,有这样的一份美——昆曲带给观众的,是这样一种惊奇。 它唤醒了被柴米油盐渐渐磨去的一份自性。 电影《梅兰芳》余少群饰杜丽娘 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人?! ○ “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 人的自然天性是值得赞美的。昆曲对于人的七情六欲,从不避讳。 《牡丹亭》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很鲜活的少女。芳心初萌的杜丽娘,在游园赏春归来之后,恋恋不舍,“春情难遣”。演员在这一段表演中,由椅子上起身、缓慢磨至桌前,以象征少女排解情欲。昆曲的各种表现形式大多是旖旎,但毫不遮掩的。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 那场《牡丹亭》看到中后场,我也做了个梦: 都道柳梦梅是杜丽娘的画中人,其实杜丽娘,也是柳的画中人。两人之间,差了几十年的光阴,不过是痴念都付在同一幅画上,才得以在画里的花园相聚一次。 这个梦做到最后,杜丽娘从芳冢里苏醒,和柳梦梅团圆,我都没醒。我固执地觉得,这样一个故事,以团圆为结尾,就不够慑人了。 回去之后,我也试图把自己的梦写下来。只是离了情境,那个梦,怎么着也做不下去了。它背后承载的那种美太沉重了,我还不懂,也不敢言懂。 但有机会,能去看一次,偷闲做一场梦,还是值得的。希望你看完,也能有去做一次梦的冲动。 京 动 人 心 弦 ![]() 【京剧】锁麟囊·一霎时把七情具已昧尽 张火丁演唱专集 张火丁 00:00/09:04
“ 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 她泪自弹,声续断 似杜鹃,啼别院 巴峡哀猿,动人心弦 好不惨然 这是程派名剧《锁麟囊》里的一段唱词,在我看来,“动人心弦”四字,虽然被用腻了,但最适合说京剧。 正如之前说昆曲是提到的京昆区别那样,在我看来,京剧重在演员和观众间的共情。同样是抽象生活的程式化表演,好角儿的戏能把人带进情绪里,让人如痴如醉;普通演员的戏让观众觉得沉闷不知所云,也不足为奇。 昆曲的行腔是曲牌式,用韵填词都有格式,需要剧作家一字一句细细推敲。演员面对已经成型的剧本时,和观众的地位是相似的:演员先被剧作家带入他的梦境,不断打磨修炼,等到自己也成为一个梦中人之后,才有功力将观众也带入这个梦境。 不同于昆曲,京剧的腔板式行腔,曲调上可以改动的小地方多,填词上也宽松,为演员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拿一出《玉堂春》来说,梅尚程荀张五派就大不相同;即便是统一流派的不同演员之间,在行腔时也会作出不同的改动,以适应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情绪表达。 余少群饰玉堂春 即人们熟知的“苏三” ○ 《玉堂春》讲的是名妓苏三在恋人王金龙进京赶考后,被鸨母设计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沈妻皮氏意欲谋图家产,于是假借苏三之手毒死沈燕林,害得苏三身陷囹圄。其中《会审》一折,苏三在公堂上自陈身世:她先是被用重刑,又投入监牢整整一年,十八九岁的女孩儿,已经经历了太多;在被主审官员问到旧情人王金龙有没有探望过她的时候,苏三很凄然地回答: 王公子一家多和顺 他与我露水的夫妻就有什么情! 梅派在这里的处理是相对含蓄的,只有在说到“王公子”的时候,暗含一丝幽怨和嘲讽;尚派情绪更为激昂,“王公子”三个字冲上高音,砸得非常有力,怨恨之情溢于言表。程派程砚秋先生的处理在我看来是最为高明的,直接将这意义百转千回的“王公子”三个字避开,转而唱: 他一家骨肉多和顺 他与我露水的夫妻就有什么情! “他一家”三个字,唱得凄楚决绝,真的配得上“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这个评价。 “ 这是一次没有广告费的安利。 写这一篇,除了谈谈自己一点拙见,也是想给大家推荐一折戏。 5.20,也就是明儿晚上九点十分,北京一套播的《传承中国》新一期,是余少群演《锁麟囊》中“选奁”一折。 《传承中国》这档节目不错,教明星学京剧虽然也是娱乐成分居多,但能看出是用了心的,我之前也给不少朋友卖过安利;真格的写推送卖,还得是这一期。 余少群饰林黛玉 余少群之前也上过《传承中国》,演张派的《望江亭·观遇》。虽然那一场的发挥也很出色,但我私心里觉得,《锁麟囊》这一场,他会是惊艳的。 这出戏太适合他了。 “选奁”是《锁麟囊》的第一折戏,剧情简单得几乎等于没剧情,就是娇纵天真的大家小姐一样样儿挑自己的嫁妆。但也就是这种没意义的剧情,才更显演员的功底,以及对于美的一种敏感。这一出戏,不太像传统的京剧,反倒更有昆曲那种时光驻足的意味在。 网上传出的排练照↑ 余少群的眼睛真的太美太适合青衣了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 一样心情百样娇 不是我无故寻烦恼 如意珠儿手未操 锁麟囊·选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