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战国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5-19

学习提示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秦、楚、燕、.齐、韩、赵、魏七 国争雄的时代®,是我国封建制确立的时期。
要掌握战国历史的一个特点就是“战”字。从封建兼并战争到 秦的统一,战争纷繁,规模空前,列周关系交错。大致经历了魏首先 强大、魏齐争霸、齐秦并尊为帝、齐赵削弱以及秦向东方大发展五 个阶段。要了解列国兼并战争中的强弱胜负形势的变化是和各国 变法成就的大小及军事外交斗争策略的运用成$力与否有着密切关 系的。战国后期统一趋势的形成以及七雄最后统一于秦的原因,也 是一个需要把握的重点。
还要把握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这个关键问题。首先要联系春 秋以来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在这个 基础上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_这个过渡是通过变法运动 得以实现的。要了解变法运动出现的背景、内容、性质和意义,并把 主要国家的变法加以比较,从而认识到变法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 到国家的强弱。变法后,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封建生产关系知确立, 以及封建集权政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完成封建化进程的根本 ^5志。
封建制的确立带来了两个“飞跃”,一个是封建经济的飞跃发 展,另一个是思想文化的飞跃进歩> 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我
①当时就有人称那些不断进行战争的秦、楚、燕、齐、韩、赵、魏为■■战国'西汉末刘向 编纂《战国策》.**战国**一词就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
们需要了解这两个飞跃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们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 远影响。
第一节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 ·初步形成
公元前475年左右,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掌了权,通 过互相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秦、楚、燕、齐、韩、赵、魏七个大国,史 称“战国七雄”。它们都是从春秋时期诸侯国演变发展而来。齐在东 方,以临淄(今山东淄博)为中心。秦在西方,以咸阳(今陕西咸阳)为 中心。南有楚,以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为中心。东北方有燕,以 蓟(今北京)为中心。三家分晋,魏占今山西西南部原来晋国的主要 区域,国都后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赵居魏之东北,燕之西南,以 邯郸(今河北邯郸)为中心。三晋中韩国地盘最小,居今河南中西部 被大国包围,都城屡迁,最后从阳翟(今河南禹县)迁到郑(今河南 新郑)。
各国掌了权的新兴地主阶级为了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 力,发展封建制,巩固政权,纷纷在国内开展了变法运动。主要有魏 的李悝(kuT亏)变法、楚的吴起变法以及秦的商鞅变法等,其中商 鞅变法收效最显著。
李悝变法
魏文侯(前424—前396年)是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李悝(约前 445-前395年)为相,推行变法·其主要措施如下
①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倡农民勘谨耕作·据李悝估计,勤谨 者每亩增产三斗,不勤谨者每亩减产三斗,并用这个事例号召农民 勤于耕作。实行“平籴法”,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平 价出售,使粮价保持平衡,是调剂粮价之法·
①《汉书·食货志》· ·102-







2.按照“食有劳^禄有功”的原则®,授予有功劳的人一定职

位和爵禄,取消那些既无功于国家,又过着奢侈生活的人的世袭特 权,这就大大削弱了世卿世禄制。
3.著《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认为“王者之政莫 急于盗贼”®,把盗、贼两篇放在首位,保护地主阶级的生命和财产 安全。囚、捕篇就是对盗贼的拘捕之法。杂法主要规定了对淫乱赌 博、盗窃官府符玺、贪污贿赂、僭越逾制,以及议论政府法令、百姓 集聚等惩治办法。具法是根据特殊情况加重或减轻刑法。《法经》 及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 .
李悝变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发展了封建经济,使魏国在战 国初期首先强盛起来。
吴起变法
楚悼王即位(前401—前381年)任用吴起(?一前381年)为令 尹,主持变法。变法措施如下:
①他认为楚的情况是“贫国弱兵”,其原因乃“大臣太重,封君 太众”气变法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到三代以上的收回爵 禄,疏远的公族一律撤除公族籍,取消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
②栽减冗t,精简机构,用所节省开支来训练兵士,增强军队 的战斗力。
③“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即没收奴隶主贵族的部分土地, 强令他们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
吴起变法重视明法审令,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击旧贵族。因楚 旧贵族势力大,推行新法很困难。不久楚悼王死去,.贵族们群起反 攻,吴起伏在王尸上,诱使贵族的乱箭射中了王尸。按楚法规定: 若加兵蕪于王尸者罪及三族,故射杀吴起的旧贵族因犯此罪而被 处死的就有7Q余家,最后吴起也遭车裂而死.吴起变法的成效不 显著。·
①《晋书*刑法志》.
②《韩非子·和氏》.
③《吕氏春秋·贵卒》·
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卫人,原名卫鞅,或称公孙鞅,后被 秦封到商地,故又名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曾任魏相公叔痤的 家臣,因不得魏王信任而入秦。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下令 求贤,任商鞅为左庶长,后升任大良造。先后于前356年(或说前359 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变法内容如下:
1.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开阡陌就是挖 开田地上的疆界,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 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公元前408年,秦“初租禾”,开始承 认土地私有,按土地亩数征收賦税。公元前384年,秦“止从死”,废 除殉葬制。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按什伍编制把农民登,记在 国家户籍中。接着,“初行为市”,商品交换发展,出现了市场。秦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虽较其他六国慢,但封建化毕竟已成时代的 潮流。因此,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是秦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结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凡努力生产所获多者,原先是奴隶, 可获得自由。相反,对从事工商或懶惰而贫困的人荽没入官府为 奴。又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者,则加倍增收 賦税。这就促进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3.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
件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制造的商鞅量(方升),实测容量为200毫 升。 .
4.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 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军功爵分为20级,最高为彻侯,最低 为公士;按军功大小授予相应的爵位;根据爵位的高低占有数量不 等的田宅和臣妾等,从而形成了封建等级制。
5.“燔烧诗书,明法令”,把ft令公布在宫室前的冀阙上,并申 明“刑无等级”,即不管哪级贵族,只要犯了国法,就应该和庶人犯 法一样给予处罚。
6.设什伍连坐法。编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奖励对“奸” 告密,不告密的腰斩,告密的可与斩敌同赏。如果一家藏奸,伍什要 同罪连坐,与降敌同罚。
设县制。把秦划为31个县,设有令丞掌之,令丞由中央任免。为 了适应向东方发展的需要,秦把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迁到咸阳。
7.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变法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变法前,商鞅就与旧贵族甘龙、杜 挚有过一场是“变法”还是“法古”的激烈争论,商鞅主张:“治世不 -道,便国不法古”®。在推行变法过程中,以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 孙贾为首的一批人乂故意唆使太子犯法,按变法规定,罚不讳强 人、事不避亲近,故商鞅分别治他二人以黥刑和劓刑,坚决推行变 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 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败,被 处以车裂之刑而死。
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商鞍变法比较彻底,是使秦国富兵 强的重要廪因,奠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啤。
从以上各国变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继续 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 主阶级政权,从而建立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这些变法都是 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当然,这些变法不可能彻底,变法 内容还保留着一些维护奴隶制残余的规定。*
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通过变法,各诸侯国先后确立了封建集权制。首先,各国相继 建立了以国王为首的中央官僚机构。过去是文武不分,现在辅佐国 王的最高长官是相和将,文武分开了。相,又称相邦、相国,或称丞 相(楚称之为令尹),为“百官之长”,是辅佐国王的最高长官。将,或
①《史记*商君列传〉〉
②《韩非子·定法》.
叫将军(楚称之为柱国或上柱国),为武官之长。
其次,郡县制代替了分封采邑制。早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 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县,由国君直接管辖,具有加强边防的性 质。春秋末年,晋在边地设立郡,也是为了巩固边防,但最初郡比县 地位低。战国时期边地发展,于是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 生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机构。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三晋,后来普遍 成为各国的地方组织。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 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 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把个体农民编制在户籍上。
再次,建立征兵制和常备兵。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征兵年 龄大概从15岁到60岁之间,但如遇大战,往往倾全国壮丁。各大国 经常保持有兵力几十万之众。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如魏之“武卒” 和齐之“技击”。常备兵要经过挑选和严格训练,中选者可以免除全 户的徭役和租税。由于战争规模扩大,兵种也发生很大变化,以步 兵为主,骑兵次之,车兵已退居到无足轻重的地位。青铜兵器大有 改进,比以前锋利,还有铁兵器。而且出现了一种新式武器一一发 射箭矢的弩机。
在春秋时代已出现的成文法的基础上,李悝制定了《法经》, 商鞅参照李悝《法经》制定了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 建法典。
最后,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要求,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君臣关系 的官僚制度,主要有俸禄制、符玺制和上计制。所谓俸禄制,就是官 吏由国君任免,而且不再用封邑作为官禄,改为普遍采用以粮食为 官吏俸禄。秦、燕以“石”为单位,大官有几十石、几百石俸禄之多, 最小官叫“斗食”之吏。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佣性质了。所谓符玺 制,包括兵符和玺印两种。兵符又叫虎符,分两半,右一半归王管— 左一半归将领,国君发兵,两半虎符会合才能行动·。魏信陵君“窃符r 救赵”的故事就反映了这一事实。玺就是官印,发布公文必须用玺: 来封泥,作为凭信,否则不能生效,对于官虫的任免也是以玺为凭。
.107.
所谓上计制,就是年终考核制,每年朝廷的重要官吏和地方首长都 必须把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送到国君那里去,国君 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这样国君便可操右 卷来责成臣下。年终,臣下到国君那儿报核,国君f据官吏征收赋 税的情况,决定对官吏的任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i的考核也如法 炮制。
这些官僚制度使国王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 正如韩非子所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①。这 就为秦汉封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
第二节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
关系的确立
封建制在各国确立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较相适应,战国时代 的封建经济得到飞跃发展。 .
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在春秋时代冶铁技术兴起的基础上,^国中期以后,冶铁技术 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这个时期的铁器出土范围很广,到目前为 止已发现的遗址,北到辽东半岛,南到湖南长沙,东抵山东广大地 区,西达甘肃平凉,都发现t战国时期的铁器。在各遗址出土的铢 器中,铁农具占重要地位。已出土的铁农具有犁铧、镬、锄、铲、镰 等,从这些农具种类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几乎都已使 用铁器了。.
由于广泛地使用铁工具,就为当时大规模地修建水利工程提 供了较好的条件。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魏国的邺(今河北临漳)令西 门豹主治漳水,开凿12条渠,引彰灌邺,使受益农田提高产量四倍 多。秦用韩国水工郑国,从今陕西泾阳附近引泾水东向洛水,主持
①《韩非子·扬权》。要,枢要,指主要权柄。大意是:了般政寄分派给四方臣,主要 权柄集中在中央;君主掌握主要权柄,四方群臣都来效力^ *
修了一条全长300多里的渠,使关中干旱平原受到灌溉,这就是郑 国渠。秦国修的另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 江堰市岷江中游),它是从公元前256年开始由秦蜀郡郡守李冰父 子主持修成的具有防洪、排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工程主 要分为“都江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几部分。“都江鱼嘴”是筑 在岷江江心的分水堤,用竹笼装满鹅卵石堆砌而成。它把岷江分为 内江和外江,内江用来灌溉,外江为正流,起分洪泄水作用。“宝瓶 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用来节制内江水量。内江穿过 它进入川西平原,分为无数大小河渠,形成灌溉网络,飞沙堰”是 緣在“宝瓶口 ”和“都江鱼嘴”间的溢洪工程。都江堰的修成既消餘 了岷江的水患,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雄伟的都江堰工程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 才智。 *



农业生产技术又有许声进步。改进后的犁铧和锄,便于深耕急 耨。除了牛耕,有的地区也使用了马耕。牛挽犁铧耕地,大大提高了


劳动效率。当时人们很重视施肥,有粪肥,也有绿肥和草木灰等,还 懂得了消灭病虫害的道理。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专著这 时也出现了。《吕氏春秋》有《上农》、《任地》、·〈〈辨土》、《审 时》四篇,都是有关农业的著作。《上农》阐述重农思想;《任 地》提出了使用土地、整地做哇、灭草保墒、中耕除草等生产经 验;《辨土〉>侧重阐述如何发挥地力作用;《审时》提出了耕作适 时的重要思想。此外,《尚书·禹贡》、《周礼·草人》还阐述了分辨 不同土壤来进行耕作的重要性;《礼记·月令》记录了一年12个月 应安排的农事和其他活动,由政府按月公布政令。
当时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提髙。据魏国的李悝估计,战 国初期魏农民的生产量一般亩产粟一石半(当时一亩约当今三分 之一亩,一石约当今二斗),最好年成增产四倍,即生产六石,最坏 年成则只能得三斗。在中原先进地区还开始推广一年两熟制。
手工业的进步
据《周礼·考工记》所述,当时手工业分工比较细密,攻木之 工有七种,攻皮之工有五种,设色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玉石工)有 五种,抟埴之工(陶工)有两种。这种分工细密的情况,在当时既提高 了生产效率,又提高了产品质量。 -
冶铁业: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进一步鲁遍化,包括农业和手 工业工具、武器装备和生活用器。据$献记载,当时铁矿山就有30 多处。在齐临淄、赵邯郸、韩新郑、燕兴隆、楚宛(南阳)等地都发现了 战国冶铁作坊遗址,有的敕模很太。临淄的一处冶铁遗址面积约40 余万平方米。从冶铁技术看,除了初期的块炼熟铁外,还出现了大 量生铁铸造,而且有了块炼钢,掌握了淬火技术,燕下都遗址出土 了淬火钢剑。《荀子·议兵》曰:“宛钜(钢)、铁钝(shT施,矛),惨如蠭 (蜂)虿”。可见,楚国的兵器也运用了非常锋利的钢。
青铜制造业:礼器减少,生活日用品剧增,大量出土铜镜、带 钩、货币、玺印、符节等。-¥当时战争频繁,还大量出土了青铜兵 器。从出土的铜器形制看,改变了以前矣板厚重的作风,表现为制 · 110 ·
.作轻巧,纹饰多活泼的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蟠虺纹、云纹等,其中 还有用细线雕刻狩猎、攻战、宴乐等富有生活气息的人事活动的图 案。另外,还出现了使用嵌入红铜薄片和金银丝的“嵌镶红 铜”和“金银错”工艺及表面涂金和刻划花纹的“鎏金”和“刻纹”工 艺。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面多数刻铸铭文,其字体各国不一,出现 了鸟篆等艺术字体。而且当时的制作技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 验,《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制作不同用途的产品,使用不同的铜 锡比例。这些配料比例在今天看来,也是符合科争道理的。




错银铜壶示意图
纺织业:战国时期的丝织业相当发达。不仅齐国的丝织品很
有名,其他国家的丝织业也很发达。建国后,南方的楚墓不断出土
丝织品。如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出土的衣衾,计有20多块,大部分
是织锦。1982年在江陵马山砖瓦厂发掘的=座属于战国中晚期的
#
小墓,出土了保存相当完好的衣衾19件,属于绢、锦、罗、纱沒绣、绦 等各种丝织物,可称是战国时代的丝织宝库。这些丝织品不仅种 类繁多,而且色泽绚丽,花纹生动多样。有一件绛紫絹面夹衣里, 其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为160X70根,可谓我国古代丝织工艺 的奇观。
漆器制造业: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器最多,如长沙、江陵、随县、 信阳、成都等地都发现过大批漆家具、生活用具、兵器附件、乐器、 丧葬用具等/这些漆器花纹精美,胎质较轻薄,并附加了金属制的 耳、纽、足。除了木、竹胎外,还有夹竚胎〔这些精美的漆器反映了战 国楚漆器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煮盐业:齐、燕海盐、魏的池盐都很著名。
当时的手工业有官营作坊和私营作坊,还有独立手工业者。官 营作坊生产多为贵族服务的产品,有采矿、冶铁、铸钱、制造兵器、 煮盐、纺织等。官营作坊的生产齊有官奴婢、刑哮和征调来的工匠。 私营作坊主要有盐铁两个部门。如,邯郸郭纵、蜀地卓氏、宛地孔氏 都是冶铁致富的大工商业主。独立手工业者为数也不少,称之 为“工肆之人”,主要有木工、陶工、皮革工、冶金工等。他们占有少 量的生产资料,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进行个体劳动,把劳动产品 拿到市上去出卖,勉强维持全家的生活。 \
商业的繁荣
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商品交换的扩大,使市场活跃 起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原先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据点, 随着商业经济成分的加大,有些城市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工商都会 了。如齐临淄、赵邯郸、燕下都(今河北易县)、楚郢都等都是当时有 名的城市。
齐都临淄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的工商都会,这个城市大概经 营了 200多年,齐宣王(前319—前301年)时,有居民约7万户,兵卒21 万。当时的纵横家苏秦描述它的繁荣景象时说临淄之途,车毂 (gCi骨)击,人肩摩,连枉认)痒帷,举袂(m6i妹)成幕,挥汗成 · 112'


雨”®。苏秦之言,虽不免有些夸张,但临淄工商繁荣、人口众多的盛 况,确也略见一斑。据临淄齐故城的发掘情况来看,发现有大小两 城的城址。大城南北近九里,东西七里许;小城嵌筑在大城的西南 隅,南北四里余,东西近三里。西城总面积约60余平方里。大城 为“郭”,小城是贵族居住的“王城”。小城内有宫殿建筑遗址,还有 直接为宫廷服务的冶铁、铸钱、冶铜作坊遗址,还有供贵族游玩的 苑囿。大城之内散布着一般居民点和冶铁、冶铜、制骨作坊等遗址。 此外,还有纵横交错宽阔径直的道路,主要干道分别通往大城的城 门;排水的渠道、穿过城墙下特别设计的涵洞,把城内的积水泄入 护城壕。历史文献记载的临淄繁荣景象,在考古材料上得到了印 证。楚郢都也很繁华,有人描述道:由于街道上行人车马拥挤,人 们早上穿的新衣,到晚上就挤破了。
由于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金属货币,各国 铸币的种类很多,也很不统一。铜币主要有四种:一是園钱,周秦 铸造,有圆廓方孔或圆廓圆孔,秦较晚流通一种无廓圜钱。二是铸 币(又称布钱,如铲状>,主要在三晋流通。铐币有多种样式,如空首 布、平首布、尖足布、方足布等。三是刀币,主要在燕齐通用;状如兵 器刀。四是楚国使用的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仿海贝的一种铜 贝。楚国还用黄金充当货币,形制如板块,上有小方块印记,名 叫“郢爰”。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一批富商大贾登上了战国历史舞台。如魏之大商人白圭,因其
“乐观时变”,善于“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专搞投机交易,而使财
富大量集聚到自己手中。阳翟大贾吕不韦通过贩贱卖贵,家致千
金。邯郸冶铁家郭纵和河东煮盐家猗顿,甚至可“与王者埒富”®。他
们中有的人交结诸侯,干预政治,具有很大权势。同时,高利贷也颇
为盛行。齐孟尝君田文就是大高利贷者,他在封邑薛邑(今山东微
山东北)放债,一次就收到“息钱十万”。
* h
①《战国策·齐策》-
②③《史记*货殖列传》。埒,等同的意思。
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地主阶级的形成:最早的地主是从贵族转化而来。奴隶主贵 族屮有的人在并田外开辟大量私田,辟草莱,任土地*^,开辟的私 田归己所有,在私田上采用封建的租佃剥削方式。由于他们逐渐掌 握私田,使农民依附于他们,他们转变为新兴的地主。
另外,还有一些建立军功的将士转变成地主阶级,“论功行 赏”,这是地主阶级形成的又一条途径。如魏将公叔痤有功,魏王赏 他田140万亩,由于他的奏请,魏王又赐吴起后裔田20万亩,随公叔 痤立功的巴宁、爨襄也各得田10万亩。这些立了军功而得到赏田的 将士也就变为军功地主。
土地买卖促使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如赵将赵括把赵王“所 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气就是一个典型例 证。一些大商人和高利贷者也把商业利润转移到土地上来,大肆兼 并土地,随之转化为地主阶级,出现了所谓“贾山”®。
自耕农(即国家佃农):大批从庶人中转化而来,一般讲是五口 之家、治田百亩的个体农民。国家用什伍制度把他们编制在户籍 上,使其“死徙无出乡”®,他们除负担“什一税”外,还有其他苛捐杂 税,像“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或叫“田野之税、刀布之 敛、力役之征”®,所剩无儿,难以维持生活,若遇天灾人祸,就要破 产流亡。
悃农和雇农:为了逃避日益加重的封建负担,许多^自耕农放 弃原有土地奔匿他乡,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失去土堆两“无置锥之 地”。这些破产的农民只好依附于地主当佃农,即所谓“士卒之逃事 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正反映了自耕
①《孟子■离娄上》6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周礼■司徒》】 '
④《孟子·滕文公上》。
⑤ 《孟子·尽心下》。
⑥《lij子· +1霸》。
⑦ 《韩非子·诡使》, .
⑧农破产沦为悃农的情况。这些逃亡者从地主那里佃耕小块土地,把 收成半数以上作为地租上交给地主。 I
雇农,文献上称为“庸夫”或“庸客”。他们是“卖佣'而播耕”者®, 只好“持手而食”,所得报酬甚少。
由于封建制刚确立,奴隶制残余仍然大量存在。奴隶有官奴、 私奴两种,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有的还用于农业生产。'此外,官 奴婢还要从事筑城、畜牧和官府的各种差役。富商大贾也占有大量 奴隶,蜀地卓氏“富至僮千人”,吕不韦有家僮万人。而且出现了买 卖奴隶的市场。《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 民、牛马、兵器、珍异。”反映了在战国城市市场上出现了人民(奴隶) 与牛马同栏,和普通物品放在一起出售的现象。
第三节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战国时期,兵革不休。先是大国吞并小国的战争,继之而来的 是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战争越演越烈。七雄中首先互相抗衡的是 魏齐两国。
魏齐争霸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李悝变法,魏国首先强大起来。魏惠王(前 36、-前319年)在位时,魏国达到极盛。当时齐威王(前356—前320 年)即位,他网罗人才,实行改革,齐国势力日盛。齐的强盛必然与 魏发生冲突,终于酿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场大仗,史称桂陵(今河 南长垣北)之战。这次战争是因为魏赵互相争夺卫国而引起的。赵 夺去了魏的附庸——卫,卫从入朝魏而臣服于赵,魏遂举兵围赵都 邯郸,赵求援于齐,魏齐大战终于爆发。
公元前353年,齐威王派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 膑是著名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任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魏将,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而骗召孙膑来魏,加以迫害,施以膑刑 (去膝盖骨〉,孙膑成了残疾人。后在齐使臣帮助下,孙膑秘密回齐, 经田忌推荐,当r齐威王的军师®。战前,孙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认为魏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如果“引兵疾走大梁(今河南开 封广,魏军必然回救本国,这样,齐可乘其疲惫打垮魏军,并能释邯 郸之围。
按孙膑的作战方案,齐军首先佯攻魏之“人众甲兵盛”的平 陵(今河南幵封东北),借以迷惑对方,使魏军产生威胁不大的错觉; 继而趁魏军在赵久战疲惫,遣轻车“西驰”大梁,以激怒庞涓(魏军 统帅),“攻其所必救”,调动魏军“弃其辎重”,兼程回救;最后孙膑率 齐军“出其不意”,等到庞涓率魏军进抵桂陵,孙膑率军截击并大败 魏军,“擒庞涓”(以上据《孙膑兵法·擒庞涓》,《史记》记载略有 所异)。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
桂陵之战,魏虽失败,但魏惠王不久便扭转了局势。于前344 年,魏遨集十二诸侯来逢泽(今河南开封南)开会,会后率诸侯朝周 天子于孟津,魏惠王俨然以中原霸主自居。
前342年,魏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威王又派田忌、孙膑率军攻 魏救韩,直接向魏大梁进发。魏惠王派将军庞涓(桂陵战后,齐释归 魏)、太子申带兵十万迎战。孙膑深知魏兵强悍而轻敌,决定避开正 面作战,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设伏歼敌的战术。齐军后撤,使 灶日减,一日十万,明日五万,又明日为三万,以迷惑魏军,诱其上 钩。庞涓追至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陷人齐伏兵包围之中。齐军万 弩俱发,魏军大溃,虏魏太子申,庞涓自杀。此战齐歼魏军十万之 众,史称“马陵之战'
马陵战后,魏一蹶不振。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今山东滕县 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尊魏为王,史 称“会徐州相王”,形成了魏齐均势的局面。为了对抗秦、齐、楚三个 [④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已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现已整理出版.] [ 116'] 大国的联合,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魏与韩、赵、燕、中山五茵相 王/五国相王前后,所有的重要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了。这是战国形 势的重大变化。
合纵连横的斗争
齐国经过桂陵、马陵战后,势力日盛,成为东方一大强国。而正 当魏齐酣战的时候,秦经商鞅变法实力大增,不断向东扩张,先后 攻取了魏的河西、河东地区,给东方六国以严重威胁。由于各国力 量不断发生变化,七国中不论强国或弱国都在寻找自己的盟友,以 保存自己壮大自己,乃至于兼并他国。于是在外交上和军事上就产 生了合纵连横的斗争。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几 个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这个强国或是 秦,亦或是齐,战国后期则专指秦。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 弱”,就是以一个大国为中心(后期也主要指秦),利用各国之间的矛 盾,联合一砦弱国去进攻另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他国的目的。那 时,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朝 秦暮楚”,反复无常。
张仪是“连横”政策的倡导者。他原是魏人,入秦,当上了秦相。 前322年,他带着秦王的使命离秦入魏,任魏相,旨在劝说魏惠王改 变联齐楚以抗秦,而为联秦韩以伐齐楚的对外方针,目的是破坏魏 同东方六国的关系。这是张仪的一次“连横”活动。后来,魏王觉察 了张仪的阴谋,再加上张仪的政敌公孙衍从中破坏,前319年张仪 被迫离魏返秦,公孙衍当上了魏相。针对张仪的“连横”活动,公孙 衍推行“合纵”政策。前318年,他约合赵、韩、燕、楚五国合纵伐秦, 推楚怀王为纵长。这次实际出兵的只有三晋,联军进至函谷关(今 河南灵宝),就被秦军打败。次年,秦军与三晋军再战于修鱼(今河南 原阳西),秦又大胜,斩杀三晋军八万之众,这一次“合纵”宣告失 败。战后,秦乘胜攻灭巴蜀,控制了“天府之国”;又兼并义渠,继续 向西北拓展领土。
在秦齐两大强国的对峙局面下,楚的向背已成为举足轻重的
* 117-
力量,是双方都要争取的对象。开始,齐楚在反秦的基础上结成了 暂时的联盟,秦则竭力破坏齐楚联盟。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 齐从秦,许以献商于之地(今河南淅川西南)600里作代价,楚怀王贪 图便宜,遂与齐破裂。楚怀王派人至秦索取土地,而张仪答复当初 只许之6里之地。楚王受骗,一怒之下于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在 丹阳(今河南淅川丹水北岸)展开大战。秦大败楚军,俘楚将屈丐等 76余人,攻取了楚的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从此排除了楚 对秦本土的威胁,随之更加强大起来。接着,楚怀王又倾全国兵力 攻秦,与秦齐联军会战于蓝田(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大败,从此一 蹶不振。这是一次张仪“连横”政策的胜利。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 骗到秦,成为阶下囚,最后葬死于秦。
前314年,齐趁燕发生内乱的机会发兵攻燕,仅用了50天就攻 下燕都。后因齐过于残暴,引起“燕人叛”,迫使齐退兵,燕重新复
国。然后齐又联合韩魏分别伐楚、伐秦、伐燕。前301年,联军在泚水
旁的垂沙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把楚之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 南叶县)以北的土地分给韩、魏。前296年,齐率联军攻入秦函谷关, 迫使秦求和。前295年,齐率联军乘胜伐燕,战于桓之曲(即权之战, 今河北完县西北),歼燕军十万之众,燕二将被擒获·齐国由于连续 取得胜利,而成为东方的一大强国。
前294年,秦#白起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阚(今河南洛阳东南龙 门 >,歼灭联军24万,后又迫使韩魏向秦献地。
通过一系列合纵连横斗争,齐和秦戒了东西二强·因为各主要 诸侯国早已称王,为了突出他们的至尊地位,前288年,秦昭王(前 306—前251年在位)自立为帝,是为西帝;又尊齐湣王(前301—前 284年在位)为帝,是为东帝。秦齐并尊为帝是战国史的重要 事诹
齐秦称帝木久,苏秦从燕国来到齐国·苏秦,东周洛阳人,合纵 家的代表人物。他作为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 > 的亲信,到齐 做反间工作。苏秦一面积极组织合纵伐秦;一面挑拨齐赵关系, 唆使齐灭宋,使齐四面树敌,以成就燕昭王振兴燕国的“大业”。苏 秦游说齐湣王去帝号、伐秦、伐宋。齐湣王接受苏秦的意见去帝号 仍称王。公元前287·年,苏秦与赵奉阳君李兑出面组织 齐、赵、韩、魏、燕五国合纵伐秦,但五国各有异心,使军队滞留在荥 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成皋西北)一线,不图进展,最后 班师而还。此举虽无建树却也迫使秦废除了帝号。
苏秦受燕昭王之命,怂恿齐湣王攻余,意在把战火引向南 方(宋在齐南,燕在齐北),并使齐处于孤立。齐中苏秦之计,前286年 齐灭宋,引起了其他各国诸侯震恐。前284年,秦昭王组织 韩、赵、魏、燕合纵伐齐,由燕将乐毅做统帅。联军在济西(今山东聊 城南)大败齐军。随即乐毅遣还秦韩之分魏师攻占旧宋国地,分 赵师攻取河间,自己率师长驱南下,很^攻下齐(除莒、即墨以外〉的 70余城。齐湣王逃奔到莒,后为楚将所杀。燕昭王k后,改用骑劫为 统帅。燕军易帅,士卒纪律松弛,齐国人民奋起反抗,在田单率领 下,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然而势力大损,已不是秦的敌 丰了。
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睢为相,采纳了范睢的“远交而近攻” 的策略,在齐楚已经削的情况下,先把斗争重点放在近旁的三 晋,对地处较远的齐楚暂置不顾。这个策略既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 “合纵”,又可巩固所攻占的土地。 ·
这时,三晋中唯有赵国可与秦抗衡了: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 (前325^-前299年在位)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发展骑兵,开拓 北地。赵惠文王(前298—前266年在位)继位后,整顿内政,使"民富 而府库实”®。
前262年,秦王按“远交而近攻”的策略发兵攻韩。接着,秦和赵
为争夺韩的上党郡又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将廉颇率大军驻守贫
*
①《史记[ 120.]廉頗蔺相如列传》^
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派白起等率军攻打长平,守将廉颇采取 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消耗秦军的策略,双方坚持了三年,不分胜 负。后来秦用反间计,故意扬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括为将军耳,还说廉颇只善守不善攻,以此刺激赵王。前260 年,赵王听信了秦的宣传,改用赵括代替廉颇。只会纸上谈兵的赵 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白起分兵两 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 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赵军46天不得食,分四路突 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40余万赵军被歼。
前259年,秦乘胜包围了赵都邯郸,两年之久未能攻下。赵向诸 侯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进驻汤阴援赵,但因惧秦不敢 前进。前257年,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救赵串通如姬盗出魏王的 虎符,来到晋鄙军中假传王命,夺了兵权,从中挑选八万精兵救赵。 秦兵大败而去,遂解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长平一战,赵在实 力上损失惨重,从此以后,赵亦不再是秦的对手。
前280年,秦将白起攻占了楚都郢,楚溃不成军,楚顷襄王(前 298—前263年在位)不得不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前241年,楚又 迁都于寿春(今安微寿县西南),楚不再能与秦抗争。
秦灭六国
秦昭I末年,秦的疆土已很大,西到今甘肃、四川,南到湖北、 湖南,东到河南中部、河北南部,北到山西、陕西北部。前256年秦灭 西周,前249年又灭东周。(西、东周之分是在前367年韩赵乘周内郵 支持公子根在东部独立后才出现的)。 ^
前246年,羸政即位,时年13岁。由母后和相国吕不韦擅权,大 宦官嫁毐〖jio Si烙矮)因受太后的宠爱,权势也很大。前238年,秦 王政加运亲政,在千钧一发之际镇压了嫘捧的叛乱,免除了吕不韦: 的相国职务。后吕不韦服毒自杀。秦王政消灭吕、缪势力后,任用李 [①《史记·廉颇旖相如列传》。] ·
斯(? 一前208年)等,积极筹划统一大业。李斯向秦王政分析,认为 天卞统一的趋势已经形成,并指出秦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建议 秦王政不要错过良机。他的见解很得秦王政的赏识,秦王政因 此任李斯为廷尉。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进行了十年的统一 球争。
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置颍川郡。
前229年,秦派王翦大破赵军,占邯郸,置邯郸郡。赵王迁被俘, 公子嘉带领几百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代王。前222年, 秦灭代,虏代王嘉,置代郡。 .
前228年,秦兵临易水,次年派王翦率军攻燕,第二年破燕都 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前222年,派王贲攻燕2东,虏燕王喜,燕亡, 置辽东郡。后在燕地重建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又置上谷郡、 广阳郡。
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城 破,魏亡。在魏东部设砀郡,又在旧魏地设泗水郡。
前224年,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直破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 楚将项_被迫自杀。前222年,平定楚的江南地,降服越君,置会稽 郡,楚亡。灭楚后,又置九江郡、长沙郡。
前221年,王贲率军从燕地南下直破齐临淄,虏齐王建,齐亡, 建齐郡和琅琊郡。…
经过东周以来长期的分裂和动乱,最后终于统一于秦,从 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 由于交通发达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 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那种货币、度量衡不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 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 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秦统一是通过长期战争实现的,在战争中人 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
121'
苦难,入民要彔统一。孟子提出“定于一”,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 家”的思想,都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
'另外,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为建立统 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形成 了诸夏和西戎、羌,西南夷的各族融合中心。西戎有绵诸、月 氏、親(husn还)、义渠、大落、朐(qG渠)衍、乌氏等部,这些部落逐渐 被秦兼并,在他们的故地上置陇西、北地、上郡。羌族居金城、陇西 一带,是古老的民族,秦羌关系比较密切。西南地区最大部族有巴、 ·蜀、苴。巴在今四川东部,以重庆嘉陵江北岸为中心。蜀最大,以成 都为中心。前316年,趁三“国”内乱,秦惠王派司马错先后灭蜀、苴、 巴,开发和经营这个地区,并在成都平原修建都k堰。秦还与今川 云贵地区的西南夷发生联赛,这里有夜郎、滇、冉胧、邛(qi6ng穷) 都、焚(博)等部。.‘
燕赵向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融 合中心。匈奴是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为了抵御匈奴的南 犯,燕、赵、秦在北部边疆筑长碑。赵边有林胡、楼烦,赵武灵王时攻 破林胡、楼烦,取得了部备土地,在其故地置云中郡、雁门郡,迫使 林胡、楼烦向北迁移。中山(河北灵寿、唐县一带)为白狄所建,赵灭 中山,中山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一体·近年来河北平山出土的中山 国铜器就反映了当时中山文化既受中原文化浸润而又保存本身特 点的情况。燕昭王时,燕将秦开打败了东胡,辟地千里,筑长城,置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
楚向东南、西南发展,形成了诸夏和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 大概在楚威王时,越被楚兼并。百越遂散居在浙、闽、赣、湘之山林. 中,其中有瓯越(浙江温州一带 >、闽越(浙南和福州一带)、南越(又称 扬越,分布在两广、江西、湖南南端楚和西南夷的联系非常深远。 吴起变法时实行“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的政策,便使许多楚人来 到巴、蜀、南中各部,远至滇西。他们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或较长 期地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从楚的南部If域看,以江汉流域为中心,



南至于海,西达滇西,楚文化的影响已波及到巴蜀以及广西、云南 和贵州等地。
综上所述,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 七国中为何由秦来统一?这是有它内在原因的。和山东六国相比, 秦后来居上,通过商鞍变法,秦在各方面发展很快,秦始皇即位前, 秦已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 -
从政治上看,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碎制 度。荀子在《强国篇》中有一段访秦观感颇能说明问题。他认^这 里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乎公室,不搞结党营私,而 且朝廷办事效率高。最后他的结论是故四世(秦孝公、惠文王、武 王、昭王)有胜,非幸也,数也”,就是说秦之所以成为强国,不是侥 幸所得,而是政策得当,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上,秦也逐渐占了优势。秦居关中又握四川“天府之国”, 汉代人认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什(十)居其六”。 秦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兴修水利,使秦拥有足够的财力 物力,这也正是秦能取胜的关键。
军事上,秦奖励军功,使军队比较勇敢善战,加之又居险要 之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在他们挥师东向时,大有摧枯拉朽 之势0
在外交政策上,秦善于利用六国矛盾和弱点,各个击破,他们 灵活地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 统治。
最后,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也发挥了他个人的积极作用·他从 组织上、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他消除了吕、 缪、太后阴谋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防止了割据势力的篡权和 内战的发生;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网罗人才,任用®治家李斯和 大将王翦等。这些措施为加速统一大业、结束大国兼并的混战局面
起了积极推进作用。
*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春秋》一书记载了观测到的37次日食,其中32次 已证明可靠。书中记载的最早一次日全食,发生在公元前720年(鲁 隐公三年)。前613年七月鲁史官还观测到“有星孛入于北斗”的现 象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春秋时,已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 个节气的名称,并能准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左传》中有两次 冬至日(当时叫日南至)的记录,一次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一次 在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冬至日的记录。到战 国时期,基本确定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吕氏春秋》记载了24节气 的大部分名称,农民们根据24节气来掌握农时,从事一年的劳作。 这种由我_独创的节气制后来推广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春秋战国时代采用古代四分历,这种历法的岁实(回归年)是 365+,闰法为19年7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战国时发明了计时器一刻漏,刻漏的原理是依据水在同一 小孔中同一时间流量一致而作的。它分泄漏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 刻漏都是泄漏型,用一单壶即可。在壶中装水,在水面放一承托箭 标的箭船,壶内插有一只刻有刻度的表尺,水随着壶下部小孔外 滴,使箭船下降,箭标指示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受水型刻漏则 由漏壶和受水壶组成。这种计时器,后来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大概在前S至6世纪,我国天文学家创立了二十八宿(xiCi秀)体_ 系@。在《诗经》中就有毕、心、织女、牵牛、箕、斗等星宿名称。作为
①《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其意是:一颗彗星扫过北斗。
②二十八宿,即把天球黄道附近的天空星座划为28个区域,每1部分为一宿·东方苍 龙七宿(角、元、亢、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 类、胃、昂、毕、紫、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診)·用来标志月、日、五大行星、彗 星等的运行位置和各恒星所在的位置,并且用它规定季节,编制历法,指导生产活动^
总称的二十八宿,始见于《周礼*冯相氏》。另外,《吕氏春秋》和 《礼记·月令》中均记有二十八宿的名称和方位。湖北随县战国前 期擂鼓墩一号墓发现一具漆衣箱,箱盖上绘有“二十八宿天文图 象'可以说这是战国前期就存在二十八宿天文体系的佐证。二十 八宿的划分和应用是我国古天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就。
战国时期天文学家齐人(一说是鲁人或楚人)甘德的《天文星 占》和魏A石申的《天文》,合称《甘石星经》,记录的恒星名 称,有800多个,其中测定了黄道附近约120个恒星的方位,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星表,可惜已经失传。书中还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 大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方面的内容,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 星占》中有所反映。
《夏小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它按月记载自然现象和农事 活动,保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物候知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物候学著作。
■物理学、地理学和工艺学等方面的知识:《墨经》是墨子后学著 作,记载了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包括简单的机械原理以及力学、光学、 声学等方面的气识。如在光学方面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 和针孔成像进行Y分析和实验。在声学方面发现了声音共鸣现象。
我国是最早发现磁铁指极性的国家,大概在战国时代发明了 磁性指向仪器“司南”,《韩非于·有度》等著作记载了它的形状和 用途。当时还发明了一种名叫鉴燧的青铜凹面镜®,可用来取火于 日光,是人类最早利用太阳能的方法。
《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 之一,它记述了九州各地的山川、土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人口、 贡赋、交通运输等内容。
《考工记》大概成书于战届时代,是我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 重要著作。书中记载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乐器、兵器等的制作工
①最近在陕西扶风黄堆村一座西周墓中出土 r一件呈圆形的青铜凹面镜·考古学家 鉴定此镜系距今约3 000年前古人用以取火的“阳燧”(载于《光明日报》1995年10月13曰)·
艺以及城市、房屋等建筑的设计规范。总结了手工工匠有关数学、 力学和声学等方面的知识。
医学··春秋时期秦国有两位名医医和、医缓。其中,医和提出 了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与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后来形成的风、 寒、暑、湿、燥、火六气的病理学说的基础。
战国时代医学方面的成就更民间医生扁鹊(本名秦越人)总 结出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他还精通内、儿、妇产、五官等科的 医疗技术,并能运用针灸、按摩、手术、汤药等疗法。据传他一次路 过虢国,虢太子患了一种“尸蹶症”(类似现在的“休克”或假死),他 运用了针灸、熨帖和汤剂合并治疗,把虢太子救活,当时人们称他 有“起死回生”之术。
战国时代还开创了气功疗法,<c庄子·刻意篇》讲的所谓“道 引”,就是现在所说的气功。
建筑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技术迅速发展。“高台榭,美宫 室”成了一时之风气。出现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用瓦复顶更为普 遍,宫殿顶棚还出现了斗拱。
春秋末年鲁国出了一位能工巧匠,名叫鲁班,又名公输般。传 说他能修建宫室台榭和桥梁、陵墓。又传他曾削竹木做成的鹊形 物,可以借风力在天上飞“三日不下”。他还为楚国设计制造攻城用 的云梯和舟战用的勾强等器械。他被后人奉&建筑工匠的祖师。
诸子百家
…老子思想:老子名聃(dsn丹),楚国人,大约与孔子同时而年 龄稍长,为周守藏史,晚年隐居于楚,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 子来到洛邑向老子请教,后来孔子评价老子的为人和学问,如同上 天入海的龙一般,高深莫测。《老子》一书反映了老子思想,又名 《道德经》,5000言,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 篇,新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德经在尊,道经在后。
考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他主,恢复到“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氏族么;社状态·老子的这个理 · 126.


想年土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提出清静“无为”的主张,所谓“无 为”即“无智”、“无欲”,以至于“无为而治”,“无为”是策略,达到“无 不为”的目的。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按老子的话讲,“道”是一种“视之不 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 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因为它是无形体的虚无,故又称 作“常无”。他认为宇宙的生长过程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一一有——万物,这 就是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老子思想的最宝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看到了事物 对立的矛盾方面,诸如贵贱、福祸、善恶、生死、髙下、有无、刚柔、长 短等等。并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他论述道:“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场讲:“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思想都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辉。 但是他又认为事物的对立转化是循环不息的,最后导致循环论。
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陬邑人(曲 阜),出身于没落的宋贵族家庭。他少年时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看 管牛羊(乘田)的小官,50岁左右,当过鲁中都宰和鲁司寇。后来他带 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最后回到黉国从事教育和整 理文化典籍。《论语》是孔子的门徒记载老师的言行录,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最基本资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他系统阐发的“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 的最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仁”,中心内容就 是“爱人”,引申开来讲,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根据这一学说,他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反 对残虐行为;主张节用,“使民以时”,反对富贵淫威、财富不均等现
①以上所见引文皆出自《老子》。
象,这些思想无疑都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孔子的“仁”也必然打上 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孔子言“仁”,往往与“礼”联系在二起。他主 张“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就体现 了 “仁”。孔子追求的“礼”,就是周礼,即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孔子 的“复礼”并不是完全恢复老样子,而是在不触动奴隶制秩序的前 提下,对“礼”要有所“损益”。但是他“复礼”的标准是“正名”,以达 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之道,从而各按名分,忠于职守,防 止天下大乱。孔子的政治思想带有某些保守性,他不赞成春秋时代 发生的一些社会变革。
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与商周传统的天命观又有所不同,他吸 取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因素,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天何#哉?”把天看成是自然规律的运行。他对鬼神也抱着保 留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问事鬼神,子 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有人 格的上帝,&不像过去人们认识的那样决定一切、主宰一切了。
孔子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 兴办私学。他提倡“有教无类”,扩大了施教范围,相传孔子有弟子 3000,其中有72贤人。孔子积累了一套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如因 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方法都是孔子首倡的。关于学和 思的关系,孔子辩证地认为:“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关于学习态度和 学习精神,孔子认为“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提倡“每事问”、“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等CD。这些名言至今还脍炙人口。
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 教材,孔子及其孔门后学曾对这些典籍做过一定程度的整理和辑
①以上引文皆出自《论语》. ·128,
录工作。孔子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经济 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而私学的兴起, 则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荣提 供了舆论阵地。如齐稷下学宫就是齐威王、宣王时期东方各国文士 聚集活动的场所。
当时正处于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封建制刚确立,社会矛盾错 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动,因而不同的阶级、阶层都要寻找 自己的代言人。他们对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革的现实 发表不同'的看法,还设想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这就必然出现观 点各异的诸子百家。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 争辩,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于战国时代的学派,汉代司马谈的《六家要指》将其分为 P月、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汉书·艺文志》上的刘歆《七 略》的诸子略分为十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家。以下主要介绍儒、墨、道、法四大家。
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约前468—前376年),鲁国人(或说宋 国人),自称“贱人”,当过工匠,后任宋大夫。今存《墨子》一书,反 映墨子及其后学的思想。
墨子在当时很有影响,韩非评论为:“世之显学,儒墨也”®。他 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 志”、“明鬼”等思想,其中“兼爱”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所谓“兼 爱'即不分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兼相爱,交相利”。为达到“兼 爱”的境界,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 以教人”。他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反.对不义战争,主张“非 攻”。在当时条件下,他的这些思想只能是不知实际的幻想。
墨子还提出“尚贤”的主张。他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①《韩非子·显学》
主张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提出“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这对“尊卑有序”的世卿世禄制是个挑 战。从墨子的主张可以看出,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墨家始于 宋,传布于鲁以至楚、秦。因为墨家思想缺乏深厚的阶级基础,其政 治主张又不切合时宜,故而在秦汶以后衰落下去。
儒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约前390—前305年),名柯,鲁邹邑(今山东邹县)人。他受 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_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 主,游说于宋、滕、薛、部、魏、齐^国。他曾拜见魏惠王、魏襄王、滕 文公,发表自己的政见,当过齐宣王的客卿。他晚年退居于邹著书 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为《孟子》一书。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孔子的“仁”,发展成为~王道”、“仁 政”学说。“仁政”的核心内容就是明君必须“制民之产”。他坚决摈 斥“暴君污吏”的兼并土地行为,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正经 界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制的形式,使五口之家能有“五亩之 宅”、“百亩之田”,由八家“同养公田”1〇(|亩,其收获物作为向统治: 者交纳的地租。孟子提出这个方案,旨i发展小农经济。他的“仁 政”学说以重民思想为基础,他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认为民、社稷(国家)、君三者相比,民最重要。
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认为“以德服人'才能让+心 悦诚服;还认^得民心最重要,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 箴言。他反对“以力服人”,反对暴力,反对争霸战争,认为“争地以 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残酷已极,主张“善战者服 上刑'
孟子的“仁政”思想厂在揭露统治者罪恶,以及强调“民为 贵”、“君为轻”等内容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的主张如司马 迁所评论,是“迂选而阔于事情”®。这在当时形势下,单靠仁政,国
.①以上引文皆见于《墨子》·
②《史记·孟子列传》*
家是不能实现统一的。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在他看来,君子是劳心的,庶民是劳力的,“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乃是“天下之通义”®。这是为统治阶级剥削行为辩 护的理论。
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赵国人,又称荀卿。他曾游学 于齐稷下学宫,访问过秦,议兵于赵,后来到楚,投楚春申君任楚之 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兰陵镇)县令,晚年居家著书,老死于楚。《荀 子》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戡天”思想是荀子学说的最宝贵之处。他认为天是自然的天, 万物都是由物质的“气”构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的结果。他 认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就是说天地的运行都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它不受社会政治好坏的影响,如同 他所讲的那样天行有常,不为壳存,不为桀亡'他还提出物质和 精神的关系是“形具而神生”,即先有身体后有精神,精神依附身 体,这种看法闪烁着唯物论的光辉。他还认为人们能够在实践活动 中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即曰“知天”,而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 则叫“戡天”。他进一步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性。他还指出“t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备”,这是富有进取精神的 体现。 4
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主张“It礼”,强调用礼义教化来维 护“贵贱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因为他主张人性恶,所以他把礼和法 统一起来。“隆礼”的内容包涵礼法兼用,实际上是“礼表法里”。在 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隹;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 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在家乡当过管理漆园的小吏,
8.以上引文皆见于《孟子》·
9.:以上引文皆见于《荀子》·
与魏相惠施交游至深,后拒绝楚威王的聘请而过隐居生活。·《庄 子》一书,今存33篇,有内、外、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为庄子所著,是 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庄子思想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 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还把老字关于 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 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 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 寿的人)为天”。这就混淆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 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他不仅认为“齐是 非”、“齐万物”,甚至提出“齐物我”的命题,宣扬“天地与我并生,而 万物与我为一”®,把人引入神秘主义境界,导翠“不可知论”。老庄 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 精神世界的武器。庄子抨击当时社会许多不合琿的现象,而他所追 求的回归自然的理想世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法家:韩非(约前280—前232年),拜贵族出身,和李斯同为荀 子的学生。后从韩入秦,他的思想得到i王政的赏识,但后遭李斯 的诬陷而被迫服毒自杀。《韩非子》是他的代表作。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战国前期的法、术、势三家思想 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堯整的法治思想体系。所谓“法”,就是商鞅 等人强调的维护封建秩序而公布于世的成文法。所谓术”,就是申: 不害(郑人,曾任韩相)强调的国君控制臣民的权术。所谓“势'就是 慎到(赵人)主张的君主要握有统治百姓的权势。韩非认为法术势三 者缺一不可。其中“以法为韦”,法是基础。他把国家比喻成国君的 车子势”好比拖车的马”,“术”如同御者的鞭策。治理国家,如同 驾御马车,没有马力和御者的鞭策,都是不行的。韩非的法治思想 为封建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0以上引文皆见于《庄子》] [ 132 ·]
韩非还提出“法后王”的进步历史观。他把社会的发展分为“上 古”、“中世”和“当今”三个阶段,指出三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所 以,他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sr世 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还强调“当今之世”,必须“争于气力”®。 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潮,讥笑复古派是“守株待兔”的蠢人。他的这些 思想非常适合新兴地主阶级当权者的需要,被秦王政所采用。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兵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相传为春秋末年齐人孙武所作。孙武,字长卿。因齐内乱而逃亡到 吴,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闾重用为将,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 事家,所著兵法13篇,保存至今。近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又发 现《孙子兵法》竹简,其中13篇与传世本基本相符,另发现《吴 问》等篇不见于现存史籍的佚文,本书开宗明义强调军事的重要 性,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并揭 示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提出“避实而击 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一系列作战原则,书中特别强调作 战要注意观察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敌我、攻守、胜败、虚实、奇正等, 里面闪烁着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代孙武的后代孙膑所著。本书失传已 久,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 《孙膑兵法》竹简,《孙膑兵法》才重新见诸于世。书中内容继承 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尤其在总结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经验方 面更有较多的发挥和深刻的见解。
文学和史学
文学方面的成就:《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 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风包括周南、召南、邱、鄘、卫、王、 郑、齐、魏、唐、秦餘、桧、曹、豳15国风,基本上是民歌,多为西周末
①以上引文皆见于《韩非子》.
②以上引文皆见于《孙子兵法》。
和春秋前期的作品。颂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庙堂祭 祀的颂歌。《周颂》时代较早,多为西周中期的作品,其中农事诗 是研究西周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料。《鲁颂》为春秋初年的作 品。《商颂》是春秋时代宋人祭祀先祖商人的诗。雅有大小雅之 分,是宫庭乐曲,其中多数作于西周末,只有少数是东周初年的作 品。《大雅》载有周族发展史,有“史诗”之称。《诗经》运用 .赋、比、兴三种基本表现手法,音律整齐和谐,语言丰富优美,在艺 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
散文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种。后面将提到的《左 传》、《国语》、《战国策》都是著名的历史散文代表作。《孟 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是著名的诸子散文,它 们的特点是文笔流畅、语言丰富、逻辑性强,而且长于讽喻,深于比 兴,以此来加强说理。《庄子》最为突出,富于想象,善于运用变化 多端的文辞来表达思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的楚辞是战国时期文学成就的突出代表。屈原(约前 340—前278年),名平,楚贵族出身,在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仅次于令 尹)。他的政治主张在楚国不被采纳,怀才不遇,一再遭到楚王的放 逐,过了 20多年的流浪生活,终于在前278年阴历五月初五那天自 沉于湖南泊(mV密)罗江。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浪漫主义大诗 人,他开创了楚辞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辞是当 时南方楚国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大量吸收民间歌谣,富有想象地使 用许多神话传说,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中最早的浪漫主义流派·由于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因此又把楚辞叫做骚体。 除屈原外,还有宋玉,也是楚辞的有名作者。
屈原的作品相传有25篇,其中以《离骚》、《天问》、《九 歌》等最著名。《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在这首 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犀利的匕首,对 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怀“〈离骚》在艺术上的 · 134'


成就也很杰出,诗人大胆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运用了大量的神话 传说,幻想自己驾龙御凤,上下求索,表现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诗篇 充满了艺术魅力。《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他一连串提出了 170多个问题,从天地开辟以前问到天地的构造、地上的布置,从神 话传说时代问到有史时代,诗人提出这些问题,表现了他的宇宙观 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怀疑态度。
史学方面的成就:《春秋》是鲁国编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 部编年体史书。它概括地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 十四年(前481年)以鲁国历史为主的重大历史事件。此书大概出于 鲁国史官的集体编撰。约16 000多字,类似大事记性质。它具有文 字简洁、寄寓于褒贬的特色。但由于其内容过于简略,而使史实记 载不清,后人作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充实了内容。《春秋》还记 录了我国当时发生的日食、地震、陨石雨等自然灾异,这些资料都 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左传》是我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人左 丘明所著。近代学者多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前期。《左传》记 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本书 长于记事、记言,尤其是叙述历史事件/描写战争、刻画人物%翔栩 如生。本书除记录春秋主要史实外,也有对五帝时代和夏商jfe代 的回忆,史料价值稱高,不愧为我国古代的史学名著,而且也是一 部文学佳作。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高别史。以“国”分类,以记言 为主。分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所记事,上起周穆王征 犬戎,下至晋智伯被灭,主要记载春秋列国的史实。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世代传习、随时增益和编录 的总集,到西汉末由刘向编辑成书。本书同《国语》一样,也是以 记言为主,记事简赅。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12国策。本书保存了战国时代的某些史实,但出于纵横家 之言,多夸张虚饰成分,因此书中的内容多有不尽可信之处。书中
文辞生动,也不失为一部文学名著。
《战国纵横家书》是近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 书,有27章,其中有11章见于《战国策》、《史记》,其余16章都是 佚书。这些佚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它保存了已被埋没 2 000多年的真实可信的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记录,既可纠正过 去有关苏秦历史记述的许多错误,又可以校正和补充这一段战国 史实。
《竹书记年》为魏国编年史。最初发现于西晋汲县魏襄王墓 中,所得纪年13篇。该书是魏国史官辑录的有关夏代至魏襄王二十 年(前299年)期间的历史资料。本书到宋代亡佚。清朱右曾辑有《汲 郡纪年存真》,王国维据以编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史料价值 很局。
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绘画:战国时代的绘画成就主要反映在铜器、漆器的纹饰和 帛画上面。铜器的纹饰以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和成都出 土的赏功宴乐纹铜壶最典型。前者铜鉴上面刻铸图像40组,292人, 表现出格斗、射杀、划船、击鼓、犒赏、举行等种种姿态t后者铜壶周 身分三层图像,描绘出宴乐、舞蹈、竞射、采桑、狩猎和攻战的画面。 这个时期有些铜器和漆器的纹饰,着重描绘人物和动物,已经从单 纯的图案发展为重视写实的趋向。 -
战国帛画现已发现两件,一件是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的《龙凤人物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另一件是长沙子弹 库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两幅帛 画的重点都是人物。第一幅画的是宽袖细腰的女子立于新月之上, 前有一龙一凤飞翔升腾。第二幅画的是高冠广袖长袍佩剑的男子, 驭龙而行,龙作舟状,下有鱼,尾上有鹤。这两幅画大意都是由神物 引导灵魂升天的意思。画面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体态神情和在天 际遨翔的“动”的意境。显示了我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在绘画史 中占有重要地位。 f
* 136 ·




龙凤人物帛画(摹本)
音乐:春秋战国时,出土了数十件成套巨型编钟。湖北随县曾 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有124件之多其中出土了成套编钟65件、编磬 32件,钟架分上中下三层,器物上刻铸铭文。从铭文及鮰音结果得 知,当时已具备七声音阶,除徵、羽、宫、商、角外,又加变徵、变宫两 音阶,使乐曲和谐。研究者认为,这些编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 的具有12半音阶关系的特大型定调乐器,除运用七声音阶外,并能 旋宫转调。对编钟测定,从低音到最髙音,总音域跨五个八度之春。 根据试奏结果证明,它已能演奏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手法的乐 曲。另外,这里还出土了莖、排箫、篪(ch丨迟)、琴等乐器,都是非常 珍贵的音乐文物。
体育和娱乐活动:古代的体育往往与军事训练、狩猎活动有 关,所以西周以来就把射御之术作为贵族教育的重要科目。同时, 有些娱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礼制,如春秋时流行的投壶之礼,它既 是射礼的一种,又是贵族的娱乐活动。活动时,双方在一定距离间 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
围棋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围棋古称弈,起源很早,到
舂秋时期,围棋已广泛流行,出现了围棋名手弈秋。围棋活动模仿 攻城略地的战争,双方执子采用军事术语,以战略战术取胜,最初 它是用来教育贵族子弟学习军事知识的有效方法,后来才逐渐演 变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隋唐时传到日本等国。而中国象棋也可溯 源于春秋战国,古称博,又写作傅,但其形制与今日象棋不同,大概 到唐以后才逐渐形成今日的形制。
战国时期秦世系表
厂②躁公
灵公 ⑧献公 ®孝公 - =
(前424—前 415)(前384—前362)(前 361—前338)
—⑥惠公 ⑦出子
(前399—前387)(前 38&—前385)
r®武王
(前306^ 前 251) 前(250)(前249—前247)
王政
(前246…前221) .
思考题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分析其意义和性质。
(3)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集权制度的形成开了秦汉政治制度的 先河?
 

(4)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形成
的?
(5)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7)战国时代为'什么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8)简析孔孟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书目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订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