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着馆子的招牌菜来,却被惊艳的小菜吓呆

 昵称W0S3f 2018-05-19

到一个淮扬菜馆坐定点菜,除了吃到了上好的狮子头,还意外发现师傅腌得一手神奇的伴碟小菜,还做得一手好回锅肉!

——奔着某幅作品去到一个博物馆,却无心插柳看到了其他的好画。大概便是上面这种心情了。




欧洲各大家博物馆,自有镇山之宝,好比挂在菜单第一页的招牌菜——但招牌菜并不一定会让你如愿,尤其是许多盛名之下,结果挤破头看不清的。

但犄角旮旯,很容易找到宝,这才是意外之喜。


去卢浮宫的,多半是冲着所谓三大件:《蒙娜丽莎》、《维纳斯》与《胜利女神像》去;卢浮宫也体贴,入口处箭头指着,生怕你找不到《蒙娜丽莎》。结果我许多朋友去看《蒙娜丽莎》时,乐得合不拢嘴:不看画,光看人,就觉得《蒙娜丽莎》与围观群众,绝对是个现当代艺术了:

比如,《蒙娜丽莎》贴近了是这样的:



但大家平时看到,是这样的:



的确许多人,都是为了上头这个,以及下面这两尊特意跑一趟卢浮宫:





但真到了地方,便会发现:卢浮宫浩如烟海,好东西数不完。

去过卢浮宫的诸位都知道,《蒙娜丽莎》在卢浮宫二楼某厅中,安了玻璃框和防护栏,随时人山人海,水泼不进。然而《蒙娜丽莎》正对面,是委罗内塞的伟大作品《加纳的婚礼》。任何人初见这幅巨大原作时,都会倒吸一口凉气,为之震慑,为之心折,为之流连不去。

我一个朋友便是如此:本来嚷着要看《蒙娜丽莎》,但看到《加纳的婚礼》后,仰头发呆,许久许久——此后他忽然间就成了威尼斯画派的铁杆拥趸,还顺便为此爱上了路易十四——众所周知,法国各博物馆里多委罗内塞的画,只因为路易十四爱委罗内塞的堂皇啊。



以及,卢浮宫还有些很可爱的玩意儿。

比如汉莫拉比法典——方文山给周杰伦写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橱窗在哪儿呢?!



像楼上鲁本斯的这幅《赫拉克勒斯与翁法勒》,可爱极了——却基本没人围观。故此看到时,真有淘到冷门宝贝了之感。





卢浮宫过了河,便是奥赛博物馆。

我带去奥赛的朋友,多是冲着雷诺阿、莫奈和梵高了:总之卢浮宫包揽1850年之前绝大多数作品,留给奥赛的,基本是巴比松画派、印象派到后印象派。1840-1910年间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招牌作品,自然是莫奈、雷诺阿和梵高的。印象派几位大宗师,包括莫奈和雷诺阿这两幅,都在顶楼,比如这几幅:





梵高的几幅,比如下面两个,都在二楼右手边,跟高更、塞尚、点彩派老几位作伴:




但一楼其实也有库尔贝,有米勒,有安格尔,有特瓦永。以及某些学院派的漂亮画儿,比如:





梵蒂冈博物馆的当家是米开朗琪罗不朽的西斯廷小堂,当然那里不让拍照。
但一路走下来,令人目不暇接的繁复华丽,还在卢浮宫之上。

比如只能仰望的《雅典学派》。





以及两个伟大雕塑:阿波罗和拉奥孔的原作。








荷兰国立博物馆,有大堆伟大玩意,尤其是伦勃朗、维美尔和哈尔斯。
伦勃朗的《夜巡》:



维美尔这幅:



荷兰国立博物馆旁边是梵高博物馆,基本上梵高最好的东西,除了偶尔散在伦敦、美国和奥赛的,都在那儿了。




威尼斯学院馆,有乔尔乔内《暴风雨》。

威尼斯公爵宫,有丁托列托巨大的一幅《创世纪》。

威尼斯古根海姆,有波洛克那些怪咖玩意——那里还恶趣味地卖波洛克的拼图!!


佛罗伦萨乌菲兹,有波提切利那幅《维纳斯的诞生》。

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门前排队的,九成是为了亲眼看一看大卫。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楼上有委拉斯凯兹不朽的《宫娥》,以及戈雅那两幅《裸体的马哈》和《穿衣的马哈》。

这一切作品,仿佛招牌菜,名花魁。画册封面、博物馆招牌,所在都是。唯恐你不知道,唯恐你不买账。

像海牙莫瑞泰斯博物馆,因为藏着维美尔名作《珍珠耳环的少女》,连卖的雨伞、员工标签,都挂着呢。



但这些招牌菜,只能管饱;看过了,觉得如愿以偿;若要锦上添花,大喜过望,需要点惊喜。


还是海牙的莫瑞泰斯。我去之前,知道那里有伦勃朗的《杜尔普医生的解剖课》,知道有维美尔《珍珠耳环的少女》。但真到了那里,才看到一幅自己在荷兰国立博物馆便寻不到的画:传说中伦勃朗1669年身故前,最后一张自画像。幽暗、模糊、潦倒又骄傲的最后一作,在角落里放着,无人问津,只有我和另一个荷兰阿姨,盯着三个半世纪前这个寂寞老头儿的眼睛,看了很久很久。






我在罗马街头溜达,累了;拐角处找个教堂进去:巴洛克教堂都是外朴内秀,华丽得目不暇接。扫眼过去,看见一个雕塑;乍看没敢认,仔细一看:贝尔尼尼的《圣特蕾莎的狂热》。一激灵,醒过来了:

敢情,这里就是美术史课本上都要念叨的圣玛利亚-德拉-维多利亚教堂?怎么进门也没人跟我收门票?这么历史级的玩意都不特意给我标个牌子呢?



类似的,我在阿纳西某个教堂里,看到过一幅卡拉瓦乔;在诺曼底某个半私人博物馆里,看到过一幅马奈。去时全没留意,只是信步而过。

谁想到布衣荆钗下,却藏天香国色呢?比之于看大博物馆前全副武装、满心期许,反而是这类“本地有个博物馆啊那我去看看吧”,更容易被一抹绝色闪眼睛。


像,我去圣索菲亚王后博物馆,本来是冲着下面这幅老毕:



结果却不小心看到了这幅达利:



因为那些招牌名作如此传奇,如此声名赫赫,会让人恨不得使尽心力,将每一点色彩都记住;但回过头来,发现别有洞天,这些巨作只是众多传奇之一,而非独角兽般孤零零的存在,这就有种,买一送一,演出完了给你返个场、片尾字幕之后送个彩蛋、“我希望您还有胃口,其实主菜之后的甜点才是本店最有代表性的玩意儿”,那种幸福感满点之后,再更进一步的爆棚感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