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瘫患者最容易出现的五种步态,你都中招了吗?

 平淡水的平凡 2018-05-20
我们所说的偏瘫通常是由于脑血管意外诱发的运动中枢受损从而造成的对侧瘫痪肢体运动障碍。而且许多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缺陷和畸形。偏瘫患者通常会出现步态异常、行走缓慢、稳定性差的现象。那偏瘫患者具体的步态表现都有哪些呢?


  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

  1、触地期:患者缺乏足跟着地,通常是用前足、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因为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造成的。

  2、承重反应期。踝关节会出现过度跖屈,呈现马蹄足,有可能是跟腱挛缩,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造成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促使步态不平滑。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会比大腿向前运动快,诱发膝屈曲。


  然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前足着地反而会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以及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造成能量消耗增加。足内翻大多是因为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的。足外侧缘着地造成负重面不稳定。当髋内收肌活动过度,出现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会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导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3、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以及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丧失,患者无法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从而出现两种代偿方式。如果膝活动度比较好,就会出现膝过伸的现象;如果患者有很好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会出现躯干前倾。两种情况都会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4、终末站立期:由于挛缩、痉挛屈曲足趾的疼痛,体重会转移至前足从而引起支撑不稳,会出现整个站立期没有足跟离地。

  5、终末摆动期:偏瘫患者通常以踝跖屈、膝半屈的姿势着地。这样不仅能缩短步长,还可以使开始承重时患足肌肉处于高度活动的姿势下,增加能量的消耗。

  如果您有以下疾病方面的问题: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偏瘫、脑干疾病、言语障碍、颅脑损伤、截瘫、肢体障碍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