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瞬间

 武医同修 2018-05-20

 

  

    二十岁初上临床时,不断抄父亲的医案,读家藏的医书,在寻找各种秘方验方,绝妙针法与取穴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很好效果。下午大雨,再读秘方集。所有秘方,针法。都是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的推演什么时候打开自己的思维,不偏执于术,灵活化裁便是医学的根与魂。

 


  和朋友聊天一起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去年给朋友联络,想来天津和她导师石学敏院士跟诊学习针灸。如今转眼天秋气凉京津两地,辗转三师跟诊学习,已是一年。记得最清楚是,隆冬的夜。寒风吹动路灯,雪碴拍打面颊,我给朋友说出梦想时的激动与颤抖。

 

   昔年种柳。三年前,拜读胡老伤寒,开启我经方之门,笔记读书,不舍昼夜。今日参加经方论坛,见冯世纶先生,以及诸位中医前辈,甚感荣幸。我不负中医,中医定不负我!

 


    六年前在母校创办社团,两年前才把自己的网名。由岐黄医学社改为中医朱小宝,从最初十几人的主创团队,走到现在六七百人,中医学术团体的完备。我很想念和感谢,那段日子里一起探索和快乐过得人们。毕业这么久,我仍被记得,挺欣慰。把喜欢的事情,做成事业。这句话给岐黄社的兄弟姐妹。

 

   大学时代就相识的医友,说想修炼自己的文字,问我有什么诀窍.这位长我一岁的中医天才,读医书已过千本,诊疗水平惊人.远高于自己导师,且常被接去给军区首长治病,但是读书偏于医学,于文字凝练不够精彩,我读书偏文学,从先秦诸子到民国百家均有涉猎.零零总总也有七八百本,加上所读的医书勉强过千,练笔题材,从诗词小说散文到现在的医案。每个人的成才都有自己法门于路径.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每一个次辉煌,都出现在各种文化的交融里,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民国时代的中西汇通,每一次创新发展都,出现在动荡战乱,瘟疫流行,东汉的伤寒论,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但是每一个大医都不是排外的,将本时代的优秀文化吸纳,同时又有悲天悯人之心,我们处的年代,既有中西文化的繁荣交流,人们又受着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折磨,正式中医辉煌和创新的时代,人有大愿力,而有大树建,为温饱计则愿力小,为苍生计则愿力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