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资料全录 2018-05-20
河北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承德市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保定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正定县、邯郸市入选。
​​2001年8月10日,山海关区获批;
201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复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函〔2018〕70号)。


承德市
战国时代,承德一带隶属于燕国设置的渔阳右北闰、辽西三郡。
秦汉以后,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曾在此设置过行政管理机构。
元朝、明朝时期属北平(今北京)府。直到清朝初年,热河上营(现承德市区)始终没有设立过什么中央或地方管理机构,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村落。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行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行宫开始使用。
康熙五十年(1711年)热河上营就已经是“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的大村镇了。
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第二年设热河总管,统理东蒙民政事务。
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祯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罢热河厅设承德直隶州,此是“承德”名称的始源。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为承德府。
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热河都统署。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9年)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
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洲特别行政区,1945年解放,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
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
1948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
1955年 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辖承德县、隆化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兴隆县、青龙县、平泉县等8县。
1956年11月,兴隆县鹰手营子、寿王坟划归承德市管辖,设鹰手营子矿区。1958年承德县建制撤消,并入承德市。
1960年3月15日,承德地、市合并,合并后承德市辖市区、下板城区、隆化县、围场县、丰宁县、滦平县、兴隆县、青龙县、平泉县。
1961年5月承德地、市分设,分设后的承德市设翠桥区、虹桥区、双塔山区、红石峦工委、双峰寺工委。1965年2月,鹰手营子、寿王坟、马圈子重新划归承德市,复设鹰手营子矿区。
1984年1月承德市改为省辖市,辖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划归秦皇岛市。1993年7月1日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辖八县三区。
承德市政府驻双桥区武烈河畔辖2个市辖区、1个矿区、2个县、3个民族县,3个自治县。[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民族县)、隆化县(民族县)、滦平县(民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

​保定市
​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今保定分属于冀州和幽州。周武王灭掉商王朝后,保定属燕侯国。
春秋时期,保定西南部建立了鲜虞国,后来晋国不断东侵,保定南部逐渐被晋国和鲜虞国占领,北部则为燕国所有。
公元前380年的战国中期,齐伐燕占领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公里左右),保定为齐国所辖。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约中山国伐燕,燕国北部为齐国占领,南部被中山国占领,保定为中山国所辖。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军(治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太平兴国六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淳化三年(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
金天会七年(1129年),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
 金贞佑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重建保州城,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
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正德十年(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
民国时期,沿清代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民国五年(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民国七年(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民国九年(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民国二十四(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迁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为省会,保定市为省辖市;8月9日,保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同时成立定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4年6月,定县专区撤销,原由其所辖的定县、曲阳、阜平、博野、蠡县、安国6县划归保定专区,行唐、新乐、无极、深泽、安平、饶阳划归石家庄专区。原属保定专区的固安县划归通县专区。保定专区辖22县。
1958年4月,保定市划归保定专区,为县级市。5月,省会由保定迁天津。11月29日,保定专区所辖22县1市分别合并为保定市(完县、满城及清苑县部分并入)、定县(曲阳并入)、阜平、涞源、涿县(新城、雄县及涞水县大部分并入)、易县(定兴县大部分及涞水县部分并入)、高阳(蠡县并入)、徐水(容城、安新及定兴部分并入)、安国(博野并入)、唐县(望都及清苑部分并入)。
1960年2月,撤销专区建制,专、市合并称保定市。同年,撤销原市辖的满城、清苑、完县三个区建制,建清苑县(含原满城、完县、清苑)。保定市共辖10县1市区。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合并的大县陆续分置,1962年恢复22县1市。保定市区1953年建郊区,1957年撤销,1963年5月复建,1961年7月建新市区,1962年9月建北市区和南市区。1966年1月,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1968年2月,省会迁至石家庄。
1983年11月,保定市改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保定市。1986年5月,清苑县划归保定市。保定市辖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郊区、满城县、清苑县。1987年11月撤销郊区。1986年3月,撤定县建定州市。同年9月,撤涿县,建涿州市。1991年6月,撤安国县,建安国市。1993年9月,撤新城县,建高碑店市。1993年5月,完县更名为顺平县,建制不变。1994年12月23日,撤销保定地区、保定市,合并建立新的保定市。
保定市政府驻竞秀区东风西路1号,下辖5个区、15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竞秀区 莲池区 满城区 清苑区 徐水区 涿州市 定州市 安国市  高碑店市 涞水县 阜平县 定兴县 唐县 高阳县 容城县 涞源县 望都县 安新县  易县  曲阳县  蠡县 顺平县 博野县 雄县]


邯郸市

邯郸城邑,肇起于殷商。商代建都于邢(邢台),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为畿辅之地。《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证实邯郸城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430年,魏文侯把魏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魏县旧魏县村),并以邺城(今临漳)为陪都 
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
秦朝,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西汉,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五大都会盛名。  
东汉,曹操于邺城(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因邺城北临漳河而易名临漳 )建都。
魏都临漳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

隋唐,隋末窦建德把广府作为夏的都城,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农民起义军政权建立的都城之一   。大名在唐五代时兴起。
宋代,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府。金朝,大名为大齐的都城。
明代,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大名府曾为直隶总督所在地。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 
 民国初,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直归省辖。

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解放,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 
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6年地级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
1984年成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2016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调整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57号):一、同意撤销肥乡县,设立邯郸市肥乡区。二、同意撤销永年县,设立邯郸市永年区。三、同意撤销邯郸县。
邯郸市政府驻丛台区联通北路1号
辖6区、1县级市、11县。[邯山区  丛台区  复兴区  峰峰矿区  肥乡区  永年区  临漳县
成安县  大名县  涉县  磁县  邱县  鸡泽县  广平县  馆陶县  魏县  曲周县  武安市]

石家庄市正定县
春秋时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4]  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安史之乱后(763-921),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   兴元元年(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又改为镇州。
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于天会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明朝中后期,设保定巡抚,驻真定。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直隶省;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移驻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复移驻保定。
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民国三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
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 
正定县政府驻正定镇常山路1号
辖1个街道(城区街道)、4个镇(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城铺镇、新安镇),5个乡(南牛乡、南楼乡、曲阳桥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
清乾隆二年(1737年)撤卫置临榆县,为县治所在地。
解放初期先后设秦榆市(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办事处,辽西省(现辽宁省)山海关市。
1952年11月划归河北省,1953年撤市建区,属秦皇岛市。 

山海关区政府驻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关城南路119号辖5个街道、3个镇、1个乡:南关街道、古城街道、西关街道、路南街道、船厂路街道、第一关镇、石河镇、孟姜镇、渤海乡


张家口市蔚县
     蔚县古称蔚州,历史上是“燕云十六州”之一,有“京西第一州”之称.
蔚(yù )县历史悠久,唐尧最初把中国分为九州,蔚县属冀州地。虞舜时,将中国分为十二州,蔚县属并州。夏禹重新分中国为九州,蔚县又回属冀州。在殷商时期,蔚县称代国(定都今代王城),依属冀州。
周朝时代,蔚县依然称代国,属冀州。战国时,为赵国代郡地,周赧王十八年(公元前三零三年),赵武灵王册封儿子赵章于安阳,号安阳君。安阳是代国的下属,治所在今天的定安县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天下分为郡和县,蔚县称代郡。   
西汉时属并州,辖桑干、代、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灵丘、广昌、卤城、狋示十八县。汉高祖初,曾置代国。东汉时,属幽州代郡。
三国时,属幽州,辖代县、平舒县、当城县、桑乾县、马城县。 [2] 
西晋时,属幽州,辖代县(今蔚县代王城镇)、当城县(今蔚县定安县村)、平舒县(今广灵县平城村)、广昌县(今涞源县)。
从史籍考证看,蔚州的设置和辖境是有变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于东魏永安中(公元528-530年)改怀荒、御夷二镇(分别在张北县与赤城县北)置,寄治并州邬县界。《中国历史地图集》北朝·东魏地图(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标定在此。正如清朝顺治十六年版《蔚州志·古迹》载:“蔚州废城:在平遥西北二十五里,后魏迁蔚州民居此,州废。”当时领郡有三:即始昌郡、忠义郡、附恩郡。领县有七;即于门县、兰泉县、苇池县、西凉县、利石县、化政县。今之蔚州,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县城),蔚自此始,北周宣帝时(公元579年)又置蔚州,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置大昌县州治在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蔚县地属之。
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蔚州置雁门郡,为雁门郡灵丘县地。隋末,陷于突厥。 [2]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重制蔚州,寄治并州阳曲县。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复故地,移治灵丘县,属河东道。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置安边县(治今蔚县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蔚州为安边郡,并自灵丘移州治于安边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安边郡为兴唐郡,并改安边县为兴唐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蔚州,并置横野军,辖安边县(今蔚县、广灵县、阳原县)、飞狐县、灵丘县。  
辽朝时,属西京道,并置忠顺军,辖灵仙县(今蔚县中西部)、定安县(今蔚县东部,涿鹿县小部分、阳原县小部分)、广陵县(今广灵县)、灵丘县、飞狐县(今涞源县)。辽末归宋仅一年,属云中路,辖县不变。 金朝时,属西京路,并置忠顺军,辖灵仙县、定安县、广灵县、灵丘县、飞狐县。
元朝时,属上都路顺宁府(宣德府),辖灵仙县、定安县、广灵县、灵丘县、飞狐县。
明朝时,属山西大同府,辖广昌县(今涞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并置蔚州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  
清朝时,初属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属宣化府,遂不再辖县。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蔚县(原蔚州卫,康熙三十二年改为蔚县)归入蔚州。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蔚州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蔚州为蔚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划归察哈尔省。
1952年11月,察哈尔省建制撤销,蔚县改属张家口专区。
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蔚县划归张家口市。
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蔚县隶属之。
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蔚县属不变。
1993年7月1日,张家口地、市合并,称张家口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蔚县政府驻蔚州镇
下辖11镇,11乡
镇:蔚州镇、代王城镇、西合营镇、吉家庄镇、白乐镇、暖泉镇、南留庄镇、北水泉镇、桃花镇、阳眷镇、宋家庄镇。
乡:下宫村乡、南杨庄乡、柏树乡、常宁乡、涌泉庄乡、杨庄窠乡、南岭庄乡、陈家洼乡、黄梅乡、白草村乡、草沟堡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