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线粒体(Ⅳ)

 阿朱的学府 2018-05-21

        线粒体病,因呼吸链缺陷所致,既可因mtDNA突变,也可因nDNA突变所致。而mtDNA突变形式包括点突变(mutation)、片段缺失/重复(deletion/duplication)和耗竭(depletion-拷贝数减少)。在小小线粒体(Ⅰ)(Ⅱ)(Ⅲ)中,我们分别介绍了mtDNA点突变所致的MELAS、MERRF和Leign综合征,今天跟大家谈谈mtDNA单一大片段缺失导致的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


        患者女性,60岁,因“双眼睑下垂20余年,四肢无力10年”住院。现病史: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下垂,双侧对称持续,无晨轻暮重现象。10年前看远处视物成双,眼球可活动,逐渐进展为眼球不能各向转动,同时觉双上肢力弱,后渐出现双下肢力弱,呈对称性,活动后加重,无肌肉疼痛、肌肉萎缩和肉跳。9年前劳累后讲话吐词不清,饮水及吞咽呛咳,休息后好转。曾于301医院就诊,行肌肉活检诊断“线粒体病”。7年前出现夜间睡眠平卧时憋气,呼吸困难。2年前曾出现一次突发性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外院诊断为“脑梗死”,治疗后好转,遗留说话吐词不清。病程中无智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无肢体抽搐、无听力下降。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规律服药治疗,近期服“赖诺普利、氢氯噻嗪、阿替洛尔”,血压控制于140-150/100mmHg;13年前阑尾炎手术治疗;高脂血症病史10年,服“立普妥”时出现肝功能异常,后改服“血脂康”。否认糖尿病史。吸烟25年,每天1-5支,已戒烟10余年。否认饮酒史。否认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发病者。

        查体:血压150/96mmHg,神清,构音障碍,高级皮层功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侧眼裂小,左侧明显。双侧眼球固定,双眼球各向运动不能。余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容积正常,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3级,指屈肌群、骨间肌群肌力4级。双侧髂腰肌、股二头肌肌力3级,股四头肌、股内收肌群、臀肌肌群、胫前肌、腓肠肌肌力4+级。共济运动查体难配合。行走步基宽,肌病步态。双侧针刺觉及音叉振动觉对称。四肢腱反射未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头MRI检查见下图。其实,这种影像学表现我更愿意用年龄和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解释。

        患者中老年女性,慢性病程,进行性加重,以双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逐渐累及全眼外肌、四肢肌肉、球部肌肉及呼吸肌,双侧基本对称,近端较重,有不耐受疲劳的特点,符合肌病表现。结合外院肌肉活检结果,诊断考虑线粒体肌病。依据起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考虑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可能。

        至于肌肉活检病理结果,我们不妨看看文献中的典型表现。

       入院后筛查结果:

        血、尿、便常规:正常;生化全项:甘油三酯 1.83 mmol/L,总胆固醇 6.5 mmol/L,肌酸激酶 214.5 U/L,余正常;凝血像、血液系统:正常;传染病筛查:阴性;尿肾功:正常;

        乳酸:4.9 mmol/L;血沉 23 mm/60min,C反应蛋白 7 mg/L;抗O、类风湿因子、心磷脂抗体、免疫全套、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甲状腺功能、垂体及性腺激素: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6.1%,OGTT:2小时糖 10.5  mmol/L;

        胸片: 两下肺纹理增重模糊,心影增大,主动脉结突出伴钙化;

        腹部彩超: 脂肪肝,右肾囊肿;

        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基底段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心电Holter: 窦性心律不齐,偶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房性心动过速,阵发ST段改变;

        肌电图: 所检神经肌肉未见神经源性及肌源性损害;重复神经电刺激:刺激尺神经,小指展肌记录,低频未见递减,高频未见递增及递减;刺激腋神经,三角肌记录,低频未见递减;刺激面神经,眼轮匝肌记录,低频未见递减。

        眼科会诊:视力:右0.3,左0.6。眼压:右14mmHg,左9mmHg,左上睑下垂遮挡角膜3mm。双眼球固定,左眼外斜。双眼各方向运动受限。眼底:双视盘边清色正,视网膜平。视野:双眼中心偏下方相对暗点。OCT:右RNFL测不出(眼位固定),左RNFL,双眼GCC正常。

        

        患者主要表现为眼肌麻痹,眼肌麻痹是由于眼动神经和/或眼肌功能障碍所致。而眼肌麻痹的原因实在太多,除了神经源性(核上性、核间性、核及核下性)和眶周的炎症、肿瘤外,最多见的就是神经-肌肉接头病变(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综合征)和肌肉本身的病变。肌肉病变表现为进行性眼外肌麻痹(PEO)的包括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先天性肌病(中央核、多肌核、中央轴空、杆状体、管聚集等),眼咽型肌营养不良和线粒体病(CPEO、KSS等)。

        对于线粒体病,诊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多依据肌肉病理发现RRF或COX阴性纤维(见上图),电镜下发现异常的线粒体(增大、形态异常、嵴缺乏和类晶格状包涵体)作为金标准。

        线粒体性PEO包括散发性和家族性,典型表现为眼肌麻痹,运动不耐受,部分患者可发生心肌病,白内障、耳聋、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性腺功能减退、严重抑郁、精神异常和震颤麻痹等。散发性PEO多为mtDNA单一大片段缺失所致,最常见于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CPEO)、Kearns–Sayre syndrome (KSS)和Pearson’s marrow-pancreas syndrome (PS)。个别情况下也见于MELAS、Leigh综合征和Reye样综合征(见下表)。

        家族性PEO除了部分为mtDNA的点突变所致(如A3243G突变导致MELAS+PEO)外,其它大部分为常染色体遗传,长程PCR时可出现mtDNA的多发片段缺失(见下图)。

        常染色体隐性PEO(arPEO)如线粒体胃肠脑肌病(MNGIE,胸苷磷酸化酶TP的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隐性心肌眼肌麻痹(ARCO)。常染色体显性PEO(adPEO),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DNA聚合酶POLG、DNA解旋酶-Twinkle、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ANT1。

        那么该患者CPEO的原因是什么?上面已谈到,散发性CPEO通常提示存在mtDNA单一大片段缺失,于是再次肌肉活检,行肌肉组织mtDNA检测,结果如下图:在线粒体基因组出现11494-14240片段缺失(包含ND4、5、6和tRNA His Ser Leu)。

       散发性CPEO最常见的缺失片段长度为4 977 bp,称为“热点”,缺失片段的长度与起病年龄呈负相关,而与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缺失片段包含的tRNA和COX亚基越多,起病似乎越早,病情也越重。许多缺失片段两端有2~13 bp不等的重复序列,该重复序列可导致mt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同源重组或滑动错配,进而导致单一片段缺失的发生。

        可问题是,该患者线粒体DNA大片段缺失的原因是什么?从常染色体遗传的PEO研究来看,mtDNA片段缺失与线粒体的稳定性有关,即与mtDNA的复制和修复有关(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复制错误是缺失形成的可能机制,但也有专家认为,mtDNA的缺失更可能发生于损伤之mtDNA的修复失败而非复制错误,见文献2),mtDNA复制的两个主要模型是链置换模型(不同步)和前导链-后随链复制耦合模型(同步)(有点太基础也太复杂了—此处略去500字),而mtDNA的复制和修复涉及到nDNA编码的很多蛋白,当然也涉及线粒体核苷酸代谢相关的酶如TP、TK2和SLC25A4等,见下图和表。

        那我们的病人是啥情况呢?mtDNA单一大片段缺失的机制何在?当然近些年也有文献报道部分病例与上述nDNA的突变有关,甚至最近也有发现大片段缺失与mtDNA的rRNA突变有关(见文献3)…… 遗憾的是,该患者虽然行亚全外核基因组的二代测序检测,但未发现上述基因的异常(见下)。或许,行全外显子或全基因组检测能发现异常?!

        对于线粒体病,未知的太多太多!学习和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


主要参考文献:

1. Grady JP,Campbell G,Ratnaike T, et al.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ingle, large-scale mitochondrial DNA deletions. Brain , 2014 , 137 (2) :323 

2. Krishnan KJ,Reeve AK ,Samuels DC,et al. What causes mitochondrial DNA deletions in human cells?  Nature Genetics , 2008 , 40 (3) :275-279

3.Lv ZY, Xu XM, Cao XF, et al. Mitochondrial mutations in 12S rRNA and 16S rRNA presenting as 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CPEO) plus:A case report.Medicine , 2017 , 96 (48) :e8869

4. Hirano M, DiMauro S. ANT1, Twinkle, POLG, and TP.Neurology 2001;57:2163–2165

5. Chan SL, Copeland WC. DNA polymerase gamma and mitochondrial disease: Understanding the consequence of POLG mutation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9,1787:312–319

6. Copeland WC. Inherited Mitochondrial Diseases of DNA. Annu Rev Med. 2008,59: 131–146.

7. Yamashita S,Nishino I,Nonaka I,et al.Genotype and phenotype analyses in 136 patients with single large-scale mitochondrial DNA deletions. J Hum Genet, 2008, 53:598–6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