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法(一)

 世界很大我很小 2018-05-21

中国的春节也是中国新年,是华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为什么每一年的大年初一都不相同?我们就得来谈一谈中国的历法。中国的历法又叫中历、汉历,民间也称阴历、农历。

中国历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精髓所在。中国古代历法除对年、月、日等历日的安排外,还涵盖对日、月、五星运动的研究、日月食的预报、恒星位置的推算等内容,几乎包括了近代天文学的大部分内容。

《易经·系辞》中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传说伏羲创造了甲历,甲历可能是我们中华历法的始祖。《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时,“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沿用至今历法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对农牧业、天文学、社会学、中医学、哲学、数学等都起到过重大作用。中国历法是在长期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对人类的生存影响最大的天体是太阳和月亮,中国古人认为“阳积精为日”、而月亮为“太阴之精”。因此中国农历是一种基于阴阳,结合五行学说而制定的历法,不同于现在通用的公历只考虑太阳运动规律的纪元方法。

中国历法有其显著的特点,包括节气的划分,设置闰月,用干支纪元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历法是包括天文学、中医学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节气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分别对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每年的节气时间相差不大,但都需要观测、计算。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月首的称为“节气”, 月中的为“中气”,“节气“中气”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物候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每个月份必须含有一个特定的中气。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三月含谷雨等等,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节气的划分体现了太阳的运动规律,太阳的运动产生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主宰着大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周而复始,循环不休。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中医讲天人相应,因此天与人同象。自然界通过节令控制四时的阴阳消长,人体也有一套主宰自身的“神机”和使自身与天地节律同步的机制——“气立”。不同的节令到来,人体与外界联系的“气立”负责与外界建立联系,协助“神机”完成人的生长壮老的过程,维护身体的健康。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应该如何顺应天地之气而适时养生。如果“反顺为逆”违逆天气,那就是从内在格杀自己,轻则会得病,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这就是“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內格。”

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气使万物生长,生根发芽,因此民间多在春天婚嫁,借春天之气象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如果没有某个时节的气,也不会有那个时节的象。如冬天没有春气,自然界就不会繁花似锦,所谓气止则化绝”。现在许多人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喝冷饮、吃雪糕,这是有违节令的行为。外界是烈日炎炎,却将寒冷的“冬象”吃进体内,只图一时痛快,却打乱了自身“气立”的运行机制,是对健康十分不利的。

另外,隆冬时节,冬主收藏,是“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应该“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泻皮肤,使气亟夺”。可是有些人却盲目的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因而做剧烈的运动,使皮肤腠理大开,汗流浃背,不仅扰动自身的阳气,而且让邪气侵入。不仅不能达到锻炼身体、有益健康的目的,反而使身体受损。




因此,《素问·五常政大论》告诫说: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是说不要用人力来代替天地的气化,不要违反四时的运行,必须善于调和保养,耐心地等待天地正气的到来。这就是岐伯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能这样做的人就可以“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