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谋于众者必流于庸俗

 我是长山人 2018-05-21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这段话被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多少“孤独”的人为之而振奋,并引用大叔的这句话为自己辩护,乃至以此证明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但是,这里面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孤独”呢?我只怕,不少人口口声声,乃至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所宣称的孤独,不过是不会交际、害怕交际的托词罢了。他们本是渴望融入别人的圈子,而实际却又融不进别人的圈子,于是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躲到“孤独”的角落去了。

他们的这种孤独不是“选择”,而是“逃避”,是“不得已”,是“无可奈何”。

叔本华所说的孤独,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的选择。为什么我要逃离人群,选择孤独?是因为交际无法给我想要的,所以我才远离交际;是因为孤独能给我带来好处,所以我才选择孤独。换句话讲,“我”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孤独,“我”不过是找到了一种最适合我生活的方式,而世人刚好把它命名为“孤独”罢了。——假若你因孤独而痛苦,那你还是不要鼓吹自己喜欢孤独罢!这种姿态实在太过恶心,比之青少年的叛逆,还少了一分可爱。相反,对于一个乐于孤独的人来讲,他甚至不会总是感知到“孤独”的存在。因为,对他来说,那就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试问你会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正在呼吸吗?

那么什么是庸俗呢?这里的庸俗,指的是在人群中丧失自我,而进行一些无意义的活动。比如参加人多而杂的聚会:除了打牌、互相恭维、说俏皮话,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干了。 叔本华说:“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有可能完全地成为他自己,而当他投身于人际交往时,他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当你失去的那些自我都在干些无意义的事,这时你就庸俗了,你就和那些只会娱乐享受,以此来获得意欲的刺激的人一样,既无法提高自我,也无法为这个世界作出半点贡献,乃至还因此扰乱了心境,你就成了生活的傀儡。对于一个能够且愿意进行精神活动的人来说,你“排遣了别人的无聊,却没有得到半点好处”。

与人交往,不一定就是庸俗。叔本华本身并不排斥聚会,比如他就很赞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小型聚会。他也不排斥娱乐活动,但是,这里的娱乐活动更偏向于创造与精神方面的活动,比如写作、读书以及和朋友进行哲学方面的辩论等等。

所以,真的是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吗?不一定。

君不见,这世间既孤独又庸俗之人,比比皆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