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导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导引

 毓真 2018-05-21

认识导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阻。但由于道、佛两教盛行,导引养生也在士大夫中流行,养生思想与导引学术仍有较大进步。

有记载的练功偏差

曹魏时期的曹操及他的儿子均是导引爱好者。曹操曾招集过不少擅长导引的方士,如甘始、皇甫隆等计16人,向众人传授“鸱视狼顾,呼吸 吐纳”。曹本人还与皇甫隆讨论过服食导引的方法,以求延年益寿。曹操之子曹丕在《典礼》中记述的因练功方法掌握不当而造成的“……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可能是导引史上的第1例练功偏差记载。

黄庭三宫

在晋代,导引学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导引专著。《黄庭经》一般认为传自魏华存,全书分《外景经》、《内景经》两部。《黄庭经》以人体黄庭部位及脏腑皆有主神之说为本,结合中医脏腑理论,用七言韵文形式,阐述导引修炼的理论,以及长生久视之诀。所谓黄庭乃人体之部位,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表示中空之意。所谓黄庭三宫,即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与后世的三丹田位置相契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用楷书写过《黄庭经》(外景经),并以此与山阴道士换得一群鹅。“鹅掌戏”即为王以鹅掌划水动作作为原形,创编的一套动功。

三丹田的提出

《抱朴子》为晋代医学家、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所著。葛氏认为,导引的作用,是“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可以延年续命。在导引修炼方法上,他有三方面建树:一是倡导胎息法,强调“行气有数法……其大要者,胎息而已”。二是发展了《太平经》的守一法,首次提出了意守三丹田的理论与方法,并明确指出了三丹田的部位,如《地真》篇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中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三寸为上丹田也”。三是收集了较多行之有效的动功功法,并发展了仿生动功。

“气功”“内丹”词语的出现

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许逊所著的《净明宗教录》。此外,他的《灵剑子》明确提出“内丹”一词,曰:“凡服气调咽用内气,号曰内丹。心中意气,存之绵绵。”而他的《灵剑子导引子午记》记载:“调息,心无外缘,以神驭气,闭神庐以定火候,开生门而复婴儿,圣胎内结,握固凝然。”这比《周易参同契》的描述更为明白易行。

六字诀、五禽戏等经典功法的记载

南北朝时的导引大家当属陶弘景,他是道教理论家兼医家。他的导引养生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专著《养性延命录》中。陶氏主张,导引修炼应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故该书先列以静功为主的《服气疗病篇》,后列动功部分《导引按摩篇》。在静功方面,陶弘景介绍了闭气法、吐气法、引气攻病法等,并开创了六字诀法,即“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在动功方面,内容更为丰富。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即始见于该书的《导引按摩篇》。这套功法难度高,运动量大,习练时要求“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与后世流行者相差甚大。还有现代流行的保健功,如浴面、栉发、耳功、目功、鼻功等,以及内视脏腑法、存思日月法等等,书中都有记载。

禅定修持

中国佛教禅宗之初祖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来华,他所创导的禅定方法,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也称“壁观”,对后世导引功法,尤其是禅定派功法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两晋以来,北国佛教特重禅定,形成了当时禅法的各个流派。北魏迁都之前,嵩山已逐渐成为禅僧集居之所。迁都之后,孝文帝在公元495年为佛陀禅师建少林寺,自此嵩山少林更以禅法驰名。南北朝末期,天台宗也在酝酿开成之中,托印度龙树为初祖。北齐禅师慧文、慧思为二、三祖。陈隋之际,智顗为四祖,乃集其大成。智顗所著的《童蒙止观》、《摩诃止观》等论述禅定修持的著作,丰富了古代导引的理论与方法。

TCM导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o Yin

分享中医导引锻炼的精华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