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139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5-21

少阳病篇/概说/少阳病禁汗吐下

   下面看原文第264条,
 《伤寒论》“二六四、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 - 就是少阳经脉被风邪所伤。

“两耳无所闻” - 就是耳聋,这是少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表现。

“目赤” - 既可以是少阳经气被郁,也可以是胆腑郁火上扰,所以这个目赤,你说它是经证,还是腑证,都可以。

“胸中满” - 这个满[mèn]字,我在这里为什么把满[mǎn]读成[mèn],我们在讲太阳病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èn]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的时候,我已经谈过了,这个满字,在古代有两个读音,气满[mǎn]谓之[mèn],水满[mǎn]谓之满[mǎn],因为胸是气海,在《伤寒论》中,凡是满字和胸相连的,我们都把它读[mèn]。胸满[mèn],这是少阳经脉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

“烦”- 就是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心烦,指的是少阳郁火循经上扰心神的表现,这属于少阳腑热。

   你看短短的条文,既有经脉受邪的的证候,也有胆腑郁火循经上扰心神的证候,体现了少阳病经腑同病的特点。

   这样的一个少阳病,
“不可吐下” - 道理我们已经讲过了,用吐法用下法,都不能祛除少阳经腑中的
邪气,只能损伤少阳正气。

“吐下则悸而惊”- 如果误用吐下以后,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证呢? 吐下以后,伤心气,心虚则悸,伤胆气,胆虚则惊。
   没胆的,胆小的人,一有个声音,就吓一跳。所以心胆相关,一个少阳病误用吐下以后,伤了胆气,也就伤了心气,心胆相关吗,心虚则悸,胆虚则惊,因此就出现了惊悸不宁的证候。


   下面看第265条,
   《伤寒论》二六五、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弦细”- 这一条的重点之一,是少阳病的主脉,“脉弦细”,弦是主少阳气郁,实际上弦脉本身由于血管壁紧张度增高,它本身就细,血管紧张度以增高,它本身就细了它不会是松弛而宽缓的,所以弦细强调了脉弦,这是少阳气郁的表现,这是我们遇到的少阳主脉的第一个,脉弦细。

“头痛”- 是偏头痛,这是邪在经,因为少阳经脉行于头身的两侧,少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就在少阳经循行的部位上出现了筋脉拘挛,气血失和的临床表现,当然他的头痛就是偏头痛。

“发热”- 这个发热是胆腑郁热。少阳病的热型有两个:
   当寒邪在经的时候,正邪分争,互有进退,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往来寒热。
   但是当邪郁胆腑的时候,这个邪气就完全化热,因为少阳是藏相火的,邪入胆腑,邪气从阳化热,所以它就不是往来寒热了,它就是持续的发热。  
   我们对于少阳病的热型应当清楚,邪在经是往来寒热,邪在腑就是持续发热。你看这一条,头痛是邪在经,发热是热郁胆腑,经腑同病。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对于少阳病来说,发汗不能祛除少阳经腑中的邪气,只能伤少阳的正气,或者伤了人体的阴液,津液被伤,邪气化燥成实,于是乎就使少阳之邪内入阳明,出现了谵语,谵语是胃中燥热盛的表现,所以仲景说,这就属于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如果通过饮食调节,通过自身的康复机能的调节,胃气调和了,这个病就好了。
   如果胃不和的话,下面出现的症状“烦而悸”,悸显然是发汗以后伤了心气的表现,心气被伤,心神不宁,就出现了心慌、心跳,这个烦既有胆热扰心,又有胃热扰心。胆热扰心、胃热扰心就出现了烦。

   我们在讲《伤寒论》概论的时候,曾经谈到少阳邪气可以传阳明,我们曾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表,太阳可以传其他五经,阳明不能传少阳,而少阳可以传阳明,少阳传阳明的例子,就是第265条,少阳病误治以后出现了谵语,指是少阳之邪内入阳明的表现。

   我们学习这一条,重点是把握两个症状,一个是少阳的主脉,脉弦细。一个是少阳的主证可以有偏头疼和发热。这就可以了。

   前面三条,我们可以看成是张仲景为少阳病所写的概说,强调了少阳病禁汗吐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