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的“二分法”与“三分法”的意义

 lilywyxf 2018-05-21
阴阳的二分法,即《类经·阴阳类》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也就使说,任何事物本身都靠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二分法,源于《周易》。如《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内经》对阴阳的二分法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并指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是阴阳范畴的普遍规律。如:
    《天元纪大论》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阴阳离合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阴阳的二分法用于解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指导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人体之上为阳,下为阴。心肺居上为阳,肝肾位下为阴。就心肺而言,心为火脏而为阳中之阳,肺为金脏而为阳中之阴。在治疗上,心病当随其温通之性,肺病应顺其肃下之性。
    阴阳的三分法,即阴阳各分为三阴三阳:一阴分为三阴,即太阴、厥阴、少阴;一阳化为三阳,即阳明、少阳、太阳。这可能与古人观测到一月约为30日,一年约为360日有关,为了以阴阳来解释这一日月运行的规律,说明这一日月运行的规律与人体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的联系,必须建立新的阴阳解释性模型,即以阴阳三分法建立的模型。《内经》中有关于阴阳三分法的大量论述,如:
    《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
    《六节藏象论》说:“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阴阳别论》说:“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阴阳三分法在中医学中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经脉及其所属的脏腑。即把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阳经和三阴经,并隶属于脏或腑。三阴经与三阳经各有不同的功能,如:
    《阴阳离合论》说:“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根结》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分离则为三阴三阳,聚合则为一阴一阳。是依人体经络阴气阳气的多少而各分为三。之所以分为三而不分为四或五,其意与《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史记·律书》所说的“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同,这是从阴阳之数而言,即阳之一(—)合阴之二(--)以成三之数。
阴阳划分太少,主要是从各自在“量”的方面的多少而定的。一般说来,阴阳划分太少,既有属于阴阳的二分法的,也有属于三分法的。
    以阴阳太少说明四时阴阳与五脏的关系,属于阴阳二分法。其中又有两种不同的阴阳太少划分法:一是将阳再分为太阳与少阳,将阴再分为太阴与少阴。如一年之中四季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由于春夏(阳)和秋冬(阴)各自在量的方面有多少的不同,春为阳气初生故为阳中之少阳,夏为阳气旺盛而为阳中之太阳,秋为阴气生阳气衰故为阴中之少阴,冬为阴气最盛故为阴中之太阴。若按此规律来说明五脏的阴阳属性及其与四时的通应关系,则心为阳中之太阳而应夏,肝为阳中之少阳而应春,肾为阴中之太阴而应冬,肺为阴中之少阴而应秋。《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一节的内容也应作相应的改动。二是将阳再分为太阳和少阴,将阴再分为太阴和少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易传·系辞上》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是指天地,四象是指四季。太极生阴阳之气,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变化,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夏秋为阳:夏为阳中之阳,其阳必盛,故称太阳;秋为阳中之阴,其阴必弱,故称少阴。冬春为阴:冬为阴中之阴,其阴必盛,故称太阴,春为阴中之阳,其阳必少,故称少阳。四时与五脏相配,则心为阳中之太阳而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少阴而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太阴而通于冬气,肝为阴中之少阳而通于春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一段所言五脏与四季阴阳太少的配属,不但将文中太阴与少阴颠倒了,将肝配成“阳中之少阳”(应为阴中之少阳),而且将脾配为“阴中之至阴”。至阴即太阴,提到阴中之至阴,就必然有阴中之少阴和厥阴,自然不是阴阳的二分法了,而属阴阳的三分法。因此,本节将阴阳的二分法与三分法混而为一了,因而就难以理解了。《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说:“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这与《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是一致的。以四季阴阳的太少配五脏,只能与心肺肝肾四脏相配,而脾无法与四季阴阳太少相配,这是由于此四季阴阳的太少是按阴阳的二分法来确定的,只有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四者,怎能与五脏相配?要想解决脾与四时阴阳的关系,只有将四时变为五时(加长夏)或让脾主四时了。而要想解决脾之阴阳属性,只好借用阴阳三分法,将脾归属于太阴或至阴。
    以阴阳的太少说明经脉的名称或脏腑的阴阳属性,当属阴阳三分法。此时阴阳的太少,阳中除太阳和少阳外,又加阳明,阴中除太阴与少阴外,又加厥阴,以成太厥少三阴、阳少太三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天元纪大论》说:“何谓气有多少?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这是以三阴三阳的理论配手足十二经脉。如《灵枢·经脉》所说的“肺手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包络手厥阴心主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之类。由于三阴三阳经隶属于六脏六腑,故也可以之说明脏腑的属性,如脾为至阴或太阴,胆为少阳等。说到三阴三阳,自然要涉及到开阖枢。三阴经通脏,三阳经通腑,所以,开阖枢的理论是建立在经脉和脏腑的基础之上的。脏腑居内,其气的升降出入变化,均以经络为通路。阴经、阳经俱有开阖枢,就阳经论,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少枢;以阴经言,则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另外,古人又把四时六气分属三阴三阳,用于运气学说。这是以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相结合来认识的。如厥阴风木属春,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属夏,太阴湿土属长夏,阳明燥金属秋,太阳寒水属冬,并以此六气分属五行,联系脏腑,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