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他名留青史的不应该只有书法

 hwltk 2018-05-22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唐 朝 


世人熟悉颜真卿,多因为他的书法。


是的,颜真卿是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开创了“颜体”笔法,他所书写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书法界的地位,足以令他名垂千史。然而,他名留青史的却不应该只有书法。


千年之前,在“安史之乱”那场大唐浩劫之中,他所展现出的忠勇和担当,远远超越世人对于一个书法家的认识……


1

 出身名门 坎坷仕途 


颜真卿出身家学渊源的琅琊颜氏,这一家族在历史上名流辈出,如与谢灵运齐名的南朝诗人颜延之,著有传世经典《颜氏家训》的文学家颜之推。西晋时,颜氏家族从琅琊(今临沂)迁到建康(今南京),后又迁至京兆(今西安),公元709年,颜真卿便出生在这里。


颜真卿不幸三岁丧父,但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他自幼谦恭好学,精于书法和诗文,二十六岁时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甲科进士。



后来,颜真卿步入仕途,从地方县尉做起,凭借出众德才,一步步官至中央。公元749年,他升任殿中侍御史,主抓朝廷礼仪和纪律。然而彼时的大唐,已然走向下坡路,玄宗骄惰怠政,杨国忠一手遮天,所以像颜真卿这样的忠直之士,难免要遭到排挤。


公元753年,颜真卿因得罪杨国忠,被逐出京城,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在今天山东德州一带,当时是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就在颜真卿被贬至平原的第三年,安禄山突然发动叛乱。在大唐上下兵荒马乱一片狼藉之时,颜真卿——这位仕途坎坷的儒弱文人,竟成为当地第一个举起反抗大旗的斗士

 

2

 未雨绸缪,率先扛旗 


颜真卿能在叛乱爆发后作出迅速反应,也是因为他早有准备。


刚来到平原郡,他就做了许多基础工作。当时的平原郡,土地贫瘠,民风剽悍,条件恶劣,如好友岑参在《送颜平原》中描绘的那样,“此地邻东溟,孤城吊沧州。海风掣金戟,导吏呼鸣驺。郊原北连燕,剽劫风未休。”颜真卿到任后,便励精图治,“废苛政,黜奸小,除奸诡,进忠良”,很快使得平原郡面貌焕然一新,他本人也在当地收获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除此以外,颜真卿早已觉察到自己的上级领导——安禄山正在密谋造反。当然,这在当时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唯有深居庙堂的唐玄宗始终不愿相信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颜真卿开始暗暗采取防范措施。当时刚巧阴雨连绵,他便以防汛为名,修筑城墙,挖掘壕沟,充实粮仓,召集后备军人。与此同时,颜真卿又摆出一副闲散文人模样,常常邀请一帮文人雅士饮酒作乐、吟风弄月。这让安禄山觉得,颜真卿不过是个无为书生,也便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公元755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当时唐朝三分之一的军队都掌握在安禄山手中,叛军所到之处,“河朔尽陷,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匿窜,无敢拒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唐玄宗李隆基束手无策,狼狈不堪,他质问道:“河北(黄河以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良将?而用行动回答这句话的,正是平原太守颜真卿!


颜真卿不仅没有屈从安禄山,反而发表檄文,召集军队,率先扛起了反抗大旗。唐玄宗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感动,说道:“我连颜真卿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竟然做得这么好!

 

3

 一身忠勇,满腔赤诚 


颜真卿书写了悬赏捉拿叛军的文告,派人到各郡张贴,并发表公开演说,到各地动员军民。在演讲过程中,他悲愤交集,泣不成声,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很快加入到平乱队伍中。于是不久,黄河以北的反抗势力都纷纷投奔而来。颜真卿被推举为联军盟主,一时间士气大震。


颜真卿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不仅靠一身忠勇,更靠他满腔赤诚。



颜真卿曾亲笔写信,邀请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共赴大义。贺兰进明来投奔时,颜真卿用隆重军礼欢迎,见面时拱手作揖,俯马痛哭,在场士卒无不动容。贺兰进明加盟后,颜真卿凡事都和他商量,哪怕军权逐渐转移到贺兰进明之手,颜真卿也毫不介意,甚至直接把军功拱手相让。


还有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找到颜真卿,说是代表清河郡来借兵。这个年轻人名叫李萼,当时只是在清河郡作客。他向颜真卿借兵,却连用兵计划都不说。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年轻气盛不靠谱,但颜真卿却给予信任,借给他六千士兵。后来平原、清河、博平三郡联军与叛军展开激战,杀敌一万,俘虏一千,从叛军手中收复了河北魏郡。



在颜真卿的号召和黏合下,各地俊杰齐心协力,收复了许多失地。

 

4

 家族喋血,作文祭祀 


许多人不知,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整个颜氏家族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平卢县将领刘正臣据渔阳起义,颜真卿为坚定他的信心,不惜送去自己十岁的独子颜颇做为人质。颜真卿的堂兄——常山郡(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也加入了平乱斗争。身在山东德州的颜真卿,要与身在河北正定的颜杲卿互通信息,于是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往来于烽火硝烟之间,担任联络员。



后来叛军围攻常山郡,颜杲卿苦战六日,水、粮、矢俱尽后城破被俘,结果他宁死不降,被割掉舌头,斩断双手,凌迟处死,随后,他的儿子颜季明也被俘斩首,颜氏一族被杀者有三十余人。


而在家族喋血的情况下,颜真卿仍然坚持领导联军攻打叛军,边打边向当时正在陕西扶风的唐肃宗靠拢,最后终于会合。


唐肃宗虽非常赞赏颜氏一门忠烈,但战事正紧,无暇给予正式表彰。直到乾元元年(758年),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顾不得洗去征尘的颜真卿,四处寻找死难亲人的尸骨。最后,只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和哥哥颜杲卿的部分尸骨。


在安葬他们时,颜真卿悲痛欲绝,难以自制,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祭侄季明文稿》,后人称作《祭侄稿》。



千年之后的今天,从其删改涂抹之处,我们仍可以体会到当时颜真卿的悲愤与沉痛。尤其那句“贼臣不救,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可谓字字血泪,让人不忍卒读。


这篇珍贵的文稿,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许多人在瞻仰作品时,都情不自禁留下热泪。


因为书法背后的故事,比书法本身更令人震撼。而颜真卿,也不只是书法家。他是临危受命的勇士,是视死如归的忠魂,是值得华夏儿女永远铭记的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