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ript nonce='' type='text/javascript'> ...

 张問骅 2018-05-22

盛宗亮《年轻人的音乐会》第六期导赏



跟伯恩斯坦学旋律

开启音乐之光,阅读更多内容

 

盛宗亮老师导读:什么是旋律?

旋律能不能和音乐分开?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写了一部管弦乐曲。这是我在美国第一部被委約的作品。我战战兢兢地把手稿拿去给伯恩斯坦看。他一上来就翻来覆去的在谱子里找我的主旋律,说你的旋律呢?你的旋律呢?我说:老师,这首曲子由于内容原因没有旋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旋律对作品的重要性。其实我的那部作品不是真没有旋律,只是没有遵照传统意识中的旋律的概念而创作的。 

旋律、主题、动机,这些音乐术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些旋律听起来朗朗上口而另一些却是枯燥无味为什么有些交响乐的主题或者叫动机总是非常短小

伯恩斯坦也提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音乐术语对位。这个名字可能对不是搞音乐专业的会觉得有些深奥甚至神秘。但其实很简单:就比如同时几个人都在讲故事或者是在讲同一个故事,或者是在讲不同的故事。可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几个人同时说话是被认为没有礼貌的。那是因为几个人同时说话会让聆听者根本听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那为什么在音乐中对位是个很重要的创作手法呢?那音乐作品又是怎么样既做到同时展现几个旋律而又能让观众听懂呢?

往期盛宗亮老师导读:1、“音乐到底能够表达什么”丨伯恩斯坦关门弟子盛宗亮《年轻人的音乐会》第一期导赏;2、《年轻人的音乐会》第二期盛宗亮导读丨“什么是古典音乐?” 3、《年轻人的音乐会》第三期盛宗亮导读丨《音乐中的幽默》;4、加入伯恩斯坦的古典音乐答题大会丨《年轻人的音乐会》第四期盛宗亮导读;5、跟伯恩斯坦学习音程丨盛宗亮《年轻人的音乐会》第五期导赏


第一课简介: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旋律,一首好听的歌,首先吸引我们的,肯定都是旋律,而不可能是其他东西,但如果要问旋律是什么?需要你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清楚,估计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按照一般的解释: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旋律是由许多音乐基本要素,如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方式等,有机地结合而成。估计听到这里,很多人就听晕了,那么本周,我们跟伯恩斯坦一起来理解旋律是什么。哪些音乐是(有)旋律?哪些音乐不是(没有)旋律?判断旋律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旋律好听,哪些旋律不好听?判断旋律美的标准又是什么?本周都会涉及到。

在今天的第一堂课里,伯恩斯坦就将通过一组我们较为熟悉的作品,来直接告诉我们旋律是什么。特别是,当我们认为旋律就是曲调的时候,有些不是曲调的音乐,为何也是旋律?


音乐之光点评:当我们认为旋律就是一句好听的歌的时候,其实我们对旋律的理解有些狭窄。今天的课程,伯恩斯坦就在纠正我们这个偏见,这个偏见并不可怕,无非是缺乏音乐训练的结果。伯恩斯坦举的核心例子,就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所谓“命运动机”。动机也是一种旋律,甚至有更多东西都是旋律,比如主题、很长的旋律线、低音线、或是内心的声音等等。如果你不能一下子理解这些,也不怕,如果都是那么容易,反而没意思了。本周的课程,我们将会逐渐理解这些问题。相信会给你打开聆听音乐的新视野!

第二课简介: 在昨天课程中,伯恩斯坦通过大量作品实例来告诉我们旋律可以是什么,提升了我们对旋律的认知。今天的课程里,他又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跟我们解释为何有的旋律吸引人、让人喜欢。首先举的例子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我们都知道柴可夫斯基是最有名的旋律大师,他的音乐好听,旋律优美是关键。那么他是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让自己的音乐充满魅力呢?其次我们还将听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弗朗克《第一交响曲》等作品,来深入了解作曲家笔下,旋律是如何写作与展开的。


音乐之光点评:中国人称柴可夫斯基为“老柴”,且不论这样是否合适,但对很多人而言,这样的称呼是一种亲切感。之所以亲切,无非是他的音乐,令我们感到一种没有距离的亲密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擅长写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旋律。也因此,我们对旋律的理解,就被定型。有些其实也是旋律的音乐,就不被人理解成旋律,而只有朗朗上口,可以被哼唱的,往往才认为是旋律。其实本周的课程,不仅要解决旋律是如何写作,才如此动听,更是要在第一堂课的基础上,继续纠正这一偏见。所以,本周的几个例子,其实有对比下,学习的时候,务必注意这一点。

第三课简介:今天我们来正式了解一个概念:动机(motive)。一提到这个词,很多人就会想到作曲家瓦格纳。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动机,把动机写作提升到了一种高度,到瓦格纳这里,动机写作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在他这里,动机已经变成了具有主导性的写作手法,他在自己的歌剧里面用主导动机组织情节,这就是所谓的主导动机(Leitmotiv)。如果你不足以理解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还是听一部瓦格纳歌剧,比如说:你会发现每个重要人物,大概都有一个主导动机与之匹配,这些动机也起到重要的剧情提示作用,例如在《女武神》中,齐格林德说到“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音乐响起了“瓦哈拉的动机”,提示到此人就是沃坦,但齐格林德本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一点。本周我们就在伯恩斯坦的带领下,通过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理解作为旋律的动机的意义。除此以外,通过这首瓦格纳序曲,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个关键概念:“对位”(counterpoint)。


音乐之光点评:今天的课程又是动机、又是对位,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如果你认真听这首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通过作品来跟随伯恩斯坦理解这两种音乐手法,也就不那么可怕了。伯恩斯坦课程的妙处就是不空谈理论,把理论还原到它们存在的音乐语境之中。当然,就《年轻人的音乐会》课程而言,很多理论问题,真要吃透,需要辅助读一些书,以及聆听、分析更多作品。伯恩斯坦以自己的方式唤起大家对热爱音乐、学习音乐的热情,也难怪这门课程直到今天,仍旧充满学习价值。真正好的课程永远不会过时,这也是音乐之光制作课程的理念之一。有一定难度是必要的,我们并不是也不打算贩卖鸡汤。


第四课简介:今天的课程较为轻松,主要是带大家感受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的旋律线。伯恩斯坦首先继续上一堂课为我们介绍的作曲家如何创作旋律的小窍门,然后为我们较为详细分析了莫扎特是如何创作这部作品。其中特别介绍了这部作品的旋律特点,有些旋律我们很容易识别,有些则往往不被人看成是旋律(或者对经验不丰富的人而言,不那么容易听出来),但伯恩斯坦认为这也是旋律。最后,伯恩斯坦告诉我们,这样一部作品的创意,都来自作品开头的两个音符。

音乐之光点评:今天的课程不光是一次旋律学习课,也是一次莫扎特交响曲导赏——伯恩斯坦教我们如何欣赏这部作品,特别是学会通过把握不同声部的旋律走向来欣赏作品。就乐迷和很多专业学生而言,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这样具体而细致的作品导赏。有时候音乐之光也在设想,是否可以设计这样一款软件,可以帮助大家像类似西贝柳斯软件(作曲软件,可以在电脑上作曲,并且聆听音效)一样聆听作品,不仅可以听作品的具体声部、不同乐器,也可以强调某些声部或者乐器,让大家更直观感受交响乐大厦是如何搭建起来的。伯恩斯坦的工作意义就在于,用现场演奏加讲解的办法,率先实现了这一点。


第五课简介:经常听到有人说:“20世纪音乐大都不好听,因为没有旋律”,或者说:“老柴的音乐好听,旋律非常优美。”今天的课程,伯恩斯坦要通过三部作品来带我们理解“什么是旋律”。第一部作品:巴赫《意大利协奏曲》,这部作品的问题是旋律线特别长,并没有采用前面课程的旋律重复写作的手法,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样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的旋律呢?第二部作品:兴德米特《为弦乐和铜管所做的音乐会作品》,这部作品的旋律也是非常长,长到让你认为这缺乏旋律,事实呢?我们来听伯恩斯坦如何解说;最后一部作品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伯恩斯坦说当我们认为兴德米特没旋律的时候,其实当年的人看勃拉姆斯亦如此。但其实你必须极其认真,才能发现勃拉姆斯作品中的旋律。

音乐之光点评:旋律是音乐,但音乐不只是旋律,不严谨说,旋律之外的音乐,或可以统称为音乐写作的技法问题。也就是说,旋律是最具作曲家个体差异的东西了,旋律之外的技法都可以学,唯独旋律不可学。所以我们的作曲四大件只是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分析,并没有旋律课。我们曾经翻译过一本苏联的《旋律学》书籍,甚至我们的赵宋光先生,曾倡议开始旋律课,但也无人响应,说到底,都是旋律不可教。旋律不可教,但起码可以学,本周的课程,伯恩斯坦不光带我们分辨何谓旋律,也带我们感受作曲家是如何通过旋律构思音乐作品。如此宝贵的课程,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多学几遍。

音乐之光&伯恩斯坦《年轻人的音乐会》

上课及回看请进入音乐之光小程序

上线时间:2018年4月16日开始

课程将持续三个月,共60次

每日课程推送时间:17:00

每日助教导赏时间:20:30

音乐之光微信号:muselit

(购课用户凭截图申请加入微信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