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意,不是给人吃,给人用的。古人讲究“礼尚往来”,主人要再三推让,才会收下,过一阵子还要去还礼,送回相应的礼物。 《礼记 曲礼》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古代礼仪讲究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成其为礼。既然对方屈尊而来,则自己应当登门回访,否则依然是自大的表现。在主、宾双方相互拜见之后,相见的礼仪才算完成。回访的时间,一般是在对方来访的次日。以德行相交,而不以钱财衡量友谊。 礼尚往来的传统,在近现代社会依然残留着,这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1925年,清华大学为决定延聘王国维先生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最初,以校长曹云祥的名义,给王国维先生寄送了聘书。吴宓先生认为,对于像王国维这样的大师,以一纸聘书相邀,是不郑重、不诚敬的表现。所以,吴宓先生亲自到王国维先生家中,行三鞠躬之礼,然后转达校长的聘请之意。王先生见其执礼甚恭,决定应聘,并在不久之后,到吴宓先生家回访。王国维先生熟知传统礼仪,故处事非常得体。 古人送礼物会送什么? 中国人喜欢送礼,也喜欢别人送给自己,无论是亲戚朋友生日结婚生子,都会送上礼物,其中金钱是最直接的方式。那么古人送礼会送什么? “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若为妇人,则执栗枣之类。”——《周礼·春官》 国君之间互送皮帛,上卿送羊羔,大夫百官送大雁,士送野鸡,普通人送鸭子,手工业者送鸡。 国君送皮帛等贵重物品。官员送羔羊,“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公羊传》)”。羔羊在古代也代表节操高尚,也是品德优良的象征。 婚礼送大雁,羔雁是古代人订婚的专用礼物。 《仪礼.士昏礼》中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尔雅》中说:“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所以说婚和姻是两回事。普通人送鸭子,手工业者送鸡其实也有深意。鸭子不会飞,鸡有五德。 送礼的现实意义 人情消费不堪重负,一直是个让人无比纠结、吐槽不断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天价礼品的创意层出不穷,并非说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交友原则、交情操守已经过时,而是功利社会人情观严重扭曲的表现,天价礼品的实质已经不是“礼”而是“利”。送礼者表面上客客气气,内心却是希望对方给予某种方便,全无诚敬之心;受礼者则认为,以权受礼,天经地义;礼物的授受,已经完全变了味道。 不是重人情轻消费,而是重消费轻人情,这样的“利尚往来”实则是玩心机、耍流氓,送礼者往往是“欲取之,必先予之”,收礼者心照不宣,“拿人好处,帮人办事”,不管双方是主动还是被动,正如天价礼品本身已经表里不一,此刻人情也已经成为功利和腐败的伪装。 送礼厚薄,往来与否,送礼要选择对象 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说来,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送礼物要看对象的,不同的对象想要表达不同的情感,礼物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尤其朋友之间,要讲究“礼轻情意重”,不送贵重物品,也要注意“礼尚往来”,不要辜负别人的心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