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固若金汤的紫禁城也有辣么多秘密

 卡卡2FM4 2018-05-22

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居住和处理国事的地方,旧称紫禁城,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这样一个紫禁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故宫为何会有半间房

北京故宫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以前被称为紫禁城,对外号称拥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这里竟出现了半间房,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初准备动工兴建紫禁城时,永乐皇帝计划修建一万间宫殿。开工后的第五天晚上,永乐皇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了天官,玉帝责问他为何要将宫殿建得像天宫一般,也是一万间。第二大,永乐皇帝醒后,感觉事情蹊跷,就将谋臣刘伯温召进宫来,向他描述了一遍自己的梦境。刘伯温听后也感觉很惊奇,稍思片刻后,他说:“玉皇大帝找们惹不起,既然他发话了,他的天宫是一万间,那么咱们就建造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样既不盖过玉帝的风头,也不失我们皇家的气派。”

永乐皇帝只好同意,决定就按刘伯温说的办,于是就有了故宫的半间房。如果你现在去故宫,还能看到那半间房。从故宫景运门外的箭亭往南看,会发现一座被院墙围着的两层绿色琉璃瓦建筑,那就是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在那个楼阁的西边,还有个与众不同的阁楼,它的两根柱子之间的间隔只有1.7米左右,而不是通常的3.3米,紫禁城半间房就在那里。

事实上,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只是一个约数,经统计,故宫内包含殿、宫、堂、楼、斋、轩、阁在内的总间数为8707间。

固若金汤的紫禁城也有辣么多秘密

皇宫也有暖气片

在古代,没有像今天这般的市政供暖,对普通百姓来说,冬天是一个难过的季节。

但是皇帝贵为天子,当然不可能受冻,那么,紫禁城内在冬天又是怎样来取暖的呢?

其实,紫禁城早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北京的气候特点,为了便于冬季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取暖,整个宫殿群设计成了坐北朝南向。所有的宫殿都有厚厚的围墙和屋顶,再加上周围一圈高大城墙的遮挡,因此,故宫内部的房间相对于普通住宅,从总体上来说在冬季就暖和了不少。

当然,仅仅依靠这些设计上的措施,是不足以完全驱走京城冬季的严寒的。不用担心,在皇宫室内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取暖措施。

故宫中的皇帝寝宫设有东西走向的暖阁,在暖阁外面的窗檐下,挖有一个深1.5米左右的地洞,里面砌有砖炉,是用来放置火炉子的。而室内暖阁的地下也修有纵横交错的火道,它是和外面的地下火炉相通的。这样,炉火点燃后,寝宫内的温度就会升高,从而达到取暖的目的。每年冬季,皇宫内都会有专门的司炉太监负责烧炉取暖。

另外,宫室内还设有用来室内取暖的火炉,也被称为火盆、熏笼。宫中的火炉不像民间的那么粗糙,随便对付一下了事。它们设计精美,造型雅致,大小不一,大的有上百斤重,小的则可以拿在手中,随身携带。宫中的这些火炉是通过燃烧木炭来取暖的,这些木炭都是由通州、苏州等地的硬实木材烧制而成的,都是上好的“红罗炭”。由于清宫人员众多,所需的取暖火炉和木炭量也非常惊人。据记载,乾隆年间皇太后每月的木炭配额为120斤,皇后为110斤,有时,一次殿试就要用去上千斤木炭。

在清代,还设有一个惜薪司,衙署位于西安门内,是专门用来管理皇家薪炭的机构。此外,宫内还有三个类似的机构,即火处、柴炭处和烧炕处,各配有数十名太监。

到了宣统年间,隆裕太后的延禧宫中还用上了最现代化的电暖炉,其中电暖炉和发电机等设备都是从西门子公司采购的,当时设备采购花去了9000两白银,而每年花去的取暖电费也很是惊人,每个月取暖消耗的电费竟高达1680两。

有了这么多不计代价、只看效果的取暖措施与取暖设备,皇宫的冬天当然不会冷。

冷宫在何处

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皇帝大怒,将某一个妃嫔关进冷宫。如今人们去故宫游览。也会很好奇地探察冷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但事实上,查遍明清史料以及紫禁城各处,并无任何一处挂有“冷宫”匾额的宫殿。也就是说,紫禁城并没有专门一个宫殿用来安置那些失宠的妃嫔。所谓“冷官”更多应该是对一个妃子失宠境遇的形象描述。后宫女子都只围着皇帝一个人转,若失宠于皇帝,在后宫就无任何地位可言,而宫中人又一向势利,长此以往,门可罗雀,偌大的宫殿冷冷清清,可不像极了嫦娥仙子居住的广寒宫。

所以,所谓的冷宫并没有固定的居所,皇帝将哪个妃嫔禁足于哪所宫殿,此处即为冷宫。清朝时。长春宫、储秀宫都曾囚禁过妃嫔,但不能因此就把这两处宫室称为冷宫。因为大权在握数十载的慈禧太后就曾长住储秀宫。慈禧太后在储秀宫发迹,一直视此处为吉祥地,长年在此居住。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帝的宠妃珍妃软禁在内廷外东路的景祺阁,景祺阁便成了无人踏足的冷宫。

固若金汤的紫禁城也有辣么多秘密

龙椅不好坐

龙椅专属皇帝一人,是帝王权力最直接的象征。有清一代,多少皇子为了这把龙椅兄弟相斗,血溅宫闱。如今人们到故宫游览,太和殿的龙椅也是游人最关注的物件之一。

太和殿的龙椅又俗称为“雕龙髹金大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龙椅为“圈椅”式椅背,上雕有形象生动的蟠龙,从中间向两侧扶手处逐渐走低。座面下不用传统的椅腿形式,而采用须弥座的造型,显得坚实稳重,13条金龙盘绕其上,延至座面,皇家风范十足。整个座椅由金丝楠木制成,外髹金漆,与座后的雕龙髹金屏风相得益彰。

这张大椅由明代传来,明崇祯时期曾被大火毁坏。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命人重修太和殿的同时,也着工匠修复了这张龙椅,之后就一直摆在太和殿。直到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嫌弃这张龙椅太高,不适宜腿短的他,就撤去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雕龙髹金大椅自此不知所踪。

袁世凯的这个临时“宝座”放至1947年才被故宫博物院挪走。为了恢复太和殿的原貌,起初博物馆的一作人员只是想找一把清代风格的龙椅摆在此处,但找了几个都不与后面的屏风相符。就在此时,古文物专家朱家溍先生从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旧照片上发现了线索。这张照片偶然照到了太和殿的龙椅,根据照片提示,他在故宫一处放旧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已残破不堪的雕龙髹金大椅。

1963年,故宫决定修复这张龙椅。专家们经过三年半的努力,终于使这个历经几百年风霜的大椅重现风采。据有幸坐过这张龙椅的人描述,椅面上因为有13条金龙盘旋,所以坐上去很不舒服。

过去皇帝们总是在椅子上放三层坐垫,如此自然坐得安稳。

固若金汤的紫禁城也有辣么多秘密

固若金汤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皇家禁地,从建成后就一直未被攻破过,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也不为过。紫禁城本身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安全的因素,它的四周被高大的城墙护卫着,城墙外面还有一圈护城河。

紫禁城里面还有皇城,皇城是皇帝生活办公的地方,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它的安全问题非同小可,它的周围也被城墙护卫着。要想进入皇城,可以走东西南北四个门(分别是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地安门),各门平时戒备森严,寻常人等一律不准随意出入。里面环环相扣,层层护卫,保护着紫禁城和皇城的安全。这些周密的设计构成了紫禁城的第一道天然防线,那么,负责紫禁城安全的宫禁结构又有哪些呢?

清军入关后,原来的八旗军被分成了两个部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驻防八旗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禁旅八旗(又叫京营八旗)就驻扎在京师,负责京城和紫禁城的安全。禁旅八旗又分为郎卫和兵卫。所谓郎卫,就是皇帝的贴身侍卫,下辖侍卫处和亲军营,成员都是从满蒙八旗将士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佼佼者。其中,侍卫中的御前侍卫是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安全的,成员都是来自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文武兼备,共有六百余人,由御前大臣指挥。

兵卫是一支相对庞大的皇帝卫戍部队,下辖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军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等,有1.5万人,主要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防守紫禁城各门、掌管门钥、夜间巡逻、皇帝朝会筵宴的警卫等。

此外,紫禁城中还有一大批世代为皇家服务的包衣群体(家奴),他们也是皇帝可以依靠的特别护卫力量,关键时刻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紫禁城的护卫队,人员众多,装备精良。他们的待遇非常优厚,就连一个城门吏都是正七品,要知道当时一个好不容易金榜题名的进士也不过如此。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所有的禁卫机构都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其他任何人与组织都无权调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