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放门槛?

 茶香飘万里 2018-05-22

我们现代人学了物理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虽然古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夏天冷空气下沉从门下流出,屋内温度会升高,冬天冷的时候外面的冷空气会从下面进来,所以人们形成了放置门槛的习惯。显然把下面的门缝提高一点是有好处的。相比于直接门边接地的情况,气密性提高了很多。所以最初的设计就是提高气密性,减少空气流通。这也形成了后来聚气场、当阴风的说法。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注意,相对社会地位高的人,府宅的门槛也就会相对高一点。这个设计是有深意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说说,当我们想要过高一点的门槛时,这时侯一定会低头,稍稍弯腰,大家可以试试。这个就是地位崇高的人强迫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去臣子家中拜访,特殊情况下去的时候,臣子必是门外跪侯。



作为客人,不可踩踏主人家的门槛,如果是去佛教寺院;遵循男左女右,男人先迈左脚,女人先迈右脚。作为主人,送客之时,应当把客人送至门槛之外

门槛在我国古代是非常常见的,几乎家家都有,虽然我们现在一般都居住在楼房里,几乎没有门槛了,但是在我们家里面装修的时候,每个房间门口都会设置门槛石,这是古代门槛在现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大家应该都听过下面这句话:某某家的门槛高,某某高攀不起。在我国古代,门槛是权利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谁家的门槛越高说明这家的主人身份越尊贵,试想一下,你去拜访一位身份高贵的主人,在跨过主人家的门槛时,需要保持弯腰的姿势,这是对主人的畏惧和尊敬,这也符合封建社会对等级观念的要求,所以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门槛成为了一种定制。

古建筑的门槛在住宅风水学中象征着竖立一堵墙,可以聚集住宅的气场,防止财气运气从门缝中流失,也可以把不好的东西挡在门外,特别是那些妖魔鬼怪,能够保一家人的平安。

唐代古建筑也有“门槛”,学名称之为“地栿”

门槛,在古建筑术语中叫做“地栿”是一个专有构件。在古建筑中,用来区分内外,也保护大门下部,防止阴风吹入房间。后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又演变为房主人的脊背、脖子,最忌讳让人家去脚踩,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尊严,甚至连《礼记》中也有“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阀”的说法。

一般来说,你到寺庙里面去拜佛,也是绝对不允许踩踏门槛的,否则就是对佛不敬。

古建筑上为什么会出现门槛?

第一:实用的考虑。古代建筑密封技术很差,大门底部无法紧密贴合地面,地面湿滑得的情况下会迅速腐朽,加上门槛能有效缩小门缝。

第二:风水考虑。毕竟,房屋是一个闭合空间,大门底下敞开一条缝总有“漏气暴露”的感觉,底部封一下,会有铁门关锁的含义,既不让家财外流又防止邪气入侵,在明清时一般甚至会在门槛下加入“五帝钱”压煞,也是一种辟邪的考虑。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问题可问我,喜欢就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