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自己的“面具侠”

 RK588 2018-05-23

影视剧中的兰陵王

复仇者联盟和他们的超级英雄盟友们又一次把众多观众吸引到了电影院,观赏了一出耳熟能详的阻止灭霸毁灭宇宙,拯救人类的“好戏”。大家好像早已熟悉了美国漫威的英雄头戴各种面具,单手拯救世界的戏码。然而在这种虚幻的故事之外,古代中国真的有一位“面具侠”,他戴面具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帅了。

这位中国的“面具侠”就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北齐名将,东魏权臣高欢之孙高长恭,他还有另一个大名鼎鼎名字——兰陵王。他父亲是高欢世子高澄,高澄本是王位继承人,也算精明能干,就是个性暴躁点,把府中奴仆整的死去活来,29岁时被仆人兰京所杀,留下六个年幼的儿子,第四子就是高长恭。

古代陶面具

高澄死后,弟弟高洋一脚踹开北魏末帝,自己建立了北齐。高洋有才干,但残暴荒淫更胜过高澄,手下大臣们日子难过的很。高长恭在这种环境下自然是夹着尾巴做王爷。《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美类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疑、超凡脱俗的。

古代青铜面具

更难得的是他心地很善良,特别爱护手下兵卒,“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事必躬亲。有个帐下参军告他贪污,皇帝稀里糊涂让他下岗了,但不久又上岗,那参军还在他帐下服役,害怕导致睡眠质量不好,长恭知道了,就说: 俺没这意思的,你别怕啊。为让他心安,就找个借口,不痛不痒打了他20棍。

兰陵王年轻时练得一身好武功,经常跟着北齐名将段韶殴打四邻友邦,段韶死后,他总领段军,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前头提到,他长得忒美了,这对一员武将来说真是“先天缺陷”,每次对阵,敌方士兵都乐呵呵的看帅哥,太不严肃了。

流传在日本的兰陵王面具

为解决这个揪心的难题,每逢大战,他就带上狰狞怖人的面具。不料竟收到奇效,看着魁梧丑陋的高将军,仗没打,敌人心里都凉了半截,剩下的就是小说常说的左右冲突,波开浪裂,如入无人之境。一次邙山之战,北周数万大军围困洛阳,兰陵王临危受命,前去救援。这一战倒也没有什么兵法战术,而是将个人英雄主义演绎到了极致。

当时兰陵王率五百铁骑为先锋,冲至被敌军包围的金墉城下。北周军着黑衣,密密麻麻,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兰陵王领五百骑着红衣,犹如一道赤炎,硬生生在黑色的包围圈撕裂出了一道口子。而后大部队赶到,与兰陵王首尾呼应,大败敌军,直杀得北周军丢盔弃甲而逃,是真正的丢“盔”弃“甲”,北周军丢下的装备整整绵延的三十余里。史称“邙山大捷”。

流传在日本的兰陵王面具

但所有的史书里的记载是没有说兰陵王戴面具的,而是“免胄示之面”。《北齐书帝纪四》也曾记载,“(高欢)又各配兵四出,而使甲骑伪攻之。世宗等怖挠,帝乃勒众与彭乐敌,乐免胄言情,犹擒之以献。”《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中也有这样的史料:“西魏晋州刺史韦孝宽守玉璧,城中出铁面,神武(高欢)使元盗射之,每中其目。”

事实上经过研究,兰陵王戴的并不是面具,而是胄,是头盔,只不过这种头盔比较特别,不是常见的那种露出脸的头盔,是把脸也一并挡住的。《资治通鉴》里对此类装备情况也有记载:“建康令庾信率兵千余人屯航北,及景(侯景)至彻航,始除一舶,见贼军皆着铁面,遂弃军走。”

流传在日本的兰陵王面具

可见,北朝时曾流行过这样的装备——武装到牙齿,把脸遮住大半,只留眼睛。这样的装扮自然有更强烈的震慑作用,一见之下令人感到既神秘又恐惧,所以才能把南朝军队吓跑。所以关于恶鬼面具一事应该是赋予了民间传奇色彩,为了塑造兰陵王英勇善战的形象增加的戏剧系。而历史长河中真戴着面具打仗的的倒也有一位,北宋名将狄青,也是个美男子。

狄青出身贫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累官延州指挥使。《宋史》赫然记载他:“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狄青年轻时因为哥哥与乡人斗殴致人重伤,狄青代兄受过,被逮捕到京师,被迫充军,脸上被刺有防止士兵逃脱的黥文。

流传在日本的兰陵王面具

之后他从一介大头兵做起,狄青硬是靠武勇打下了一片天地。狄青擅长骑射,一开始隶属于京师的骑御马直,很快升为小头领。西夏李元昊反叛后,边防吃紧,选拔了很多京师部队参战,狄青也在其中,担任延州指使。但因脸上的刺字,他才不得不在所有的战役中头戴铜面,以示威严。他在两军阵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的形象,让西夏人“望之为神”。

西夏人骁勇善战,一般的士兵见识到厉害后,作战时都畏缩不敢前,唯独狄青艺高人胆大,每战都充当先锋,作战四年,大大小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受箭伤多达八次。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流传在日本的兰陵王面具

然后,为何这位当年与岳飞齐名的宋朝时期最勇猛无敌的“面具侠”死后却默默无闻,而兰陵王的故事却流传至今?“邙山大捷”之后,兰陵王名震天下。军士们为了歌颂兰陵王,集体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兰陵王入阵曲》,舞者着面具,在悲壮雄厚的乐声中齐舞,再现兰陵王入阵杀敌的英姿。兰陵王戴面具杀敌的传说也由此而来。

北齐人民本就能歌善舞,兰陵王又是“音容兼美”,音乐造谐颇高,因此帐下的军士填词谱曲,一曲《兰陵王入阵曲》,一来可作颂歌敬献将领,二来可作军歌鼓舞士气,也自在情理之中。不过,后来与面具扯上关系,由简单的歌谣转变为壮美的舞曲,再升华成华丽戏曲,倒是与军士无关,而是与北齐发达的俳优文化有关。

《兰陵王入阵曲》图

后来唐朝完全继承了北齐的俳优文化。其中,以创立教坊的唐玄宗最为痴迷,贡献也最为突出。《旧唐书·音乐志》称:“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谣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也就是说,这些多是缘自北齐的歌舞戏,“戏弄”的娱乐色彩太重,无法当作正统的雅乐、宴乐、法乐等“正声”,可唐玄宗又是喜欢不得了,那就干脆设个教坊,专心用来表演散乐百戏。

在艳丽的脂粉香气中,被彻底娱乐化的《兰陵王入阵曲》也渐渐褪去武曲的本色,渐变为“软舞”。后来这舞蹈传到唐朝的时候不知怎么得罪了唐玄宗,下令给禁止了,在国内失传。不幸中的万幸,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倒是保留了几份真实的原貌。

日本演出《兰陵王入阵曲》

和唐玄宗一样,日本人也非常喜爱兰陵舞曲,而且要宽容得多,引入日本后,视为正统的雅乐。另外,由于对于引入的盛唐艺术非常敬仰,也格外珍视,日本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我们也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了着名的《兰陵王入阵曲》。除却穆重的音乐和精美的服饰外,最吸引人的便是那张头顶饰有辟邪神兽,高鼻深目,表情凶狠的华丽面具了。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可善良的人们,还是情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

兰陵王碑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对哪些历史人物寄以厚望,就会加上诸多的美化和修饰。最后兰陵王的结局,是收到了齐后主赐的一杯毒酒。一身忠肝义胆的兰陵王高长恭,没有选择去问皇帝为什么,也没有起兵反叛,而是凄然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于是烧掉了所有的债权文书,从容就义。六年后,长恭五弟才为他立了墓碑,就是现存的北齐兰陵王碑。

文字:御凰品冰岛采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