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华说农业第五期】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开发要点

 lj0279 2018-05-23

陈袁华工作室认为,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坚持党的要求,共同建设美好的乡村。必须用一种“大农业观” 来整合产业链,实现全绿色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打造“田园综合体”, 激活农村经济、激活产业势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帮助农民实现从一种“身份”向“职业”的转换;同时发掘、发扬发展乡村文化,找回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促进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重点说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规划开发要点,适用于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生态乡村、民俗村项目、休闲农业园、乡野度假村、古乡古镇、文化休闲小镇、农业生态园、乡村主题度假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等多类型涉及项目。

 

一、解决7大不良现象

(一)规划不“接地气”,不“落地”

谁来规划?谁来设计?是外来的专业团队,还是本地的乡土人士?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规划设计都是表面的规划,并没有融入乡村,或者过于城市化而不够“接地气”。因而,新政策、新市场环境的推动下,进行乡村发展规划,乡村城镇发展规划,乡村综合产业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规划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要融入这个地方的生活,了解研究这里究竟有什么精髓、有什么文化,仅靠介绍和走马观花不能解决问题。同时也应该兼顾具体开发、招商引资、项目运营环节的可行性与落地性。

(二)建筑风貌、景观特色无特色不协调

现在到一些乡村,我们发现,有的建设得整齐划一,路是直的,地是平的,建筑的造型风格和色彩都是一样的。这样看起来似乎气势恢宏,可实际上却极不协调,与大自然不协调,与农村本味不协调。对于看惯了城市整齐划一的市民来说,再来农村看同样的复制品,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这样,不如依着乡村的小路、山水,依路依山依水而建,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岂不是一幅恬美的乡村图画。

(三)产业融合不足,村民参与深度不够

乡村振兴根本目的是为了造福群众,不仅应从经济上造福村民,更应从休闲空间、生活空间上造福村民,这就需要村民的深度参与,群众才是有思想的,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家乡,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面,项目由外来投资打造,就是建了几个农庄,或者打造一些娱乐设施,与老百姓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村民与之融合不到一起去,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乡村内涵。

(四)主题、内容同质化,文化挖掘不够

之前我国大部分的新农村的发展规划是传统农业+采摘+农家乐+现代农业,基本呈现同质化的问题,在文化挖掘方面也存在浅显、雷同的现象,使得一些文化缺乏生命力,激不起人们兴趣。实际上,在乡村文化上,除了历史传说与名人文物之外,还要多挖掘一些关于餐饮、农耕、田园等方面的文化文明。

(五)乡村发展缺乏人才吸引力

乡村的发展的吸引力,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又有赖于文化环境、氛围的打造,既要提升本土人才,还要吸引外地人才。乡村发展要从产业、文化、生活环境方面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吸引那些对乡村充满激情的人才来玩、来生活、来休闲、来创作,让他们有找到家的感觉。

(六)缺乏对现代文化的培育与开发

一提到旅游文化打造,一般就注重传统文化挖掘,试图寻找历史的内涵。然而对于一个地方来说,不可能都有独特魅力的历史传统。实际上,如果能够在现代文化娱乐体系方面下功夫,也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就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各种文化人才,比如诗书画唱舞文等各个方面,比如乡村学校的老师、学生,还有广大的村民,让他们都来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主体。作为景区的乡村,就要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制度、政策,让这些人才可以充分施展。如果培育的好,岂不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七)忽视对“软环境”的治理和伪生态发展

由于存在城乡贫富差距,发展失衡等问题,尽管大部分村镇在开发修整方面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往往只是注重硬指标的建设,却忽视真正的生态建设和软环境的治理。比如迟迟得不到落地的垃圾分类体系,和一些乡村引进的工业项目依然存在污染治理的问题,再比如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宰客、服务差,这些在大景区的通病,也在本应淳朴的乡村旅游中出现等。

 

二、规划开发5大要点

(一)设计理念上:融合乡愁的设计理念

城市中的人们追求速度和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充满了压力感,而屋子只是能够带来安全感的巣;乡村则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生态及文化的共融,创造诗一般的生活空间。乡村发展规划的设计要本着不同于城市的设计理念,融入现代人的思乡情意,注重人本身落叶归根的情感,拉近他们与乡村的距离,带来归家的感觉,给他们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宝贵的始终是人们对乡村发自内心的、几十年沉淀的真情实感。

(二)资源整合上:乡村小资源的聚沙成塔

乡村里众多的山水花木、老屋街巷、乡野民俗、纵横阡陌和最重要的朴素乡民,都是乡村发展的星星之火,可称之为“小资源”。这些小资源在营造、强化、保持乡村环境方面意义重大,它们所构成的乡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点线状资源无法取代的。

(三)产业规划上:乡村类特色小镇的乡音不改

乡村类特色小镇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间”,产业功能为乡村生活服务,如此,既有的大农业、传统手工业、创意的乡村文化产业,都是增强乡村生活舒适性和吸引力、复兴乡村的有力支撑。

(四)空间规划上:特色民宿、街区以乡村生活为根本

以民宿为例,东方式民宿缘起日本和中国台湾,被大陆发掘后,民宿热在内陆渐起。民宿在外在形式上,是一个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为系统,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民宿的重点在“民”,这里的“民”特指乡民,从乡村生活的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则。比如舟山嵊泗的偏远渔村很富有渔味,现有的建筑空间看似无序凌乱,实则就是渔民们生活过程中点点滴滴情感的累积,是当地渔村生活与劳作方式的外化体现。

(五)互动模式上:关怀人性的温暖体验满足人性的本真需要,让人产生温润软糯的情感体验。

乡村人文对个体的无缝浸润和多维包容,包括人居、人性、人际、人神、人天,暂统称为“五人”要素,具体就是乡民与民居、村落、山水、田园等实体产生的居住、交往、互助、劳作、守序、崇文、依赖等关系与情感,这正是乡村生活的吸引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