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洪洞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万圣寺,号称“小五台”

 SZTsmz 2018-05-23


洪洞县城西25公里处的万安镇浅沟村,地处吕梁山支脉罗云山下,村西进山口有一道峡谷名出佛峡,也称佛山峡、七佛峡。这里建有一处著名的佛教古刹——万圣寺,因建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阁,故历史上有“小五台”之称。清道光七年(1827)《赵城县志》载:“出佛峡,在县西四十里,即罗云山石峡也,山有石皆似佛首”“罗云山南有五峰,峰各有台,人谓之小五台”。 洪洞和赵城在历史上为两县,1954年合为洪洞县。另据万圣寺现存碑记载,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其西南山出七宝佛像百六十余尊”,故又名“出佛峡”。


万圣寺山门


万圣寺又名小清凉寺,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朔到1500多年以前南北朝的北魏时期。据中阁现存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功德碑记载:“道场敕建于元魏文帝”。 元魏即北魏(386~557),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元魏孝文帝时期,即471年—499年期间。后来,万圣寺建筑遭到毁坏。明代又进行了大规模地修缮,因此,现有寺院佛殿、台阁、佛塔,都系明代建筑。到了清朝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又进行过几次较大维修。解放后,当地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和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万圣寺的文物古迹得到妥善保护。但在文革期间,一部分台阁的建筑和佛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近年来,随着党的宗教、文物政策的贯彻落实,万圣寺这一佛教古刹得以有效保护,部分建筑得到了维修。1985年,万圣寺被洪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圣寺大殿


万圣寺主体寺院座落在出佛峡北崖山根脚下,寺院山门坐西朝东,分前、后、东三个院落,分别有阿弥陀佛殿、大雄宝殿、韦驮殿等建筑。山门前的北面石崖上,镌刻着清康熙九年(1670)一闫姓人临幕宋代书法家米芾强劲有力的“第一山”三个大字,特别令人注目。“第一山”两边书有对联一幅:“岚封峡口云无着,月到潭心影不流”。


万圣寺中阁


在万圣寺出佛峡两侧山崖上,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阁。

中阁:由万圣寺主体寺院过三交河往南,沿崎岖的山崖上行约700米,即到了中阁台。中阁又称景天阁,位于五台阁之中,其规模之宏大,居五台阁之首。根据中台现存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创建七佛峡中台绝顶西房极乐景界阁序”碑文记载,现中台景天阁系明代万历年间的建筑,可惜这些建筑均损坏严重。


北阁:从主体寺院山门外沿石阶路往北崖山上攀登150米,即到了万圣寺北阁。北阁又名玄帝阁,根据碑文记载,现存北阁重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为砖砌枕头窑3孔,内塑有玄帝神像。在北阁北面山崖约50米高的山顶上,矗立着一座明天启六年(1626)在原旧塔址重建的砖砌十三级舍利宝塔,塔上有“西方胜境”、“舍利宝塔”、“极乐世界”等题词。在舍利塔山顶的山崖下边约20米处有一洞,洞口东侧有一佛殿,佛殿的神龛上塑有两个小和尚与一条小狗往前跑,后边有一个老和尚拿着棍棒追赶,世传两个小和尚和一条小狗从洞里钻到了五台山成仙,因此名曰“三贤洞”。


东、西、南阁:从主体寺院过三交河往东南攀登山路约1000米,即到了东阁。东阁西南约1500米的山顶即南阁,从南阁往西攀登约2000米即到了西阁。东、西、南三台阁之上均建有佛殿,塑有佛像。


万圣寺舍利塔


万圣寺山高谷深,曲径通幽,风光优美,是一处集自然和人文俱佳的风景名胜,游人至此必流连忘返。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逢庙会,届时,出佛峡山沟山崖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作者单位系洪洞县文物旅游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