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渡庵

 吴越尽说 2018-05-23
  婵娟结社礼观音,
  慈渡大悲愿力深。
  毕竟鸳鸯宜集福,
  朅来何处结同心。
  慈渡庵,亦称慈度庵,为尼姑庵,在昇明桥之南饭字圩,清康熙(1662—1722年)时尼师(比丘尼,俗称尼姑)尚义所建。
  尚义俗姓李,本是新塍一位渔夫的女儿。“女性慈仁,童稚即喜放生”,常常趁父母不注意时,将其父所捕之鱼投水放生,虽“遭捶挞无数,终不止”。“既长,为择配,终不肯就婚”,后离家出走,“遁去投旁近尼庵削发,挽之不回”。此后,尚义“锐意修持,勤身作务,行难行之行,忍难忍之苦”,在饭字圩“得地数弓,结茅数把”,建慈渡庵,“持诵焚修,无间寒暑”。
  清初学者、邑人潘耒因尚义“师志行有可嘉者”,乃破例为之作《慈渡庵记》。
  旧时,盛泽一地尼庵颇多,但是地方志中“例不载女庵”,故而对尼庵的情况,后人知之不多。大悲庵在西白漾畔关帝庙北侧,姚家坝之南。慈渡、大悲、集福、同心都是清末民初时期盛泽的尼庵名,今俱已废。
  民国后,民风渐变,一些年少尼姑“多私遁还俗”,故而沈秋凡先生在诗中戏言“毕竟鸳鸯宜集福,朅来何处结同心。”
  “朅”,是离去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