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10年光阴记录清末民初的中国,这位英国女画家上辈子可能来自中国!

 吖伢 2018-05-23

记录的伟大,在于能留住平凡。手绘中国 那一年鹅毛大雪,路人撑着油纸伞,走在归家的路上。

大雪,北京小桥,流水,人家,熙熙攘攘的街道。

春天,苏州万家灯火通明,照亮渔船归家的路。

这些都是英国女画家Elizabeth Keith(伊丽莎白·基思)画笔下清末民初的中国。她用木版画记录下那个时期生动的风土人情,那些寻常市井、街头百姓、玩耍的儿童,还有写字的先生和时髦女郎等等。这组中国主题绘画作品实属罕见。

京城前门外,1925年

玩耍中

中国女士她让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昔日中国风貌,连最平凡的生活也有别样的味道。

双亭,苏州

五金店,苏州,1925年

Elizabeth Keith,1887年生于苏格兰,成长于伦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受到日本浮世绘影响,她把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做了很好的结合。以勤奋不懈地画画和出色的才能,在社会上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Elizabeth Keith年纪轻轻的Elizabeth,便画得一手好作品,逐渐长大的她,意识到自己,不能整天只待在屋子里画画。艺术源于生活,她渴望画出更加贴近生活的作品。于是便收拾行李,开启了属于她的亚洲之旅。

从日本、韩国,再到中国,Elizabeth热衷于记录每个城市里,街边的景象、人们生活的状态,每到一个城市,她便用画板和画笔,把城市里那些美好的画面记录下来。

倾斜的宝塔,苏州

初到京城时,Elizabeth就被神奇美妙的中国文化所吸引。安顿下来后,她开始细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精神。

小亭,北京,1935年

乡村学者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强烈热爱和沉迷,Elizabeth甚至在中国待了十多年,用画笔刻画出她心中那个古老、传统、深邃、神秘的中国。

紫禁城墙外,1935年

老妇人,1934年每当灵感来了,Elizabeth就会用着她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街边店里的老板说:“老板,借张椅子好吗?”接着坐在那儿,一画就是一个下午。

湖心亭,上海,1924年

无论是砖墙瓦房,街边小店,还是巷子里的一角,在Elizabeth眼里,皆是风景。

灵隐寺,1925年渐渐地,Elizabeth还在中国交到了许多良师益友。闲时谈诗论艺,曲水流觞,引吭高歌,诗韵酬唱,真高雅之事也。

京剧演员,1924年

满族贵妇人,1925年Elizabeth说:“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木版画,哪怕是最小的细节,也尽可能地画出我对中国的情感。”

夜晚的小院,1922年

满族官员若干年后,Elizabeth的作品不仅在北京和上海办了展览,在英国和美国都受到欢迎。这些珍贵的木版画,不仅是Elizabeth Keith人生经历不可多得的实物,也是中英两国友谊的见证。

喇嘛,1922年

中国小大人,1922年她让众多国人甚至世界,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淳朴中隐着聪慧,荒古中透着俊秀。

刺绣,苏州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角落留下我的脚印,直到我走不动为止。”作为一名欧洲人,她对中国的热爱让众多国人都自愧不如。她的艺术成就,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留下了淡雅的一笔。

老时候的时光慢,车慢,人慢,船慢,邮件慢。那时候画一幅画需要很长时间,会被喜欢的人珍藏一辈子。现在拍一张照片只需按一下快门,删除,也只需一秒钟。

驼背桥,1925年现在的日子很快,情、爱、生命都快,一生不知该爱怎样的人?似乎也都忘了静下心去欣赏,身边平凡而普通的美好。

苏州月夜,1924年记录的伟大,在于能留住平凡。你连平凡都欣赏不了,又怎么欣赏美好?

正是那些被人视而不见的平凡小事,才组成了生活。安迪·沃霍尔是艺术大师,拥有最会发现美的眼光,仍然也对生活里的细微怀着崇敬的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