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印度神片在中国上映。 几乎被吹到了天上。 今天,Sir还真的想出来抬抬杠。 《巴霍巴利王2:终结》 Baahubali 2: The Conclusion 说它是神片,绝对不假。 4000万美元投资,上映6天,成为全球最卖座印度电影。 全球票房累积超过17亿元人民币,刷新了印度影史纪录。 而传到我们这,先火在了微博上。 在第一部的时候,一套“土法炼钢式”的火战兵法,就在微博上疯传起来。 到了第二部,Sir的后台也被好多“开挂”发烧友占领。 为什么不讲巴霍巴利王......哈哈哈哈哈......特别好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审美突然就这样炸了@徐宓&甄家的猫老板 坦白讲,从第一部到第二部。 Sir确实对这种无脑开挂有了排斥反应...... 你开挂就开挂吧,我们也就当个乐。 可这股油腻的装逼气息是打哪来的呢? 非常神气的双手叉腰 伴随着第二部的到来。 印度同胞的想象力是越飞越高。 开篇,影片标题依旧巍峨壮观,点题的是顶天立地的一个“2”。 想象力肆意翱翔的同时,故事结构上就比较简单了。 或者,可以说它任性: 第一部上半场,讲儿子;下半场,讲爹。 第二部全场讲爹;伤停补时的一场决战,再讲回儿子。 上下两部共五个小时(326分钟!),讲述了两代巴霍巴利的恩恩怨怨,最终迎来大结局。 Sir是真不想跟你聊他的剧情,因为确实没啥聊的...... “印度神话风的王子复仇记”差不多就总结完了。 与其说是尊重印度的神话传奇,倒不如说是服务于大众的特效脑洞戏。 脑洞一定要放在开挂上吗? 更重要的是装辶......啊,不对,是有型上。 就拿主角巴霍巴利来说。 除了'臂上能跑马,拳头能站人',最大的特殊能力就是一头永远随风飘逸的秀发。 24小时不间断吹风机贴身服务,生动演绎什么叫:蒂花之秀,秀到没朋友! 抓紧一切时间耍帅。 好好走路?不行。 必须来个鱼跃入水。 好好骑马?不答应。 必须天降雷火蹄儿才撒得欢。 而且,重要的帅一定三个镜头重复三遍! “你好,我是摩喜施末底的统治者,打碎镣铐之人,龙之母,不焚者,风暴降生咖喱咖喱王。” 干大事的头发当然不会着火了...... “我爱你,而且我的脚板也很干净。” 这个就算了... 好了,不要舔屏了,放回打斗上面,打起来更要帅。 这就是一个所到之处物理定律自动失效的男子。 想举多沉举多沉、想跳多高跳多高,根本不在话下。 最终决战的两人互殴,别看动作都不是太大,内功愣是能把身边几十米雕像的基石都干碎了。 为了贯彻落实帅的核心思想,另一项技术动作必须炉火纯青。 慢。。。动。。。作。。。 凡有打斗,必有慢动作。 最离谱的,是最后手刃仇人那一刀,巴霍巴利凌空跃起,接住盟友抛来的刀,振臂一呼,刹那间天雷滚滚—— 雷神劈灭霸那一斧子简直是小学生打架...... 别忘了前面说的,能帅就尽量帅!老规矩不能忘—— 慢。。。动。。。作。。。 从起跳到落地,Sir掐了一下表,巴霍巴利同志足足飞了20秒。 这套路Sir当然懂,释放高级技能是需要吟唱时间的。 在Sir伸伸懒腰、打打哈欠之后,巴同志终于着陆,并在落地瞬间,手起刀落。 啊啊啊啊啊! 咦......扎腿上了? 你当然不懂了,这是高风亮节让人头啊朋友们。 IMDb最高拿到8.9分,妥妥地要进IMDb250啊。 但你猜怎么着,后来才发现,评分基本上由还嗨着的印度兄弟承包了。 你看到一部五星片会怎么样? 得起立吧,得鼓掌吧。 但再看看人家你就知道什么叫自愧不如—— 《巴霍巴利王》的放映现场,印度人民是一边蹦迪一边看的,互动式观影。 作为下至贫困山区,上至全民娱乐活动,印度电影的第一个指标是实惠。 首先,份量要足。 《巴王》上、下两部共计326分钟。 《三傻大闹宝莱坞》时长171分钟。 国宝级密集恐惧科幻史诗《宝莱坞机器人之恋》,长达177分钟。 “不让我在电影院开开心心的待上一下午,你就是骗钱。” 有了实惠,接下来,就分成了南北两派。 以北印度“社会派”,和南印度主打的......嗯,暂时叫它“快手派”。 印度可不止北印度一个宝莱坞,在南印度还以语种分出不同影视基地:泰米尔语的考莱坞,泰卢固语的托莱坞…… 每个“莱坞”生产各自语种的电影,面向各自地域的市场。 而在中国内陆市场火起来的印度电影,基本都属于北派。 它们风格逐渐向欧美化靠拢,主题上也不断贴近民生:教育问题、种姓制度、宗教问题、男女平等。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阿米尔·汗。 但在南印度,北印度的这一套却怎么不吃香。 首先,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外语片,需要字幕才能看懂。 然后,在人家看来,这些长篇大论的故事都无聊爆了好吗。 人民喜闻乐见的,是每20秒一个开挂的“快手式”审美。 唱歌跳舞齐全。 而且时常跳得很油腻。 嗯,油腻。 动作戏更是要夸张到猎奇。 Sir相信你也在网上看过许多开挂片的GIF,而且会爱不释手地一个接一个地看。 就如同看那些夺人眼球的小视频一样。 总说南印度电影的脑洞大,想象力逆天,其出发点还是在绞尽脑汁,不断地迎合观众。 动作、特效、大场面,越多越不嫌多。 就拿《巴霍巴利王》来说,标准南印度出品,号称印度投资最贵的电影。 上千个特效镜头经费熊熊燃烧,但单个的特效镜头拿出来,还是满满的贴图质感。 保量,不保质。 更多对《巴王》夸赞是它:脑洞大,能开挂,想象力爆表。 但在Sir的标准里,好的想象力是靠细节撑起来的。 用细节一砖一瓦地构建幻想。 举一个近一点的例子:在《复联3》中,钢铁侠的最新战甲Mark50,战甲以纳米液态金属由核心渗出覆盖全身,也可自由变化形态大大提升威力。 《复联3》 但,你是不是也感觉少了点什么?好像也没那么酷...... 这套随我心意自由变化的红色紧身衣,反而少了一榫一卯精巧组合的器械感。 《复联1》 在钢铁侠身上,一直以来机械感就是他“酷”的加分项。 而这个酷,就是由细节所累积的真实感。 当然,想象力能给出的感受不光是酷。 还可以奇。 还可以仙。 想象力可以玩出各种花样。 而印度“开挂”神片们的想象力,好像也就只有: “哎呦卧槽哈哈哈哈”。 也有毒饭在后台指出,《巴霍巴利王》不过是印度“手撕鬼子”量贩供应。 ......这片和抗日神剧没啥区别么,2中无出不在的刻意装b,有点超过我的承受极限了@六游 共同点是—— 看起来爽。 但看多了,可会让人变傻哦。 正当Sir打算鄙视一波《巴霍巴利王》的时候,这边厢,《爵迹2》公布的最新的预告片。 不出意外地还是那个郭敬明范儿。 呃,在变瞎和变傻之间…… 我还是选择和南印度人民一起傻乐吧。 好了,对这么多关于印度神片的看法。 关于这部《巴霍巴利王》,Sir更想听听你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