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林古港今犹在

 胜利在望2014 2018-05-23



一位葡萄牙诗人说过,“任何事物都取决于一个人对它的看法。不断采用新方法去看问题,就是一种重建和续添。这就是为什么爱沉思的人即使从不离开村庄,也能将整个宇宙了然于心的原因。一个背靠岩石而眠的人,那里就是整个宇宙。”他说的应是那些超凡脱俗的圣哲吧,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往往不满足于做一个“背靠岩石而眠的人”,总喜欢背着背包,穿着平底鞋,坐上某种交通工具,离开熟悉的地方去往一个陌生之地。在自由自在的行走中,抽离于尘劳世务,进入另一种生存维度,身体感官变得活泛。我们看风景,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听到一些新鲜的故事,积淀一些新鲜的感受和想法。



这个夏天连日无雨,处于一种令人难受的旱热状态中,阳光大块大块地砸在地上,室外温度超过了摄氏三十六度。与溽暑的对抗就像与生活的拉据,突然间感觉自己变得空泛,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寡言和笨拙。“堇花露水田,翻然四十年。”人生中通过各种经验去堆积或塑造自我的阶段已经过去,那以后其实都在静静地从许多混沌的认知中过滤自己,直至透过辛苦叠加的种种确认生命的局限性。而这热得可以的天气,正好为草木提供充足的光照,所到之处,簕杜鹃和水君子开得明艳照眼,芒果树和鸟梨树结着累累青果,一路蓬勃,满山苍翠。



旧日潮汕地区,地狭人众,艰难穷苦,“纵有丰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因此不少民众坐上红头船前往南洋群岛谋生,漂洋过海时带上一笼甜粿作为干粮。红头船是清代潮汕地区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红头船的故乡就在澄海的樟林古港,清廷初驰海禁后,商民集资造船,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从樟林古港驶出。樟林古港曾是粤东第一大港,既是对外贸易的口岸,也是民众过番的口岸,一度繁荣昌盛,璀璨耀眼。随着历史变迁,古港趋于没落,河水枯涸,河道荒废,后经有识之士奔走呼告,进行疏通整治,古老的港口重又焕然一新。樟林古港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纪念碑,纪念碑后面是历史陈列馆,站在栏杆边,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远处的莲峰,依稀恍惚中又见往昔樯橹如林、商贾如云的繁华景象。



新兴街建于清嘉庆七年,是当年一条规模较大的货栈街,由多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栈房木楼结构,顶为货仓,下作客栈,可囤积大批货物,也是商客的落脚点。一些栈房后门直通内港,门外筑有小码头,便于小船起货入栈之用。新兴街东门外的永定楼,在当时有三个功能,一是海员俱乐部,等待出海的船工在此喝点小酒,赌点小钱。二是航标塔,归航的红头船以此辨别方位。三是仓储。今天的新兴街旧颜不再,但遗迹犹存,一些墙壁剥落,门窗古朴,潮湿处生长着青苔,缝隙处生长着野草,悠长的巷道曾经响起多少过客跫音,老旧的建筑见证过多少风云沧桑。许多栈房铺户转变为民居,妇孺老幼留守家中,为这条老街保留着一脉人间烟火的气息。行走其间,视觉不会有任何疲劳烦腻,心中所想无非是瘦马出塞外,明月出天山,是浮梁买茶,关西贩马,是贞静的女子和褪色的画,是鹧鸪天,是如梦令。



樟林古港不仅是百年商埠,还留存了许多有名的老宅,南盛里就是一处荟萃了潮汕民居特色的典型建筑群。整个里占地广阔,房屋鳞次栉比,风格各异,有驷马拖车、四点金,也有普通民宅。南盛里气势恢宏,外表壮观,并且注重局部装饰,嵌瓷泥塑的屋脊,飞檐翘首的屋檐,华丽精细的门扇,造型独特的的石刻,无不精雕细琢,美轮美奂,渗透着多少工匠的苦心孤诣和体力心血。空旷的灰埕生长着青翠的凤凰木,幽深的巷弄晾晒着被单和衣物,尘埃静止在空气中,迎面走来的老妪步履蹒跚表情慈祥。这样的场景是生活化的,是亲和感的,让人感到松弛、自在,而又欢喜莫名。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某种乐音,像是从高处的穹窿飘落,又像是从脑海深处袅袅升起。天道有时,荣枯有序,花自飘零水自流,却又总有一些事物穿越了百年,让我们看见了岁月的动静,看见了世事的更迭。



不得不提的,还有建于清末民初的秦牧故居。据门口的石刻所记,秦牧少年时从新加坡回到故乡,就读于樟林萃英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该故居是其少年时代活动的主要地点。我们来的不是时候,适逢非开放时期,故居门扉紧闭,只能在门外拍照留念。


离开樟林古港,分明觉得自己在夏日的炎热里带走了一片清凉,又在历史的风烟的中留下几许惆怅。我知道,许多和古港有关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一直在此地流传,比如林五和林泮,比如蓝金生和蓝荣盛。于是在回头的刹那突作痴想:樟林古港今犹在,而故事里的人今在何方?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