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供大于需,我国医院少,医生饱和,每年需要补充的医学毕业生也不多。 2、医生职业特殊,医生职业是越老越吃香,更新换代非常缓慢,可是每年医学毕业的大学生却在不断递增,一个是一辈子不离开岗位,干一件事情,一个是逐年递增毕业生,挤入到这个行列。 3、开始从医薪资低,医生这个岗位,开始的工资不高,而且刚进入,要做徒弟,论收入不高,论成名要等很久,对于现在物质社会,很难吸引年轻人。 4、工作强度大,从新闻上能看到,许多医生牺牲在手术台,都是工作过度,劳累所致,救了病人的命,自己却失去了人生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 网友二: 这两个数字未必准确。但确实有一些医学生毕业后没有做医生。医生在大多数人眼中是收入又高、工作又稳定、而且永远也不会失业的职业,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不容易,就像我们永远看见明星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不知道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所以不当医生就很难理解医生内心的苦衷。 关于每年医学生毕业人数和成为医生的人数相差甚远的情况,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个人对医学没兴趣。好多学生报志愿的时候并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报的,好多都是由于家人觉得当医生不错,就让孩子报医学院校,其实孩子并不愿意学,导致毕业不从事医生行业;另外就是报志愿前自己没有深入了解医生行业,自己感觉挺好,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医,所以毕业后也改行。 网友三: 学生的对职业的要求太高。其实要说医学生就业难,其实也不难,现在基层地区对专业医生的需求很大,但是,由于条件艰苦,工资低,基层的设施也不齐全,发展前景相对来说稍微差一些,这和许多毕业生的理想差别太大,他们都想去大城市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要求的最低学历是研究生学历,而医学本来就比别的专业多念一年,这又要上三年研究生,好多学生都不想再坚持了,综合这几种因素,导致医学毕业生宁愿改行也不愿再学医。 继续深造。为了能进入大城市发展,为了能进三甲医院,为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一部分医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继续读硕士,而且,近几年医学生考研的人数逐年上升。从事与医学相关的职业。好多学生觉得自己不适合临床,但又不想脱离自己的专业,所以他们选择在医药研究所或制药厂或在医学院校当老师教书育人等等。 网友四: 具体分析,原因就这么几点: 1、医学生培养时间长,受个人学业,家庭经济已经背景,个人未来规划等的影响,不愿在这条道路上发展下去,因此就背离了这份职业。 2、进入医疗机构,发现工作强度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且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进修,评职称道路漫漫。没有固定休息时间,加上各种外界负面传闻和个人消极心理的影响,就觉得这份职业不是自己想要的。 3、个人职业选择不同。学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考执业医师资格证,有的毕业生只打算去医学院校或卫校做老师,或有的毕业生本就打算以后去保险公司做事故鉴定,有的还选择去医学报刊类岗位就业。这个只能看自己选择。 网友五: 目前我国的医学学制是5年本科,7年本硕连读,8年本硕博连读,还有5年本科+5年硕博连读,或是最长的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共计11年的读书。因为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在求学上,大部分人都默认成为医生才是没有白读医学。 而事实上,医学知识,作为实用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到不舒服该不该去医院,大到该不该选择某种治疗方案,在没有医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是很难去做抉择的。有了医学知识,多了一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就是医学相关专业。因为医学知识的难懂,这本身就构建了一个门槛,建立了职业的初步护城河。所以,学医跟成为医生不是必然的关系,学医只是给了自己一种专业的知识,而怎么应用这种知识就是因人而异。 网友六: 先不论这数据是否真实,但医学生及医生的流失量确实很大,投入与产出比例相差太大,用当医生的精力与时间去做其他事可能收获更大,而医学生要成为一个医生也很难,不是你上了医学院就可以成为医生,首先是学历,本科的话现在一些低级县市医院都不招,硕士和博士才能进相对较好的医院,这就要求医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其次是要职称,没有职称就算你进了医院也就干两年就得走,而职业证的通过率是要刷下八成的,再次就是需要忍受上级医师和主任以及院领导的调教,时常还要忍受病人及家属的调教,没有一定的忍耐力一般人是不能成为医生的,医学生成为医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刷下去八成医学生是很正常的,就算成为医生,干了几年或者十几年忍受不了改行的依然大有人在,所以学医需谨慎,且行且珍惜。 切记: 不想当医生可以去外企工作,假如你想去有美国人、印度人、大学生的英语角,马上看上方图右下角水印,找到它,那里会伦敦腔、美音的小伙伴很多,找着它之后你也可以进去交流,小编欢迎你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