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国华老师撰文纪念天红老师

 cxag 2018-05-23

(本文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张国华老师所写)

(原标题:“随便谈谈”——纪念天红老师逝世八周年)

▲ 1994年与男演员在兴国宾馆

(左起:方云、张国华、史济华、徐天红、刘觉、赵志刚)

天红老师是越剧界和观众公认的“四大老生”之一,她扮相俊秀,气质高雅,嗓音高亢激越,美称“警报老生”。她塑造的人物无数,个个形象鲜明,如:《红楼梦》中的贾政、《西园记》中的赵礼、《孟丽君》中的孟士元、《碧玉簪》中的李廷甫等动人形象,让人难以忘怀。老师自1960年8月从福建芳华越剧团调到我院(上海越剧院)后,看她的戏,听她的唱机会更多了,尤其是对青年演员的关爱和扶植更是刻骨铭心,那么的真切,在这一方面我体会尤深。

00:00 / 00:00
重新播放
0:00:00
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
跳过广告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 广告剩余: 10
【剩余 则广告】 您是尊贵的QQ会员 秒后跳过此广告
详情点击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
我知道了!
分享
10广告详情

我在戏校学的第一个启蒙戏,是张桂凤老师从绍剧移植过来的《二堂放子》(主教老师项采莲),1958年我毕业分配到上海越剧院后又先后排演了《金山战鼓》、《打金枝》等张派老生戏,故观众都说我是“张派”老生,但天红老师却不以为然,并无一点门户之见,照样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无私传授艺技,并且经常找我“随便谈谈”(天红老师口头语),有时通过电话,一打就是半到一小时;有时在院里排练场的角落,有时在马路上偶遇也会站在那里和我“随便谈谈”,说到兴奋时还不时哼唱起来,引起周围过路群众注视和不解。其实“随便谈谈”是天红老师谦逊的代名词,不管是在排练场、她家中、马路上,还是电话里谈的全是她几十年演艺生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体会——演戏、做人、唱念发声、观察生活的心得和积累……,每次我都深受教益和启发,其实每次所谓的“随便谈谈”都带有她的目的和主题,都是她经过深思熟虑的。尤其是每当看了我的新戏后,隔两三天她定会给我电话,谈谈她的“观后感”——真诚地对后辈在舞台上的表现表示热情的肯定,又提出直率严格的要求和意见,最后总会给我一些行之有效让我提高的建议,如:我的发声方法有些问题,她总是要求我发声位置往后靠,要发挥头腔共鸣的功能,千万不能仅靠口腔共鸣,唱高音时尤其要注意……。

但最使我感动和难忘的一次是盛夏的一个晚上,约近九点整,天红老师居然敲开了我的家门,上门来找我“随便谈谈”,当我开门看到她时真是又惊又喜,忙请老师进门坐下,递上扇子和西瓜,并询问这么晚了怎么“摸”到我家来了(编者按:徐天红老师高度近视),她静静地答道“前天看了你的新戏,过来与你随便谈谈”,这一谈近两个小时,临近深夜十一点,怕影响她的休息我只得打断“随便谈谈”,并提出送她回家,虽然她意犹未尽,但还是同意回去休息,且决不让我送她。我执意要送她,当送她弄堂口时,她再也不许我送了,为此我们还争执了起来,引起了乘凉邻居的误会。最后她大声略带生气的讲“你再送,我就不走了”。我只得依从老师的意见,站在弄堂口目送着她一个人从我家康平路穿过宛平路再朝余庆路方向缓缓的走去,她还要穿过淮海路、武康路到兴国路后才能到她家所在地泰安路。这一镜头虽时隔三十余年,但就像在昨日一样,铭刻在我的心底里。至今还后悔自责,当年为什么不坚持送她回家呢!

在漆黑的夜晚,伴随着昏暗的路灯,她第一次来到我家,路又不熟,加之她高度近视,门号也看不清,深夜行人稀少,无法问询……她“摸”到我家,困难是可想而知!但老师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走那么多路还要来找我“随便谈谈”呢?我想老师心中装的想的做的不就是为了越剧事业的发展吗?不就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更合格的老生接班人吗?

转眼天红老师离开我们八周年了,过往点滴,历历在目,铭记在心。愿越剧老生艺术代代相传,更愿徐派老生后继有人。

2018年4月20日张国华

徐天红(第三排左四)、张国华(第四排左六)

资料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