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他那么红?:尼采主题回顾|城与邦

 半个春秋0709 2018-05-23

为什么他那么红?:

尼采主题回顾

前言

一个人可能没读过哲学,但必然读过尼采,以各式各样的方式阅读到尼采的哲学,永劫回归、奴隶道德、权力意志、盈溢之人(Übermensch),不断地出现在当代的文学作品、继续、电影、电子游戏。但要问尼采到底说了什么?对许多人来说,恐怕只依稀记得一种,价值虚无而自我沉沦的审美体验,而忘记了尼采批评的积极面向。

点击“标题”或“品名”即可阅读。欢迎各位读者分享你们对“尼采”的思考。

1

文学教授怎么就谈起政治来了?

我们首先需要接受一个仍待考察的前提,也就是,尼采所创造的新人形象,确实已经克服了虚无主义。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这个无限认识的哲学家,是否有可能成为政治家-立法者呢?因为,如果这个已经克服虚无主义者成为政治家—立法者,那么,他势必能够有办法从一个整体的角度使人们克服虚无主义。

展开剩余82%

品 名:哲学与政治

制造者:东亚

配 料:政治、虚无主义

2

他在批评什么?1

尼采的哲学家所关注的,乃是少数人的克服的问题,因为政治的特质,使得它本身需要真理,需要价值,需要道德与意识形态,因此,哲学家与政治之间,只能够保持着一种紧张关系。而在本文中,我们借由洛维特的分析,关注到了尼采笔下的哲学家与虚无主义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能直接认为,尼采的哲学家在克服虚无主义这件事情上是失败的,毋宁说它展现出的是一个反复斗争的场景——虚无主义乃是其认识的动力。

品 名:哲学家克服虚无主义?

制造者:东亚

配 料:动机、虚无主义、基督宗教

3

他在批评什么?2

国家理由的基本概念范畴最早由马基雅维利提出,而作为政治观念的Ragione di Stato则在1547年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焦万尼·德拉·卡萨第一次正式提出,并成为早期近代政治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在18世纪西方民族国家日臻成熟之后,社会契约论日渐兴起、公民社会逐渐成型、启蒙运动的推广和第一次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之下,这一概念的影响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面对意识形态的争端和现代政治的危机,对国家的深入思考才再次回到西方学界的视野之中。

品 名:论尼采的道德批判

制造者:宇飞

配 料:虚无主义、价值、道德批判

4

盈溢之人是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乃是尼采的“未来哲学家”是谁的问题。如果我们遵照尼采的建议,那么,对于这样一种“未来哲学家”的考察,就不能通过对其进行先验的属性界定的方式来考察,相反,我们必须通过对于未来哲学家之所能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的人,将被尼采称之为是未来哲学家。用更切题的方式来说,本文所要讨论乃是,尼采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品 名:

制造者:东亚

配 料:辩证法、权力意志

5

为什么传统形上学不能满足我们?

这次,我们则采取另一种方式,抽离于尼采的格言式写作,认真看待耽美下的批判,尤其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实在论(realism)。这篇编译,选自Tsarina Doyle的《尼采论认识论与形而上学》(Nietzsche on Epistemology and Metaphysics)第二章的第一部分,说明了尼采如何视传统形而上学为一种怀疑论,并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品 名:查里娜·道尔:尼采“知识的视角理论”

进口者:任舒怀

配 料:视角主义、传统形上学

6

基督宗教的解构

尼采对于基督教与在他之前的哲学的看法,是其整个哲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背后世界论者”与“轻视肉体者”两节,来考察尼采的基督教与传统哲学的具体看法。

品 名:

制造者:东亚

配 料:谱系学、权利意志、主体哲学、理性

7

谱系学

谱系学方法在后来福柯那里被发展成了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化技术,也就是在人之外分析诸权力的互动过程以及这种互动过程与人的互动关系,但是在尼采这里,它首先主要是被应用于心理分析与概念分析当中。而这种方法,在他的晚期作品,也就是《道德的谱系》中,终于得到了最清晰明显的运用。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谱系学,我们有必要先对于谱系学在尼采这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有一个简单把握。

品 名:永劫复归、价值重估、谱系学

制造者:东亚

配 料:永劫复归、价值重估、谱系学

8

查拉图斯特拉不是文青如是说

《查》的整个文本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和「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前言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戏剧结构,而说教部分则由不同专题的语录式片段组成。这个「前言戏剧」对于我们理解这部作品乃至理解尼采的革命号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以一场失败的下山传教经历,简短却精炼地揭示出了这场革命的总体意图与困境。前言的1-3节展示出了查拉图斯特拉传教所经历的三重结构:「山巅 – 山腰森林 – 山下小镇」。本文将尝试对前言1-3进行梳解, 厘清这场革命戏剧的诞生、发展和面临的困境。

制造者:任舒怀

配 料:寓言式解构、《查拉图斯特拉》

本文为「城与邦」作者原创

转载或投稿请联系polis2016@163.com

「城与邦」是成立于英国与北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政治哲学写作小组,提供新鲜原创学术思想,激发政治哲学热情,互相督促写作。

我们期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