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络根病变与中医多科症候的因果关系 中医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重新阐释 饥寒交迫、温疫流行,营养不良的时代已过去,当今社会经济富裕,文明程度日益提高,非疾 病性营养不良和强烈劳作病例实为罕见。取而代之的是时代病即“富贵病”。“富贵病”的本质是经络病,主要是屈髋弯腰坐位(久坐20分钟即伤),持续牵拉骶棘肌和筋膜,发生应力性损伤,致腰骶部骨膜炎性变化,产生炎性物质(痹),局部浓度和压力增高,出现疼痛、痉挛、肿胀,久治不愈后会沿着经筋路线传向全身;向上传至头、颈、肩、背、臂、手,向前传至前胸、腹部、腰侧际、耻骨上支,向前下传至耻骨下支,坐骨支的内收肌附着处,髌下脂肪、踝关节、足背,向后下传至臀部、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后侧、踝后脂肪垫、足底等等。这其中腰骶部经筋损害是总原发、总病因,是一级开关(或闸门),是应该首先彻底治疗的最重要部位。其次是二级开关,包括上面的头枕项平面、肩背三肌和下面的耻骨内收肌群,髂翼外三肌(阔筋膜张肌、臀中、小肌),坐骨大切迹筋膜翻折处。三级开关有髌下脂肪垫、尻部,原发性外伤后遗点或手术损伤后遗点也可成为原发病灶(极少数)。 以上部位的经筋(含骨膜)损伤致痹(炎症)后,产生单一或多发或全身性的多种症候,它涵盖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几乎所有病症,例如:偏头痛、头晕、面肌抽搐、眼肌痉挛、眼脸下垂内翻、记忆力下降、失眠、耳呜、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口鼻虚火上串、慢性咽 喉炎、慢性哮喘、咳嗽、顽固性呃逆、颈痛、呼吸不畅、胸闷胸痛、假心病、心悸、肩周炎、网球肘、腕管综合症、弹响指、乳房小叶增生、劳损性肥胖(例如ByBy肉、豪华臀、肚腩肉、臀腿臃肿、驼峰颈等)、产后风、痛经、宫寒症、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内膜移位、慢性盆腔炎、阴道炎、不孕症、慢性前列腺炎、肾虚阳萎、尿频尿急尿清、易激性肠炎、胃下垂、脾胃虚寒症、胃溃疡、顽固性便秘、双下肢寒冷或全身寒冷、三阴病各种表现、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外踝习惯性扭伤、跟骨刺痛、足外翻等等。以上症候的病因重新定位后,针刺其所,针到病除,只要坚持疗程治疗,95%以上病症得到治愈(客观的远期治愈,宣老观察5—33年未复发、笔者观察1—5年中)。而且更年期以前的病人经治疗后多数外表和机能皆青春年轻五年以上,性功能和生命活力显著增强。巨大数量病例和铁的事实告诉大家一个真相:百病从腰起,筋痹走全身。大部分的所谓疑难病其实是经筋病引起,源头在经在骨膜。也是通称的软组织损害相关疾病。 千年事实举例:千年以来中医各科外治疗法出现的快速神奇效果如气功、推拿、针灸、温疗、 药物外敷、药酒外擦、小儿按摩、现代的各式推油、淋巴排毒、经络推拿、整脊复位、自然疗法、能量治疗、练功保健等等无一不是在经络系统中,每一种疗法仅针对经络的某一部位某一层面进行治疗,效果因适应症的对口程度而各不相同,貌似神奇。 再举例:东汉时期大医圣张仲景,他深知经络在疼痛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他创立了《伤寒杂病 论》和六经辩证学说,他的多数方剂是针对病变在不同经络部位而设计的,比如针对经络表层(皮下筋膜层为主)的太阳病或少阴病而定的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对经络里层(脾胃内脏经络经脉层)而定的承气汤、白虎汤或四逆汤、理中汤;针对半表半里层的柴胡剂、黄芩汤或黄连汤、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等。时隔二千多年后,伤寒经方治疗仍作为经典领导方,在全世界越来越盛行,当今韩国、日本、台湾、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的中医界无不首推伤寒经方,而且经方水平和疗效大有胜过神州大地之势。 美国大医倪海厦深通经络形态及分布特点,善用经方医治全世界诸多疑难怪病,特别是对癌 症、慢性病、艾滋病等的疗效远远高过西医水平,他的学生遍布全世界,多达二万多人。他每年 个人用附子五十多吨。他公开治病的秘密就是:“认识经络、用经络辨证、用药用针不离经络,以治经络而治全身内脏疾病”。 可见,经络的极其重要性,一旦被认识、被发现、被应用,必然成就为真正名医。 中医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应该重新解释,诊断应修改正,疗法要调整,中医大学教科书应修订,具体工作应该由广大专家共同努力完成。大家要尊重事实,对事不对文,对病不对人,勇于 改变观念,求索真理,重塑中医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