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石器时代玉器鉴藏(三)

 来来永胜 2018-05-23

新石器时代玉器鉴藏(三)


彭阳馆藏的玉器,主要为考古发掘、遗址采集、民间征集所得。

2013年4月,为配合彭青一级公路建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石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为期5个月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调查发现白灰面房址33座(依山势成排分布)、白灰面窑洞3孔,同时发掘灰坑66个、墓葬7座、陶窑1座,出土各种遗物400余件。



出土陶器以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形主要有鬲、斝、盖瓮、敛口器、双耳罐、单耳罐、折腹盆、钵、双耳杯、单耳杯等。另外,还有数量较多的石器、骨器、蚌壳以及玉器等,具有齐家文化遗存的特点。同时出土的几件陶斝明显带有陕西龙山文化特点,其年代接近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玉琮、玉锛、玉琮内芯及众多的玉料切割残料大都出于房址和灰坑内,具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年代可信。从残料观察,其器形大致有玉璧、玉璜、圆环、玉斧等,玉质有青黄玉、青白玉、青绿玉、墨绿玉等。



另外,采集的玉璧、四联玉璜、玉璜、玉锛等大都出土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其周围,同宁夏固原地区隆德、西吉、海原等县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器形,在形制、玉料色泽和工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其时代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属齐家文化范畴。宁夏固原地区周围没有玉材产地,但成型的各类玉器却在本地区广泛分布。观察过这批玉器的专家一致倾向于认为,这批玉器的用料大部分属甘肃马衔山、马鬃山玉,只有少数为新疆和田玉。尽管所用玉料产地较远,但容易得到,这说明当时运输玉材的道路相当畅通。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还存在着一条“玉石之路”。



从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完整器和大量玉料残件可以看出,这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就地加工而成,存在玉器加工作坊的可能。其开料、琢磨、钻孔、抛光等工序都是使用专门工具完成的。出土玉器形制规范,制作考究,磨制精细,边缘整齐。从器物表面的直线切割线痕分析,当时极有可能已使用弓弦一类的器具来切割玉料。当时,磨制石器的水平相当高,这对玉器的抛光、磨制有重要借鉴作用。玉器孔壁光滑,从痕迹观察,有的是用管钻,有的是用实芯钻,分单向或双向对钻而成。玉琮、玉璧内芯饰有同方向螺旋纹。能够形成这种同向螺旋纹,需要用类似制陶的转盘,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细沙,沿同一方向旋转切割,但也有可能是用口径大小不同的竹子类空芯工具完成的。是不是当时已有金属管钻,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考古资料发现。

彭阳出土玉器类型主要有玉琮、玉璧、玉璜、玉铲、玉锛、玉斧等,在功能上以礼仪用器为多,装饰用玉为少。



《周礼》载“苍璧以礼天”,“黄琮以祀地”。也就是说,玉琮、玉璧、玉璜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是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圭、璧、琮、璋、琥、璜)之一。其特点是素面无纹、光滑洁净,与远古先民的崇拜观念相关。从考古资料看,玉璜的主要作用为装饰。将若干玉璜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玉璧,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更在实际上扩大了玉璜的实用性复合功能。合则可以祭天,是天圆的象征;分则可以祭地,可以作为随身佩戴的饰品。



由于先民认为玉本身较为珍贵,因此,从它出现之时就很可能已从实用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重要的祭祀和象征权威性的礼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打石沟遗址出土的玉锛、玉铲均无使用痕迹的现象。古人有“男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通过考古,我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早已有了这种认识观念,将佩玉视为象征身份贵贱,拥有财物众寡的标志。



作者系宁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来源:中国甘肃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