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彦斌的音乐方法论

 alayavijnana 2018-05-23

乐评人们评价胡彦斌的音乐时总是很头疼:一方面可以在他的音乐里发现 EDM,发现摇滚,发现嘻哈元素,但在界定作品风格时仍然只能按最宽泛的标准把它们划归到流行当中。这常常会给有音乐风格分类癖好的人带来困扰,但换个角度就能理解到这一现象的必然性:实践永远先于理论。



就比如胡彦斌前两天刚发的新歌《爱不得 恨不得 舍不得》,就很能体现他的创作特点——



音色搭配非常 EDM 化,原声乐器只是点缀其中,典型的 Future Bass 的电鼓和合成贝斯音色贯穿全曲,Lead 的滤波器参数都设定在了拍子里,做得细腻。和声方面,完全摒弃了流行化的和声进行,而采用了 Pattern 式段落,基于四个和弦(IIm9 - IIIm7 - IVm9 - IV7)组成的小段落不断复制累加并稍有调整,扩展成全曲。人声写作上也加入了带有明显嘻哈特征的宣叙化段落(「或许是我怕了

或许是你累了」),并且在唱词写作上使用了32分音符——流行歌几乎不会把歌词写得这么密(咬字会听不清),这种写法只有在嘻哈里才成立。


这些分别代表了几种音乐风格核心特征的音乐元素,同时出现在了一首歌里,而我们又无法凭借这些元素判定这首歌属于 EDM 或嘻哈。同时,这首歌还隐约保留了一些我们很熟悉的华语抒情音乐的痕迹,比如追求 hook 句旋律线条的优美,比如相对抒情化的歌词主题。所以明知这首《爱不得 恨不得 舍不得》带有某些鲜明的风格特征,但我们只能把这首歌归类到最广义、最宽泛的音乐类别——流行(Pop)当中。



这样的写作方式当然不是偶然,这在胡彦斌今年年初刚刚发布的录音室专辑《覅忒好》同样有体现:音色的选择与组合很精致,节奏层次安排考究,人声部分既有漂亮的旋律线条(胡老师的高音也是很漂亮的)但又有相当篇幅的嘻哈式小段落(胡彦斌的咬字非常清脆,适合 Rap)。虽然在现有的流行音乐审美体系当中,这张专辑仍然需要被归类到流行类别,尽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与华语乐坛所谓的「抒情流行」有多大差别。


————


胡彦斌是典型的方法派理论派音乐人(与之对应的是感受派体验派),做事情要看前因后果,分短中长期,讲步骤策略。我们知道胡彦斌想「做时尚的流行音乐」,那么,从理性的角度应该怎样去完成这个任务呢?我试着给大家还原一下思路:


1、找到什么是「时尚」;2、找到目前主流流行音乐里「不时尚」的原因;3、把「时尚」的元素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


再推进一点:

1、什么是「时尚」,目前看来,不论是全球还是华语乐坛,最时尚的音乐品类无疑是 EDM 以及 Hip-hop;

2、目前主流流行音乐里「不时尚」的几个音乐上的原因包括:a.律动性差,大多数为中速 4/4,情绪推进力不够;b.和声相对固化,各种和声套子(17654325 4536251 1645 等等)满天飞;c. 在律动和和声都相对固化的前提下,旋律的写作空间变得极其有限,许多旋律都似曾相识老调重弹

2.5、但为什么如此「不时尚」的流行音乐仍然拥有大多数听众呢?因为:a.听众们对歌曲文本的叙事性有要求;b. 听众对具象旋律形态有要求;(这也是 EDM 和 Hip-hop 仍然不能全面主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


3、把 EDM 里的丰富音色和强大节奏感的音色及律动声部,以及嘻哈那种富有巨大空间和冲击力的文字节奏形态,引入到流行歌曲里写作,歌曲就会兼有 EDM 的色彩感和空间感,以及嘻哈的节奏感与冲击力,同时保留一部分流行音乐的基础审美原则。


胡彦斌的思考可能与我的推测稍有出入,但他一定提炼出了这种创作方法论。因为有了方法论才能在保证水准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创作效率——胡彦斌今年年初刚刚发布了他的录音室专辑《覅忒好》,其中包括了七首自己包办了词曲的全新作品(Jony J 参与了其中一首的词曲创作和演唱),以及两首新歌 Remix 版本。而就在三个月后,他又发布了这首新歌《爱不得 恨不得 舍不得》,注意这三个月,是包括了春节假期,包括了高强度录制《创造101》,以及参加了N多活动的三个月。


自从实体唱片的辉煌年代过去后,已经很久没有线上歌手达到如此高的发歌速度了。


————



胡彦斌在《创造101》里人气暴涨。他的音乐水准、专业态度以及对选手的真心投入赢得了许多好评,但很多人忽略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创造101》的音乐总监。


韩国原版《创造101》是把组建一个韩国偶像团体的过程节目化、真人秀化,那么它的音乐方向必然是从属与韩国偶像团体的企划逻辑的。那么韩式 K-pop 的本质是什么?是 EDM + Hip-hop(当然会稍作调整),因为:1、它们是相对感官化的音乐风格,和韩式男团女团强调外型强化性感吸引力的内在逻辑是相符的;2、EDM 和 Hip-hop 本身的文化属性较弱,这使得它们在国际化传播中不会像其他音乐风格那样面临巨大的文化隔阂,这与韩国文娱产业国际化的外在发展方向是相符的。


但是这种审美前提不一定适合中国版的《创造101》,毕竟节目制作者要考虑大多数群体的审美习惯,所以基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作品进行适合女团的唱跳化改编成了音乐制作上的必然(同时换个角度来讲即便你完全继承 K-pop 中国的韩粉也不一定买账因为你唱跳得没有原版好)。但我们也知道,华语流行抒情歌本身的律动结构以及和声形态,往 EDM 上掰是很难的事情,稍不留意就变成了土嗨曲。但几期节目看下来,这些作品实际上的听感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里面不乏大热歌手的知名作品如《爷爷泡的茶》、《异类》而基本没有遭到粉丝的负面评价,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通常翻唱知名作品都会被原唱粉 diss)。


而了解了胡彦斌的创作方法和思路后,你会发现它能完美应用在这些歌曲的唱跳化改编上。


——————



创新当然是艺术的第一生产力,但艺术显然也需要对创作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化,从而为艺术家们的创新提供参考和支撑。


胡彦斌本人就是个对流行音乐理论体系有深入研究的人(不然他怎么能当成牛班的校长?或者说,他怎么会想到去开一所流行音乐学校?)。而更重要的是,当他对流行音乐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了各个子风格的特点和彼此差异后,又开始了对既有音乐体系的挑战。这种解构与重塑,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不能说他在定义新的音乐风格,但胡彦斌确实为华语流行塑造出了新的质感,他让华语流行音乐,变得时尚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