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的诊断与急救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5-24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且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者各类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上升超出正常范围,叫做发热。

病因:

1.感染性病患: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2.胶原血管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3.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实体肿瘤与骨髓增生综合征等。

4.其它:中暑、脑血管病、组织无菌性坏死、内分泌和代谢病患及不明原因发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类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成:低热37.3至38度,中等度热38.1至39度,高热39.1至41度,超高热41度以上作者推荐:发热诊断标准

(二)热型

1.稽留热:通常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至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者数星期,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多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和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名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是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多小时,又迅速降到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渐渐上升达39度或者以上,数日后又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持续数日后又渐渐升高,这样反复多回。多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度或者以上,持续数日后又突然下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规律性/交替一回,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三)伴随症状

1.寒颤:多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者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病患,多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天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脾肿大: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和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和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和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亦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疼:多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多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多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多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四)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

2.血涂片:查疟原虫、狼疮细胞等。

3.取血、痰、尿、粪、引流物、脑脊液或者骨髓做细菌或者真菌培养以确定病原微生物,血沉、抗『O』、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用于诊断未明的患者。

4.X线摄片、超声波检查及骨髓检查等。

5.其它检查:按病史、体检等进行有关的相关检查,如内镜、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等。

救治原则:

(一)病因治疗

尽快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二)对症治疗

1.对症休息,高热量、富有维生素等饮食,必要的时候静脉补充。

2.每日需要水3000毫升或者以上,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

3.物理降温:用冰水敷前额和腹股沟置冰袋,冰水灌肠,50%乙醇溶液擦浴腋窝等处。

4.药物降温:口服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者肌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使用退热栓等,注意出汗、虚脱、低血压及其它不适感。

5.高热惊厥则需要退热镇静,甚至冬眠疗法。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