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用户暴增百倍,他们自称知识付费领域“拼多多”

 当生如夏花 2018-05-24

“有书和拼多多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前者靠价值观,后者靠低价。”

本文共计2734字,阅读时间5分钟。

一年用户暴增百倍,他们自称知识付费领域“拼多多”

一年用户暴增百倍,他们自称知识付费领域“拼多多”

本文为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原创

记者 / 万珮

编辑 / 苏琦

回答“有书像什么”这个问题时,创始人雷文涛显得有些迟疑,他认为有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单个层业务或许还能和某些同类产品对比,组合在一起就很难回答,“我们自己内部也在找,后来实在找不到就放弃了,干脆做自己。”

结果,他想了想又说,如果实在要找一个对标物,就是拼多多。

雷文涛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你看到刷屏的新世相营销课程一样,背后起作用的关键词是社交裂变——无需过多的付费推广,靠用户之间的互相连接和传播,就能带来持续的用户增长。这种运营机制和用户增长模式,与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如出一辙。

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姬十三认为,2018年的知识付费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为终身学习产生更优质的不停迭代的内容,以提供更好的、创造性的体验。一种是基于知识的交易形式,包括它的呈现与支付方式。有书属于前者,新世相、淘淘课是后者的代表。无论是哪种玩法,都离不开社交关系带来的几何式流量增长。

不过,社交裂变产生的前提是较高的用户密度和使用频次。最开始有书的使用场景倚重线下,频次低、项目偏重,一年半时间仅积累10万用户,期间不得不经历了一次转型。

据雷文涛介绍,有书如今凝聚了2000万书友,已在全国组织了超过10万个书友群,共读书籍累计阅读次数超过1.5亿次,共读书籍累计阅读人数超过4500万。

线下转型线上,用户从10万暴增到1000万

有书起于2014年3月,最初是基于共享图书业态的“O2O项目”,场景是在大学校园里,大家把书放到线上来,线下相互借阅,还能以书会友。

此时的项目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借一本书看两个星期都没问题,“借阅”这个动作的频次太低。另外,线下的工作太重会导致成本结构过高,这也是初创企业难以负担的。

“靠人和人之间的线下传播推广的速度会很慢,不像现在的朋友圈呈裂变式增长。”雷文涛说。

于是,雷文涛在2015年底发起了“共读一本书”的计划,相比图书共享,“图书共读”的形式就很轻了,完全可以在线上完成,且易于传播和复制。

在这次转型过程中,有书把线下的业务缩到很小,加强线上的群类运营。线上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是靠早期一年半办读书会、图书沙龙,面对面积累起来的。这群用户的黏性很强,价值认同度高,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有书的用户数从10万到1000万,近100倍地增长。据创始人介绍,截至目前,有书有2000万用户。

这种社交裂变式增长近乎是大多数知识付费产品的用户增长机制,雷文涛称,它类似于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都是发动周边的社交关系去完成一件事,无论是购物,还是读书。”

具体说来,一方面,读书本来就是大多数人的需求,“共读”计划引发了人们的共鸣,靠社交关系的带动,让参与者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另一方面,有书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打造了包括有书共读的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直播平台和同城五大产品体系,与之对应的是一系列服务。

有书在2015年底搭上社交流量红利的班车,踩上知识付费的风口,雷文涛并不认为是有先见之明,也绝非蹭风口。而是公司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资源不足、线下做不动,发展节奏慢的问题,“得先活下来。”

一年用户暴增百倍,他们自称知识付费领域“拼多多”

有书创始人雷文涛

线上布局线下,用户体验第一位

有书给自己的定位是终身学习陪伴者,目前,有书已经在公众号的基础上,延伸研发了APP、小程序,还在线下成立了有书空间,提供付费课程、图书导读、电商购物等和阅读有关的服务。

相应地,当下有书的收入来源分为三类,基于流量的广告价值、知识付费和电商服务。其中,知识付费占到总营收的七成。另外,雷文涛表示电商业务上升的很快,目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做包括选品、采购、入仓、发货的全供应链,另一部分是和品牌方合作。

一年用户暴增百倍,他们自称知识付费领域“拼多多”

有书线下活动现场

相应地,当下有书的收入来源分为三类,基于流量的广告价值、知识付费和电商服务。其中,知识付费占到总营收的七成。

目前,有书上图书导读是免费服务,付费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价格为19.9元到199元不等。电商业务也上升很快,在有书优选商城里不只售卖图书,还有书本伴侣(台灯、文房套装等)、家居用品、服饰箱包等可供选购。

雷文涛称,电商一部分是自营,做包括选品、采购、入仓、发货的全供应链,另一部分是和品牌方合作。

不过目前所有知识付费的产品都存在电商业务逐渐疲软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刚开始靠直播导流进而购买的效果还行,后来都开始增长乏力,现在对内容本身的购买成为电商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比于只考虑商业回报,有书做电商的逻辑更注重于为用户创造一个完整的阅读体验,雷文涛称,如果用户在阅读之后觉得这本书好,可以顺手在我们平台买下来,这就是一个好的服务体验。

同时,强调体验也成了有书判断一件事要不要跟进的基本逻辑,雷文涛坚定地表示,有书不会切入非常火的问答市场,“我们不会让自己陷入竞争激烈的红海中去,最根本的还是抓住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当初不断减负的有书又开始做重了,自建电商供应链的同时,开始在线下建立有书空间。

线下的有书空间起到的是品牌落地和线下活动的作用,并不会大规模复制。“直播活动、课程的拍摄、录音、剪辑都会在这里面完成,”雷文涛说。

一年用户暴增百倍,他们自称知识付费领域“拼多多”

情怀如何做成一门生意?

有书和拼多多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前者引发社交关系裂变的原因在于相同的兴趣或者说是价值观,后者则更简单粗暴——低价。

内容服务本身具有非标性、个性化的特点,由此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使内容服务这种非标准化的东西进行商业化量产?二是内容的质量如何把控?有书每个月选出16本书作为共读书目,这16本书如何保证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KOL课程的质量又如何进行把控?

雷文涛表示,读书是一个私人行为,但这并不能代表“共读行为”就是一个伪需求。读书是一个很孤独的过程,本身需要交流、分享、互相激励的社群氛围,“这种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有书的社群属性很强,从书单的推荐、投票、确定到发布,用户全程参与,共读的内容生产、付费课程等都是用户、运营团队和头部KOL集体智慧的结果。

“我们并不是明星KOL最多的,但却是和用户走得最近的内容提供者,由用户告诉我们他想要的,这是有书的基本策略。”具体到选书机制上,有书有一个专门的运营团队负责在世界范围内筛选好书,雷文涛认为这种好书是具备普适性的,值得每一个人阅读。

雷文涛看好知识付费这条赛道,认为每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些挑战使得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刚需。

他将有书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步走,第一步是把读书的服务做透,帮助想读书的人读书并学以致用,第二步是规模的扩充,要覆盖到更多人和场景,第三步则是品类的扩充,要帮助人们实现超越阅读之外的学习、成长。

在这个贩卖焦虑的时代里,有书会成为知识付费领域里的“拼多多”吗?

一年用户暴增百倍,他们自称知识付费领域“拼多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