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背诗 | 金山晚眺

 航行大海靠舵手 2018-05-24

 


金山晚眺

宋·秦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

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

只应灯火是渔船。



注释

1、金山:金山为江南名胜,地处今江苏镇江西北。原在长江中,后因砂土堆积,清末便与长江南岸相连。

2、西津江口:即西津渡。在镇江西北九里,与金山隔水相望。

3、月初弦:详见文中解释。

4、渚(zhǔ):水边小块陆地。


简析

这也是一首晚眺诗,我们来看一下:


“西津江口月初弦。”


这一天,作者站在金山之巅,眺望长江夜色,他看到与金山隔水相望的西津渡口一带,一弯上弦月已经升上了天空。所谓“上弦月”,指的就是我国古代农历每月初八、九时,月缺上半,若张弓弦也,故名。


那么缺了上半的上弦月,光亮会不会很明亮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月夜,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的弦月时候,无论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光亮一般都不会很明亮,而是朦朦胧胧的,说明亮也明亮,说不明亮也不明亮,大抵都是相对而言的。


“水气昏昏上接天。”


那么秦观此次眺望的季节,应该是相对天暖的时候,比如春末、夏日或早秋时候,江上的水气,在蒸发的作用下,不断蒸腾,冉冉升起,弥漫于整个水与天之间,由于水气太大,故作者的视界昏昏一片,迷茫一片,江上诸物,其实是很难分辨清楚的。


“清渚白沙茫不辨。”


清渚,即清清的江边洲渚;白沙,即银白的江边沙岸。而根据作者的行文口气,这些清渚、白沙,若在白日眺望的时候,本来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然而此时却一片迷茫,茫然不辨,那么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很明显第一、二两句分别阐释了一个方面的原因,并不只是第二句进行了阐释。因为第一句告诉我们这虽然是个月夜,然而却是个缺上半的上弦月夜,月光本来就不甚明亮,不甚清晰,再加上上接于天的茫茫水气,能见度很低,所以自然无法分辨江边的洲渚和沙岸了。

“只应灯火是渔船。”


然而纵使天上的月光本来就不明亮,江上的水气也茫茫然一片,依然有灯火之光穿破这昏昏夜色,映入了作者的眼帘,这个倒也并不奇怪,因为火光无疑是具有穿透性的,那么它们又是什么火光呢?


我们看到作者几乎不假思索,当即就下结论道:那应该是江中的渔船,或者在江边歇宿的渔船,点燃的渔火,在这样的一个夜晚,穿过茫茫大江,穿到了作者所站立的金山这儿,那么作者又为何如此肯定呢?


这个恐怕就得联系秦观这首诗的渊源,它其实脱胎于唐代诗人张祜的另一首绝句《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如果仔细比较这两首诗的话,那么它们还是很有一些相似处的,都写的是长江边,而且地理位置也很近,金陵渡其实在镇江附近,而非现在的南京,因为古代的镇江,曾经有一段时期也被称为“金陵”;时间呢,都是夜晚,只不过一个是前半夜,另一个是后半夜,斜月即落月,月亮已开始西落之意;此外诗中也都写到了渔火,由此联系到秦观能那么迅速的做出判断,恐怕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他在写他的这首诗之前,他一定很仔细的阅读过张祜的诗,并且张祜的最后一句很可能给他刻下了极深的痕迹,因而才导致他在某种类似的情景中,思绪迅速集中到了“渔火”上面,顺势为之,得出了他的第四句。


当然这两首诗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除了上面指出的前、后半夜,张诗描景写情,目的为了反衬其孤独落寞的羁旅愁怀,而秦观此诗,却仿佛为写景而写景,他只是把那个月夜的景色原原本本的呈现给读者,这个过程中,他似乎并不允许他的心理过多的参与进去,因而读过秦诗,我们并不能很确切的清楚秦观的心理状态到底如何,反而多少有种感觉,他似乎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眺望这长江夜色的,他在这次眺望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惬意,这一点却是我们不能不明察的。


最后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渊源,那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由于这首诗大多数的读者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只需注意到一点就行,那就是张祜更多的继承了张继,不仅仅景色特征上继承,诗的内核上亦一脉相承,写的都是孤旅情怀,而秦观的诗则仅仅景色特征有些类似,内核则完全不同,那里面是读不出羁旅,也读不出愁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