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三桂非情圣 降清不关陈圆圆事(2)

 墨香笙樵 2018-05-24
多尔衮马上决定“扩大趁火打劫的规模”,其中的关键是要在大顺军立住脚跟之前,迅速出兵。这还是一个强盗计划。多尔衮之所以没有更大的野心,比如占领原来明朝的华北地区或者干脆取明朝而代之,是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新成立的清朝具有那样的实力。与地上数千里、人口千万计的明朝比起来,清朝偏居辽东一隅、人口不满百万,它与明朝的战争就像老鼠与大象的战争。老鼠能吞掉大象吗?多尔衮不相信。多尔衮命令国内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强迫从军,几天后就匆忙“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时间就是胜利啊,赶紧趁关内的汉人新王朝建立前多去攻城略地、抢占人口。


  后来有人说,当时清朝就立志要灭亡明朝,统一中国。我觉得,这样的计划肯定会吓多尔衮好几跳的。也许,清朝的统治者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但是当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一次仓促的起兵能够一战定乾坤。而阻挡着他们去路的吴三桂,也根本没有与清朝接洽——多尔衮也没派人与吴三桂接洽。他们是夙敌,多次在战场上杀红了眼。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很厉害,如果与它纠缠,清朝大军就达不到趁火打劫的目的了。所以,多尔衮采取了降清的原明朝大学士洪承畴的建议,避开山海关,计划在蓟州、密云之间挖开长城,攻入关内掠夺。于是,清朝大军朝着山海关以西进军。这时,历史送给了多尔衮一个巨大的机遇:山海关的大门敞开了。


  大门是吴三桂自己打开的。为什么历史会发生如此戏剧化的转折呢?吴三桂换了一副脑子了吗?有关吴三桂献关降清的最权威记载是《明史》:“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这段记载有两个要点:第一,吴三桂起初答应了大顺王朝的投降,并且已经带兵走上归降之路了。看到大势已去,实力远逊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吴三桂投降了新朝大顺,是很自然的选择。这也是绝大多数明朝官员的做法。当时在北京的明朝官员有近四万人。城破之时,慷慨赴死的只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人抱着在新朝做新官的态度迎接了起义军。尽管之后起义军在京城内官绅,依然有明朝旧官自我安慰说,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得到天下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它把吴三桂降而复叛的原因归结为爱妾陈沅(即陈圆圆)被农民军大将刘宗敏掠去了。举着白旗的吴三桂大军走到滦州的时候,见到了一位从北京逃脱的家人,知道爱妾陈圆圆被他人抢走。夺妻之恨让吴三桂勃然大怒,率军掉头反攻山海关(山海关的留守明军投降了李自成),夺取关隘后,全军为崇祯皇帝戴孝,以明朝残余自居,走上了与李自成兵戎相见的路程。



  吴三桂的这个反复,完全归咎于农民军抢走陈圆圆是不够的。久经沙场、宦海沉浮的吴三桂断然不会因为一个女人,拿名节、军队乃至国家命运来赌气。一开始,吴三桂就不是死心塌地地投降李自成,只是为了自保。但是起义军做法太过激反了吴三桂,先是扣押了吴襄,再是抢走了吴三桂的小老婆陈沅。吴氏家族的利益已经受到了极大损害,吴三桂还没投降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他很自然想到明朝残余还控制着淮河以南地区,包括数十万军队和旧都南京。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如果自己能在山海关配合南方剿灭李自成,那就是再造明朝的大功臣了。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促使吴三桂回师山海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