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三针的准确位置图

 刘起堂 2018-05-24

肩三针穴位位置

肩三针穴是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三个穴位的合称,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下这三个穴位,详细可以点击以下穴位名查看。

肩三针穴位位置图

1、肩前穴

  定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

2、肩髃穴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3、肩髎穴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肩三针穴的作用

  肩三针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肩髃: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即是本穴。《针灸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千金要方·诸风》:“在两肩头正中”;《循经考穴编》:“膊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中(一云当微前些),下直对曲肘缝尖,须搁臂纵或转手插腰,缓缓下针。”
  功效: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祛邪解热。

  主治:古代记述:肩中热、肩冷,指痹臂痛,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痛,臂细无力,筋骨酸疼,风湿搏于两肩,四肢热。近人报道:中风偏瘫,高血压,肩关节周围炎,荨麻疹。

  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的第14个穴位。肩后三角肌上部,肩峰后下方,举臂外展时呈凹陷处。主治:古代记述:肩重不举、臂痛、中风偏瘫。近人报道: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

  肩前: 经外奇穴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肩前穴的主治疾病为:肩臂痛、臂不能举。

  据笔者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 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 “……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 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灸肩三针治疗肩周炎

取穴位

  寒胜型主穴取俞、肩三针穴、阿是穴、曲池穴、配穴取肝俞穴、膈俞穴。

  湿胜型主穴取阿是穴、臂、曲池穴;配穴取脾俞穴、肾俞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气海穴。

  风热型主穴取臂、曲池穴、合谷穴;配穴取大椎穴、商阳穴、肝俞穴、膈俞穴。

针灸手法

  寒胜型与湿胜型用平补平泻法,或针后灸之,或拔罐;风热型用泻法。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

  根据中医“经络通、气血行”的理论,三十多年来,笔者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半身不遂)20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女12例,男8例;50~60岁8例,60~70岁6例,70岁以上4例,50岁以下2例;脑溢血4例,脑血栓11例,脑血管痉挛5例;(发病后经西医治疗,病情稳定)1个月内针灸的9例,1~2个月内治疗的8例,3个月以后治疗的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常用穴位 头面部取百会、太阳透率谷、下关透颊车或地仓。上肢取肩三针(即肩穴,腋前皱壁尽头上一寸,肩后皱壁尽头上一寸,共三穴,俗称肩三针,可直刺或斜刺二寸)曲池透血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或后溪。下肢取环跳、阳陵泉透阴陵泉、足三里、悬钟透三阴交。上述穴位除百会、曲池、足三里需每天针之,其余均可轮换交替针之。

  1.2.2 疗程 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可进行第二疗程。待功能恢复后可隔天针1次或每周针2次,以固疗效。

  1.2.3 手法 先轻刺健侧曲池、足三里,后以透穴方法深刺患侧肢体穴位,并行使震颤、雀啄、扣动针柄、较大幅度捻转等强刺激手法;头面部穴位用中度刺激。一般留针30min左右,每隔10~15min可行针1次。在治疗中,通过快进针、强刺激以取得较大针感反应(针环跳或足三里,可放射至下肢,针悬钟可扩散至足部),若能使患肢产生温热感,肢体抖动,肌肉收缩,则疗效更好。

结果

  2.1 基本痊愈12例 神智清醒,言语清晰,面瘫、运动功能、肌紧张基本恢复正常。患肢划跖试验(巴宾斯基征)阴性。亢进的腱反射,足内翻或外旋位趋于正常,生活自理或恢复工作。

  2.2 明显好转4例 神智尚清,言语欠清晰,面瘫、肌紧张,腱反射、足内翻或外旋位接近正常,划跖试验阴性,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但欠灵活,尤以上肢较下肢功能差些,生活基本自理。

  2.3 好转4例 言语稍恢复但不清晰,面瘫、肌紧张较前减轻。瘫痪肢体较针前有所好转,生活不能自理。

体会

  《素问·谬刺论》云:“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中风之“偏瘫”(半身不遂)由于阴阳偏废,而产生机体的不平衡状态,故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治则,使盛衰趋于平衡。余用先针健侧后刺患侧、强震颤强刺激、多透穴之方法,能较全面地激发经络功能,调节机体各部内在机能,并发挥相互协同作用。对偏瘫病人,在脱离危险期病情稳定以后,应及时抓紧治疗,针灸越早效果越好。同时应因人因证而异,其刺激量、进针度要适度掌握,所针穴位,应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不应拘泥呆板。对某些患者,在服用西药的同时,早期也可加用平肝潜阳、行血通络的中药进行协助治疗。通过长期实践,笔者认为:功能锻炼、护理条件、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因素对此病恢复极为重要。同时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切勿疲劳过度。

肩三针适应症

  肩髃穴: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即是本穴。《针灸甲乙经》:“在肩端两骨间”;《千金要方·诸风》:“在两肩头正中”;《循经考穴编》:“膊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中(一云当微前些),下直对曲肘缝尖,须搁臂纵或转手插腰,缓缓下针。”

  功效: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祛邪解热。

  主治:古代记述:肩中热、肩冷,指痹臂痛,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疹,手臂挛痛,臂细无力,筋骨酸疼,风湿搏于两肩,四肢热。近人报道:中风偏瘫,高血压,肩关节周围炎,荨麻疹。

  肩髎穴:手少阳三焦经的第14个穴位。肩后三角肌上部,肩峰后下方,举臂外展时呈凹陷处。主治:古代记述:肩重不举、臂痛、中风偏瘫。近人报道: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

  肩前穴: 经外奇穴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肩前穴的主治疾病为:肩臂痛、臂不能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