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雾” “雾”可是常在古典诗词中聚聚散散,飘来荡去的。原因恐怕是雾的遮遮掩掩,似透非透,颇合诗含蓄的意味。雾的朦胧,恰似前程的迷离;雾裹挟的寒意又适合离别等凄楚的场面;而云开雾散的一刹那,像大幕的突然开启,又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欢欣,似乎是企盼终有所得,适宜表现惊喜的情绪。至于雾所引起的浅浅怅惘、淡淡闲愁则更是词的标准口味了。 你看:“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韦应物),“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鲍照)。离别之凄凉,因雾而愈加沉重。 再看:“薄雾浓云愁永昼,......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李清照),“雾窗寒对遥天暮,”(纳兰性德)。雾的存在显然使环境更增凄凉感。 又,“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刘禹锡),“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陈子昂)雾突然散去,美景忽现,使人陡增欣喜。 再有,“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老眼昏花之状一字说尽。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着一“雾”字,遥念之情,不言自明。 还有,“雾濛濛,风淅淅,杨柳带疏烟。”(冯延巳)“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雾”里透出的是丝丝惆怅和浅浅落寞的感觉。而“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李煜) ,用“雾”来隐喻暧昧的感情和偷情的窃喜,也是恰到好处。 看来“雾”的意义,远非气象学能诠释的,它还涉及到美学、心理学乃至哲学。我曾在一博友的博客上留言说:“从高处眺望,最忌一览无余,还是有层雾,不太浓,飘荡着,使下面的景色忽隐忽现,这才好,才有味。”云遮雾挡时,你有一种想看看下面的欲望,有种企盼,一阵山风吹过,云雾突然散开,溪流小桥,田野陌阡,农舍炊烟,突然尽收眼底,一股惊喜由丹田直冲喉头,让人不由自主地欢呼雀跃,高声呐喊。这情景,恐怕不少爬山的人都曾体验过或看到过。若是在两块云雾的缝隙间看到下面的景象,则更如仙境一瞥,其引起的兴奋程度也丝毫不会减弱。 ![]() 在山中,早上看云雾升腾的情形,也是美妙而壮观的。在朝阳的照射下,热腾腾的湿气慢慢聚成雾幕、云团缓缓上升,并逐渐弥漫开来,远山渐渐隐去,对面的山头几经遮掩也终于融入云雾,身边的一切也都已模糊;风刮在脸上湿漉漉的,睫毛也沾上了水珠。那过程,那感受实在奇妙。难怪古人会认为云是山洞里出来的,这种想像并非毫无来由。“云无心以出岫”,多美!
火给人温暖但也让人恐惧,所以地狱里总是有火的。但飘飘荡荡的雾却只会供人驰骋自已的美丽幻想,即使雾大些,也无碍,古时也没有高速公路关闭的烦恼,所以仙境里总是有雾的。现代舞台上也会时不时地造出些雾来,使那些女演员衣袂飘飘地都像嫦娥本月。 我总觉得企盼、等待,朦胧状态下的注视或极短时间的反复闪现,有助于大脑对事物的理想化构建和塑造。现在电影里那些美丽的女主角出场时常戴个黑色的面纱,或是反复地让你看丰满的臀部、婀娜的后背,为那惊艳的亮相作铺垫。吊足了胃口。舞台上也常见女演员飞旋上扬的裙摆,开衩及腰的旗袍及腰胯迅速有力的扭动。我不敢说她们有挑逗的嫌疑,但也确实使观众不知不觉地在在轻微的饥渴状态下增添了美的感受。 啊,扯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