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墨丹青:品读画家卞国强绘画艺术

 风临酒把2 2018-05-24

【艺术简介】

  卞国强,1958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镇江。就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协会员,毕业于中国画研究院研究班。近40年的艺术创作实践,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于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努力探索个人的表现方法,逐步形成个人的风格,画风质朴、宁静、淡雅,在表现技法上吸收传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又吸收西洋画中构成、透视及肌理的表现,意在传统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创作题材包括:部队生活、甘南组画、太行风情、西北风情、江南风景、国外采风写生、长城、荷花系列等,近20年重点创作了一大批表现北京胡同、四合院、园林古建和生活在北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的作品,记录了这个历史古都社会和城市的变迁,在商品社会的大环境中,以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始终坚持原创,用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同时期的作品大量参加国内外展览,多次举办个展,并发表在不同的报刊、杂志及学术刊物上,大量作品被博物馆、机构和个人收藏,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品:

  《旅游者》、《溜鸟人》入选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晴雪》由捷克国家博物馆、德国电视二台收藏

  《风雪归人》获加拿大国际水墨大展铜奖

  《雄关漫道》入选建军70周年全军九届美展

  《华夏龙脉》入选北京市美展

  《黄土情》入选首届中国画画展

  《玉龙腾飞图》入选九八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对比展

  《飞雪迎春图》入选九届全国美展

  《京华道情》(50米长卷)参展中国青少年美育工程,由团中央收藏

  《初雪》、《长春宫》、《胡同·院子·日子》(组画十八幅)参加北京风韵系列展,其中《胡同·院子·日子》(组画十二幅)由北京画院代国家收藏;其余六幅由法国艺术机构收藏。

不染之心

——读卞国强的水墨风情画

襄樊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边广兰

  卞国强和我在中国美术家网站上是邻居,十几年的邻居了未曾谋面。在这个一网打天下的时代,只需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即可相识。可以想象这是个心无旁鷥的人。早就在各种画册上,时不时地看到过他的作品,真正走进他,是在参加一个画家考察团的北欧之行。

  因为是少有的同音姓,在画家群中不免多看一眼,他对任何人都是那样谦和,大度。谈到艺术,对作品的分析常常一语中地,既中肯又透彻,显示出他对艺术的真诚。

  远远望去,国强仿佛是一位和尚。平静、淡泊、真诚、和善、智慧。不是吗?卞国强的生活里对任何人任何事大度、宽厚、不偏不倚、无怨无悔。或许,上天让国强为艺术而生,在他的眼里、心里哪儿哪儿都是画,只有画。北欧采风途中,早上大家都优雅品味着丰盛的西餐,只见国强从外边回来,告诉大家从哪里可以鸟瞰全景,哪儿的街景最美,哪儿有几颗古树……原来他早已去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拍摄了两个多小时,风景早已了然于心。同样的风景,经他拍出来却令人震撼。他用心灵去感悟大自然。他的画、他的艺术,是他的全部。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宁静、阳光、透明。

  清新、淡然、儒雅体现在他的画里。近些年,国强的水墨风情画中多以浓墨重彩来表现古都北京的生活。以胡同作为表现对象的画家,前无古人,当今少见,这类表现城市风景的作品,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从绘画观念到表现手法没有可以借鉴的。是深厚的胡同文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地感动着他,促使他有感而发,独辟蹊径,走一条艰难的艺术创作之路。

  他大胆地探索自己的艺术形式和笔墨语言,运用简约的笔法勾勒出胡同里人们的鲜活生动,运用老辣的笔触写出生机盎然的繁盛树木,用干湿相破来形成岁月沧桑的瓦楞,用墨色交融体现斑驳的老门,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过滤出表达的主题,笔随心运,墨随情舞。他把绘画中的勾、皴、点、染,解构为自己的形式语言,集水、墨、色的相融相破,最大限度地使笔、墨、色、水交相辉映。自由地运用艺术的语言来叙写他自己的感受。

  在《良宵淡月》等作品中,大胆运用光影变化,在老房子的墙面上用富有变化的笔墨画出树干的倒影,产生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与其说是借鉴西方的明暗光影,不如说是国强信手拈来的生活感受,不可多得的原创性,在他的画面中始终追求着朴实、自然、清新的意境表达。

  走进卞国强画的《北京胡同系列》,你会感受到春天的绿色点染了四合院里的枝枝叶叶,门楼里夏日的晚风吹皱了人们的脸庞。古树下老者们的对弈,恬静温馨,庭院里孩童的嬉戏,两小无猜,邻里之间和睦互助,给人以归家的感觉,静逸祥和。《风清月正圆》、《明月隐高树》,《春到胡同》中,舒展的树干姿态万千,自由地伸向天空。朗朗的天空中,淡淡的紫罗兰给人以宁静、高远的感觉。斑驳的门楼,依稀可见的朱门红墙,粉墙黛瓦。《余晖》洒在古老的门楼上把几缕衰草染得金黄金黄。老北京的京腔京韵弥漫在胡同的每一个角落里。当整日里面对钢筋水泥这种没有温度的冷酷的建筑,面对渐行渐远的人情温暖,即将消失的北京胡同,使国强意识到,这仅存的人类温存也将随风而去。无回天之力的他,用他的艺术的方式,留在绘画里,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作品代表人的心性。当下,越来越少的北京胡同,无法安放人们的记忆,在国强的《北京胡同》里有容纳了记忆的空间。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绘画语言,在作品里创作出曾经的美好回忆。《北京胡同系列》是国强向我们描绘出的人们曾经的、也是终极的心灵向往。

  国强在水墨风景画里,用他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着与观者一起形成的遐想。用他特有的艺术符号拨动着观者的心玄。用他的心态、他的心象、真实表达的作品,抚慰观者记忆中的感伤,这是他对人们共同忧虑情愫的关怀。

  读国强的作品,《从银锭桥到鼓楼》到《长春宫》、从《红花黄叶秋意晚》到《暖冬初雪》的《腊月》、在《小院人家》的灯光里,在《细雨》《泥淋的小巷》里、我们走过《胡同四季》去感受诗情画意、让我们放慢自己的脚步,环顾身边的风景,使我们感叹人生,能有什么理由不向善?能有什么理由不尽量地离世俗远一点、再远一点。

  国强的绘画即有师承又有院体的打造。在《白太阳》、《黄土情》、《晴雪》、《村头小景》、《晚年》、《飞雪迎春》、《甘南行组画》等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黄土情》在多年前的大展中看到过。这次在旧书店见到唯一一本1994年第6期《国画家》,想来应该有国强的作品。翻开书,果然看到卞国强的《黄土情》,整个画面在二维空间里,用抽象的集点成线手法把点、线、面、黑、白、灰,成为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营造出的空间感,把观者的思绪定格在故土、乡情的曾经岁月里。

  《黄土情》画面里身着深红棉衣的小媳妇,后面紧跟着一头听话的小毛驴,缓缓走向山坡上的窑洞,由近及远。窑洞门上挂了门帘,很有生活。用肯定的笔触画出的护栏,给人以可游可居的亲切感。山路崎岖并不险峻,初雪虽然平铺了大地,但是已在悄悄地融化着。河滩里由远及近的一群羊,在牧童高亢的信天游里,灰羊、白羊、黑羊自由自在地向画外游走。夕阳的余晖把黄土高坡染成浅绛色,通篇色调统一又极富变化。河滩里的沟沟坎坎、山坡上的高高低低,在他的笔下得以自然变化,这里没有程式化的斧劈皴、帔麻皴、解索皴、米点皴可临摹仿制。他把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吸收融化成自己对黄土高坡的真切感受,把点的粗细、方圆、疏密、轻重,线的长短、主次、虚实、强弱经过筛选将勾皴点染虚拟化,解构为他所需要的,可感受的、直观的、自由的符号,来表现黄土高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节奏感。

  这里的笔墨点线不是客观的等同,而是对物象的指代。因此,点线面不依赖于直观,而要求运用点线面的意象思维方式。通过对自然生态的可视形象来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他的水墨风景画里无一笔是笔,无一笔不是笔,是人文精神与绘画技法并重和融合。因此,国强的水墨风景画是生活的、自然的、现代的、艺术的。以他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化格局,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格局。从而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

  国强走过了艺术人生的蹉跎岁月,他将在如歌的岁月里以一颗不染之心,去营造一个无尘的世界。

近路远路 探索感悟

——卞国强作品简析

刘牧

  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面临着判断和选择,而这种判断和选择,人与人之间是很不相同的。一个画家在绘画道路的判断和选择上同样也有“近路”、“远路”之别。有人在走“近路”,努力在古人、前人绘画大师的作品及其创作技巧成功经验中选取、组合而立即产生“自己”的面貌,很快取得了“成就”。而有人是在走“远路”,历尽辛苦,在生活中、自然中感悟、体验、去寻求与自己心灵最相契合的意境,摸索着、实践着表现它的方法、技巧和样式。而这种实践和摸索的表现必然很慢,取得的成效也是点滴的,其初也一定会是幼稚和不成熟的。

  卞国强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中,选择了“远路”。他认为绘画不应该只在传统作品中学习,还应该到生活中、自然中去学习。这不是什么“远路”,而是通往艺术殿堂的“近路”,也是唯一之路。

  只要看过卞国强作品的人,都能感觉到这些充满情趣的水墨作品完全是来自生活,对自然的感悟。有一点特别突出,凡是他到过的地方,那里的风景、风情就会在他的心灵中产生反响,接着作品也就诞生了。卞国强在创作过程中,完全尊重个人感受,而并不在乎学术批评界推崇的“时尚”,也不在乎什么“传统”、“现代”、“法度”等等。

  卞国强的水墨作品,在技巧和方法上是非常包容的。初看这些作品无论传统、现代,无论水墨还是油画,水彩,好像只要用得上,他都可以接受。在艺术创作中他绝不违背自己的心灵感受。这种看似信手拈来的各种技巧、方法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判断、选择和感悟的结果。也正是由于这些看似不经意却反映着其旅历的风景和人物作品,都是用心灵感应挑选出来的。所以,作品从技术、题材到境界,都是卞国强本人的心态,心象的真实表露。这些作品应该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卞国强的水墨作品,我无法也可能少有能力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加以评论。因为我了解他,我评述他只有充满情感的语言。我完全读懂了他的画,我同样希望更多的人们能读懂他的作品,能读这充满不寻常深意的“淡泊”、“宁静”。我深信,平淡、真诚,一定能够化作震撼,化作辉煌。

  观画有感

  吴越

  如今幸福成了上镜率较多的热门话题,答案却是五花八门。是啊,不同的人对幸福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要我说,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那绝对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此时此刻,什么苦和乐,钱和财,完全都成了身外之物。卞国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围绕着绘画,都交给了艺术,且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欲。在茫茫人海中,在为生计、为名利、为权势,为地位的苦苦挣扎和尔虞我诈中,他却充分享受着艺术的魅力和生活的乐趣。他是幸福的。

  静,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在喧嚣的大千世界,谁能静下来,谁就能有所修炼,有所感悟,有所历练,有所成就。卞国强就是一个能够有所感悟,有所历练,有所成就的人。因为,他能够静下来,能够抛开杂念,能够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沧桑和变幻,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头钻进艺术的世界,自由自在地遨游,漫无边际地畅想,将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表现在他的画作中,成为艺术之美,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观卞国强的画,就是一种静的体验,让你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缓缓地,静静地前行。

  纯、真,是人的本色,因为童年就是伴着童真和童趣走过的。然而,在市场的洗礼中,纯和真却成了稀有之物,就连那些以纯洁和高尚为荣的艺术家们,也纷纷投入到商业大潮中争名夺利。于是乎,真正的艺术作品屈指可数。然而,卞国强却始终保持着纯真的本色,他不谙世事,不善交往,不会阿谀奉承。对任何人、任何事,始终直来直往,简单明了,将任何名利都放在了脑后,早早就离开了单位,将自己变成了自由人,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如此,他才能够有所成就。

  艺术就应该静,就应该纯,就应该真。这样的艺术就是真艺术,这样的艺术家就是幸福的。卞国强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艺术生命长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