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亦是亦非,兴味盎然——陈翔和他画中的绿水青山

 明远小筑 2018-05-24

1

2017年底,北宋少年天才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凭借着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火遍大江南北,也让青绿山水和它所代表的中国院体画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 《千里江山图》 -

2

在中国画两千多年的文化演变过程中,青绿山水画作为院体画的代表,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作为文化审美的独立品种,它始终延续着其独有的文化个性,并在逆境中独善其身,为这一民族艺术延续了一缕不息的香火。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3

近代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与其他画家群体不同,院体画的大家往往饱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书画典籍,不仅丹青妙手,还是写作行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全面的文化素养,是他们不断攀越艺术高峰的坚强基石。

陈翔就是这样一位底蕴深厚的青绿山水名家。

陈翔

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绘画师从玉峰薛邃。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书与画》副主编。2001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现任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陈翔的山水画,没有宋元的磅礴气势和丰厚韵度,却气、韵两宜;没有明清的故作姿熊和剑拔弩张,却情、趣双收。他不作交响乐般的笔墨效果,却善于把握干湿浓淡的感觉;他对树,往往于挺拔的直干上作树冠的舒展,很少欹斜,却动感十足。

4

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陈翔做过编辑、写过专栏,对中国绘画史和名家之作烂熟于心。但对自己为何从事绘画,他有一个听起来比较特别的说法: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一件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绘画在陈翔看来,就完全是一件个人的事情,完全是私人性的。而私人状态,对中国画来说恰是本色状态,尤其对山水画来说更是根本的必需状态。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5

陈翔的这个听起来比较特别的说法,其实正是他的绘画理想———也是山水画的理想的落实。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陈翔才能将青绿山水画得如此淡然。缘情而起,为情而作,便可在是非利害之外,让画面成为坦陈心怀的场所。这种淡然处之,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而要进入这种状态,抵达这种境界,仅凭一厢情愿是不够,须得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6

青绿山水画自晋滥觞起,就以青绿为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是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也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审美取向。在技术层面上,青绿山水相较其它派别要错综繁复得多。陈翔却能够于此之中举重若轻,让人折服。

用色,是青绿山水的根本,也是陈翔的独门绝技。所谓青绿山水,主要是指其厚重而浓丽的色彩;但是,同样的矿质颜料,在陈翔的笔下呈现的却是一派清透澹雅。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7

“传统中国画,要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而传统文化对于传承和创新其实早有说法,就是‘述而不作’,很多人不是通过自己著书立说来表示创新,而是通过对经典的阐释和注解,来表示个人对经典的理解,而这其中的发挥部分就是创新。比如孔子学说诞生之后,很多人都是靠解释它来建立自己的学派。一开始是‘我注六经’,但到最后的结果就会是‘六经注我’,即所有先贤的理论都来支持我的观点,这就不是刻意去创立,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创新——这就是传统文化厉害的地方。”

这是陈翔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也是他对青绿山水创作的实践。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8

正因如此,陈翔的画总让人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眼前看到的应该就是青绿,但是,就是和概念中的青绿对不上。因为,陈翔的这些山水画,乍一看,显然是青绿山水的模样;细一看,又无不是典型的青绿山水品格;但一回味,就不尽然了。也许正是这种亦是亦非、若即若离,令观者兴味盎然、不能自拔。

- 陈翔《雪窗读易图》 -

- 陈翔《秋林偶语》 -

- 陈翔《古人诗意图之一》 -

- 陈翔《古人诗意图之二》 -

- 陈翔《古人诗意图之五》 -

- 陈翔《溪山履痕图》 -

- 陈翔《辛稼轩词意》 -

文 | 新绎传家 图 | 陈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