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我们人类永远弄不清动物界的事情。然而在河北沧州农村,却有这么一位专业养鸟人,虽然他养殖鹦鹉的时间不太长,但通过一年的暗中观察,掌握了鹦鹉如何相亲相爱,鸟爸、鸟妈和小鸟如何“递食”,如何繁育下一代。这位专业养鸟人向笔者讲述这些发现时感叹:“鸟儿的世界真的好有爱。” 今年40岁的刘凤森是沧州市运河区肖庄子村农民。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一屋子的鹦鹉喂食。其实,刘凤森专业养殖鹦鹉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是通过一年的发展,目前刘凤森养殖鹦鹉的数量在当地已属于规模最大的。 刘凤森说,原先自己一直在农村养鸡,养了20年。由于养鸡不挣钱,去年4月份,刘凤森转行,开始养殖观赏鸟。从自己熟悉的养鸡,转行到不熟悉的养鸟这一行,刘凤森的转型不可谓不大,但是勤奋好学的刘凤森认为:“既然做了,就要做出个样子。”跟师傅学,跟书本学,以及养鸟人之间的交流,刘凤森不错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刘凤森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跟鸟儿待在一起,观察鹦鹉的生活习性,熟悉各种鹦鹉的特点。 “鹦鹉每窝产卵3至8枚,产卵期,两枚蛋之间的距离是两天,孵化期大概20天,大鸟喂小鸟大概40天,小鸟就能自己啄食……”说起鸟儿的这些生活习性,刘凤森侃侃而谈。其实,不仅仅这些看得见的事情,对于鸟儿的一些不容易让人见到的习性,刘凤森也是摸了个门清。比如,鸟儿育雏,递食等这些比较“背人”的事情,都在刘凤森的掌握之中。 刘凤森谈到,比如成鸟孵化哺育幼鸟,公鸟、母鸟各有分工,母鸟负责孵卵,公鸟负责警戒和递食。“公鸟吃谷物后,反刍出来喂给母鸟,母鸟吃后再反刍给幼鸟。”刘凤森近一步解释,公鸟反刍出来的是带有消化液的谷物,母鸟把带有公鸟消化液的谷物吃进后经过近一步消化,然后再把带有自己消化液的谷物喂给幼鸟吃,这就叫“递食”。 刘凤森说,两只鸟儿能不能成一对,除了鸟龄、温度等因素外,主要看公鸟、母鸟能不能“递食”,就是说母鸟让不让公鸟喂,公鸟喂不喂母鸟,这是决定两只鹦鹉能不能繁衍下一代的主要因素。不然,即便把两只鸟儿强扭在一起也成不了“夫妻”。 刘凤森还介绍,鸟儿在孵化期间,母鸟除了飞出巢穴排泄外,一般不离开鸟巢半步,整个孵化期,公鸟都要守护在巢穴外,保护着自己的领地,防止其他鸟儿捣乱,影响孵化。因此在这段时间,母鸟不出鸟巢觅食,全部由公鸟反刍来喂食。 刘凤森谈到,通过观察鸟儿繁衍下一代,真的让人感叹,鸟儿的世界超有爱,这些爱的表现,有些人都不能企及,都得向鸟儿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