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生,献血,感恩:清华人的十年汶川记忆

 清华冯冯 2018-05-24

 2008-5-12  -  2018-5-12 


十年前,5月12日的午后

剧烈的摇晃撼动了半个中国

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校园,工厂,楼房

顷刻间化为乌有

近七万同胞的生命

永远定格在下午两点二十八分


地震当天,远在千里之外的清华园

一场师生自发组织的献血活动也立即展开

清华贡献了当时北京市输血总量的六分之一

等待献血的师生甚至排队至凌晨


十年过去了

在5·12地震灾区幸存的学生

也怀着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逐渐成长

他们中的一部分

也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学生

 

时光缓缓流逝

撕裂的伤口慢慢结痂,伤痛慢慢减轻

有些镜头我们却始终难以忘怀

十年,许多东西都在变

但那份炽热的爱心,依然延续


2008年清华师生为地震灾区献血影像资料


地震教会我要好好活着  

2008年,坤福贤在茂县读小学六年级。

 

5月12日那天,和以往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天气特别好,坤福贤下午去上学,还在路边摘了好几朵玫瑰。

 

学校两点半开始上课。地震时,正在上楼的坤福贤,突然感到教学楼剧烈晃动。紧接着,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挤满了楼道,慌慌张张往外跑。愣了一秒后,他也加入到奔跑的人潮中,而那时候,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发生了地震

 

地震过后,坤福贤的爸爸马上朝学校跑了过来,从家到学校三公里的距离直线飞奔。回家后,坤福贤看到家里的厨房塌了,但爸爸还是冒着余震跑到房子里抢救可用物资,邻居几家人还盘算着把粮食聚到一起合理分配,在不知道坚持几天的情况下尽量撑得久一些。

 

“我们能活多久?不知道。茂县是孤城,通信中断,道路不通。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很绝望,根本没想到会有人来救我们。”

 

直到第三天,第一批救援兵和物资空降茂县。

 

“那个场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降落伞在我们头顶往下降,但我们不知道会降到哪儿,所以大人小孩全都追着空投跑,老百姓都很激动,都在欢呼。我们本来以为没人会来,但是国家来了,国家来救我们了。

 

后来部队开进了灾区,茂县的主干道上行驶着几百辆军车,将一批一批物资送到灾区。每一次见到这些运送物资的车队,坤福贤都会立刻站得笔直,向着军车高举手臂,敬少先队礼。

 

2014年,坤福贤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空降兵十五勇士从4999米高空向茂县纵身一跃


2008年,来自北川的陈许旻在绵阳一所中学读初三。

 

绵阳受灾不是很严重,地震时陈许旻和同学们都跑了出来。虽然受到了一些惊吓,但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地震的严重性。晚上,当听来自北川的同学说北川的山塌了,陈许旻还镇定地安抚同学。

 

过了几天,陈许旻的家人过来接他,告诉他,妈妈还活着,但爸爸失踪了。山体滑坡,半座北川县城被掩埋,而爸爸工作的地方就在那半座城。

 

地震后第二天下午,陈许旻第一次和妈妈通上电话。陈许旻的妈妈在北川卫生局工作,地震时她在卫生局五楼的房间。走廊直接塌了,一楼也没了。她找到几根电话线,绑在钢筋上,靠着墙滑到四楼,再把窗帘扯下来滑到三楼,最后顺着倾斜的楼板跳到地上。


陈许旻母亲逃生的电话线和窗帘


从这次通话当中,陈许旻了解到,地震发生后,母亲自救过后,看到周围的伤者,便马上开始了救人,直到第二天下午才离开老县城。


在电话里,陈许旻的妈妈说,“我还准备回老县城找你爸,说不定还有可能。” 

 

好长一段时间,陈许旻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地震发生后,没有第一时间去找爸爸,而是选择去救身边的人。


“可能在我妈心里,这是她作为医生已经习惯的思维方式。”陈许旻回忆道,“后来,我在绵阳人民医院照顾一个同学,他被压太久有急性肾功能坏死。在透析的时候碰到余震,我吓得跑了出去,但是医生一直待在透析室里没有离开。后来医生们告诉我:‘如果我们跑了,这孩子就活不了了。如果我们不跑,这楼说不定不会塌。’” 

 

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陈许旻的爸爸却再也没回来过。

 

对活下来的人来说,生活在慢慢恢复。学校复课,陈许旻和同学们在板房里中考。他把自己关在帐篷里一门心思投入信息竞赛,在纸上写代码。


实际上,这也是他自己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我不想让妈妈担心,更愿意自己去消解。我妈也不想让我担心,所以她也不会在我面前哭。

 

2011年,陈许旻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现在计算机系博士在读。


2008年的陈许旻,身后为震后的北川县城,其父长眠于此


2008年,王佳明在北川中学读高三。

 

地震时,王佳明正在学校教学楼的五楼上课。刹那间的剧烈晃动后,墙壁开始脱落,耳边传来阵阵尖叫声。等王佳明和一些同学跑出教室,教学楼已变成废墟,到处是一片哭喊声、求救声。

 

他所在的五楼教室突然下陷变成三层,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在王佳明看来,那一刻“就像世界末日。”

 

眼前的残垣断壁,让王佳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而作为高三3班班长的王佳明,很快就恢复了理性。有人去打水,有人照顾女生,剩下的男生跟着他,走向了已经倒塌的教学楼。

 

用双手刨开砖块,拉起被困的同学——一遍遍重复这个动作的王佳明,最后双手都麻木了。整整18个小时。王佳明和他的同伴们没有休息,不停地挖,挖到手指麻木,甚至忘记了疼痛,47个男生靠着双手救下了20几个同学的性命。

 

王佳明还带领大家修建运送伤员的应急通道,4个人一组负责搬运被挖出来的遗体。即便已经作好心理准备,但当双手触碰到这些同校同学的遗体时,王佳明还是忍不住一阵阵害怕和心酸。“感觉自己的心都快凉了,生命实在太脆弱了。”

 

深夜,天空又飘起雨,温度下降厉害,王佳明所在班级40多位男生把女生围在中间,为她们取暖;第二天天亮,王佳明和同学们才发现双手沾满了血和泥土,直到临近傍晚,全班64名同学才终于到达绵阳救助点。          

 

每当回想起8年前的那场噩梦,王佳明都会鼓励自己:“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园。”

 

也是在那一年,他被保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王佳明(右)在北川中学临时校舍板房寝室门口


地震献血:真情流淌 血脉相通

地震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清华校园。


2008年5月12日两点半左右,清华园里,李恺所在的支教团正在团委小红楼开会商量支教的事情。大家都在积极地讨论,突然有人慌慌张张跑来:“地震了!”

 

“是四川地震了!”大家突然愣在原地,屋子里几位同学的脸色立刻变了,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手指不听话地按错键,试了好几次才拨打出那个再也熟悉不过的号码。

 

整个房间里除了手机里传来的通话声,再也听不见其他声音。家在震区附近的团员都给家里打了电话,房子虽然塌了,但家人都平安无事。李恺呼了一口长气,手心也攥出了一层冷汗。

 

晚上,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以下简称红会)进行了例会,会后,外联部副部长李恺和大家一起聊起这场地震,不光是红会里四川的同学觉得心有余悸,其他人也觉得惊心动魄。

 

在一片交谈声中,时任红会会长的陈向站了出来,对大家说:“清华的同学历来爱国奉献,行胜于言,我们红会能不能搞些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支援灾区?

 

“今天下午知道地震的事情后,许多同学都来问是否需要献血,当时血液中心说暂时不用。”有人在一旁说道。

 

“但是这次地震造成这么大的人员伤亡,灾区一定非常需要血液的。要不我们再和市里的红十字会联系一下吧,我们多出一份力,灾区的伤员就多一份希望。”时任分管组织部的副会长的张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灾区的同胞需要我们的帮助,清华同学也需要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我现在就去和校医院的刘大夫和市红十字会的老师联系!”陈向点了点头,拿出手机拨通了号码。

 

时间紧迫,在和相关老师取得联系之后,5月13日早上献血车就开进了校园,在C楼进行献血活动。


08年5月13日,C楼门口开来的献血车


这天并不是周末,大家都还在上课。李恺在7号楼上排球课,红会的人手不足,而搭建献血场地又亟需人手。李恺和几个同在红会的同学就翘了课跑去献血场地,上午十点多场地布置结束,之后协助师生进行献血,一直到夜里一点才收拾好离开。

 

08年的时候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有的只是水木社区。而当年想要进行宣传,主要的方式还是发传单


在同学们和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下,C楼已经布置成了一个能进行献血活动的场地。时近正午,李恺放下C楼的活儿,又抓紧跑去打印店去打印资料,在桃李和紫荆门口给大家发传单。

 

正午的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睛,五月的北京也不那么凉爽,李恺就在大太阳下不停地喊着,不停地给来往的师生发着献血的传单。


大家听到献血的消息也都热血沸腾,不少同学听到消息就小跑着去了C楼,也有的同学奔回宿舍拉着舍友一起去献血。

 

不大一会,C楼前长长的队伍蜿蜒数百米,得知消息后几百名师生从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等地迅速赶来。


C楼前的献血横幅


这是一次全校都参与的献血活动,有很多留学生也赶来,西门的保安有的也会抽空来献个血再回去工作。甚至有外校的同学听到消息,也来了清华献血。

 

大家献血的热情都十分的高涨,即使一直都在排队:报名要排大约两小时,体检等也要排队,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有些同学还边自习边排队。漫长的等待没有消磨大家想要通过献血来支援汶川灾区的炽热之心。

 

08年5月13日,C楼门口等待献血的队伍


很多同学一直等到凌晨才献上血,也有很多同学献了血之后就一直留在现场做志愿者进行服务,还有同学自己献血之后,带动身边的同学来献血。

 

当时的急救部的副部长张俊逸,是四川绵阳人,体型瘦削。当医生询问她的身体状况时,张俊逸表示,自己虽然高度近视,但没有眼底病变,仍然可以参与献血。


献血的同学们


最后献血车带来的500份血袋都已经用完,但同学们还是非常热情,依然排着队,赶都赶不走。献血活动进行的时候,李恺负责登记成分血,登记了几百个之后,名额就满了。


李恺不断地和纷纷赶来献血的同学们解释,这次献血车带来的血袋实在是装不下了,大家有献血的热情的话可以先登记下来,逐个梳理。


 排队等候的同学们


大概就是当时大家说的多难兴邦吧,一遇到灾难,大家全都动员起来了。”李恺无不感慨。

 

后来,顾秉林校长、陈希老师、史宗恺老师也陆续来到了献血现场。陈希老师站在凳子上,用喇叭向正在排队等候献血的同学们说:一般都是说亲爱的同学们,但是我今天要说:敬爱的同学们!我们的同学实在是深明大义,令人震撼!”


陈希老师感谢献血同学


顾秉林校长感谢献血同学


国殇十年,在感恩中不断前行

 “18万2千毫升的血液在地震危机关头能挽回多少生命?我想这就是清华带给我最初的感动吧。”刚刚来到清华的王佳明,在得知清华师生在5·12地震后的献血活动后,顿时泪流满面。

 

而这份感动和温暖,也转化成为了一份将爱心传递下去的决心。在清华就读期间,王佳明共参加了12次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4200毫升,同时参加了奥运会、校园讲解、西藏支教等众多志愿活动。王佳明也因此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清华大学“十佳志愿者(研究生)”、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称号。


2016年夏天,王佳明研究生毕业,回到了家乡四川绵阳进行基层工作。

 

“从踏入清华开始,我就希望能够回家乡工作。而清华八年的教育更加坚定了我当初的选择,也让我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王佳明谈起自己的职业规划时表示,“用我所学,到需要我的地方去尽己之力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一直都是我的梦想。

 

来到清华后,王佳明参加献血活动


坤福贤直到现在也一直难以忘记那首《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在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和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深深印在了坤福贤心中,即使过了十年,记忆依旧清晰。

 

“也许就是那时候所经历的艰苦和绝望,让现在的我们觉得没什么困难是接受不了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口号深深刻在我们心底,和从天而降的空投一样,历历在目。对我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会想要感恩回馈。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心里想的就是要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坤福贤的母校,震后武警部队援建的茂县八一中学

 

“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很乐观,不过我确实觉得,从灾区出来的这一代人,都很奋斗。很多同龄人遇到的坎,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好纠结的。生死都经历过了,其他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 陈许旻感慨颇多。

 

“十年了,该放下的也都放下了。我们家人经常会回去老县城,在砂砾废墟上放束花,祭奠亲人。那是我们共享的过去,是把今天的我们牢牢拴在一起的联系。


2012年陈许旻(前排左4)回北川新县城参加暑期实践

 

5·12特大地震至今已十年,地震发生那一刻的地动山摇、地震后的残垣断壁、家乡恢复重建的齐心协力……都让每一个亲历过地震的人无法忘怀。而即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清华,那场地震也给一些哪怕从未去过地震灾区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而在当时的红会会长陈向看来,当年的清华师生的举动也让他更加相信善良的力量:“也许就是一分爱,把千里之外素昧平生的我们联结在一起吧。哪怕过了十年,我依然记得当年那个闷热的夜晚,那些在C楼门口排队献血的老师同学,那些噙着泪水的红会的小伙伴们。而我们,也会继续将这份感动传递,让爱心在清华校园生生不息。


2018年5月12日

公益文化周献血主题活动

C楼 一层

同样的时间

同样的地点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信息

报名献血、志愿者、骨髓库

让我们再次伸出手臂,汇聚热血

传承爱国奉献的清华精神

向十年前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的人致敬


2018年5月14日

'5·12'十年:厚德新生,自强成长分享会

分享嘉宾

 “卫生部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治疗队驻华西医院儿童组组长” 王洁玉女士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萍女士

2018年5月10-18日

'5·12'十年:厚德新生,自强成长摄影展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信息


排版 | 陈缘  张佳伟

文案 | 张佳伟

采访| 周子懿  池国花  郭梦柯  汪依  张岩

张靖婉 马雨涵  关梦岑  刘佩佩  葛春江  李若菲

责编 | 孙其星 王泰华 曾繁尘

 特别鸣谢 | 坤福贤  陈许旻  王佳明  刘红梅  杨友恒  李诗懿

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

清华大学学生川渝文化发展研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