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油画》24写意专辑入编艺术家——妥木斯

 百了无恨 2018-05-24


妥木斯
1932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1983年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1998年退休。1989年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于1990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美术教育奖;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银牌奖;1987年获内蒙文艺创作特奖。同时也带动起一批青年画家共同促进“草原画派”的形成,被认为“……开创了内蒙古画派的先河,饮誉国内外”(《美术》1991.2)。上世纪80年代曾两次赴欧洲访问及艺术考察,90年代初赴俄罗斯(当时的苏联) 办个展、考察艺术。作品在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香港多次展出,出版有《妥木斯油画选》《妥木斯画集》等。








卓有成就的特立独行者——油画家妥木斯

邵大箴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蒙古族画家妥木斯是一位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特立独行者。我之所以说他“特立独行”,不是因为他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最有成就和最有声望的艺术家,而主要是因为他对艺术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摸索、探讨出适合他个性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见于前人,也不见于同代人。这种风格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当代油画的面貌,也对我们思考和研究艺术创作原理,更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中提炼艺术,有所助益。艺术源于生活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生活根基的艺术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艺术创作,即使最具象写实的艺术,也不是客观生活的简单再现。艺术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选择题材,进行艺术构思,处理画面,都必须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和感情的过滤,带有相当主观的因素。艺术与其说是生活现象镜子式的反映,毋宁说是艺术家感情体验了的虚幻的创造。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用“悟对”对“实对”的理论,来解释绘画创作不必机械地模仿现实,不应求表面形似的创作原理,强调画家要以个人对世界、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创造出不似生活真实而合乎艺术真实的“似”来。应该说,妥木斯是中国当代油画界最早领悟这一原理的画家之一,并在这方面有丰硕的探索成果。



瞑色

90cm×70cm

1995年

妥木斯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期间,他受到王式廓、吴作人、罗工柳等名师的教导和指点,不仅打下了较为坚实的造型基础,而且对艺术规律有所领悟。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下半期,学生年代的妥木斯就开始油画创作,有作品《黎明》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1963年回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后,先后有《毛主席在北戴河》《守场》《炉前工》《送别奶车》等作品问世。当时,他虽然按照流行的模式作画,注意表现画面的戏剧性情节,但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重视表现技法,如关注画面上笔触与刮刀的趣味的特点,已经显现出来。“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而致残,性格倔强的他在1980年与牧民们一起度过的一段难忘的时光,以及无边无际的锡盟大草原给予他对人生、对艺术新的感悟,促使他以更为开阔和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艺术,探索绘画的奥秘。妥木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发生转变。



年轮

80cm×65cm

1997年


1981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展,展示他的新作90余幅,立即受到同行们的关注。这些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是加强了写意性,如《拉水车》(1980年)、《查干胡》(1981年)等。欧洲油画本质上是描绘和塑造的艺术,但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们在描绘的过程中无不包含某些“书写”的技法,以加强抒情的意味。具有悠久书法和写意艺术传统的中国人,在油画中发挥写意的特长,就更是“中国油画”的应有之义了。妥木斯在油画艺术中之所以追求写意性,由多方面的原因所促成:他从中国传统艺术如岩画、画像石与画像砖、壁画、文人画所受到的艺术感染,从包括现代艺术在内的西方艺术所得到的启发,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到的经验,包括创作中偶然效果引发的思考与刺激,也从前辈艺术家如他的老师罗工柳等人那里受到的教育。这个探索过程是逐渐的,从不自觉到自觉,并且不固守一种技法,不时有意识地变化着自己的绘画手法,以探求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倚》(1983年)的画法实际上是对《查干胡》的某些画法的修正,除了更关注人物形象外,画面也更为自由、洒脱和耐看。



50cm×60cm

1993年


1984年创作的《垛草的妇女》是妥木斯的力作,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绘画技法的独特,而且形象塑造、人物动势和构图安排都有恢宏的气势。可以说,以这件作品为标志,奠定了妥木斯“内蒙古草原画派”领军人物的地位。确实,这位执着于事业的艺术家,以自己在教学、创作上的辛勤劳动和广泛影响,对内蒙古绘画人材的培养和内蒙古独特地方画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提起的是,深谙艺术规律的妥木斯告诫他的学生和子弟们,切切不要模仿他的风格。近20多年来,内蒙古油画家的队伍日益壮大,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在风格上呈现多元、多样的态势,是和妥木斯的努力分不开的。



50cm×60cm

1993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妥木斯两次出国访问和考察。他从欧洲各大博物馆的经典作品中吸收营养,更自觉地寻找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对于艺术界流行的“观念决定论”明确地表示质疑。他认为艺术创作中的观念只能寄寓在生动的、可以观赏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中。也是从这时开始,他更加认识到他作品中己经显现出来的画像石砖拓片味、金石味和岩画味之可贵,并努力强化这种属于他自己的意象性的绘画风格,如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拢》《带绊的瘦马》《九月》《长嘶》等,只是在这些作品中,他或者更加重视色彩的表现力,或者更注意偶然效果所造成的画面生动性,更注意线、形、色转换的韵律和节奏。



年青的牧马人

100cm×140cm

2010年


妥木斯的画面大多是沉静的,他认为沉静的画面更易于抒情。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在静中观察和思考的他,也自然偏爱用宁静的画面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以为,妥木斯追求静的艺术境界,可能还与他不断研究和实践的武术这门学问有关。他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静制动的奥秘境界,体悟到静的力量,认识到静中包含着更丰富的文化内容,静中予人以更多的思考与想象。也是从武术中,妥木斯接受了中国哲学中“无过与不及”的“中庸之道”思维。他正是用这种思维方法宏观地看待艺术创作,微观地处理自己艺术风格的变化和解决画面上出现的问题。他在规则、束缚中寻求自由与突破,又力求在自由与突破中不逾矩。



站立

50cm×60cm

1989年

妥木斯就是这样自在地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向,展示着自己的艺术风采。



70cm×90cm

1992年


冬至

60cm×90cm

200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