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介】王小毅:《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研究》

 chenholly1 2018-05-24




      王小毅  重庆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专家,渝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等杂志封面人物。

      曾获四川省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辅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在全国、市、区获奖。

主持《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等市级科研课题。

主编《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循着文体特征教阅读》等学术专著。

撰写多篇论文发表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教学》《教学月刊》等刊物。






前 言

整本书阅读:分类与对话

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就是选择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在某一个时间段,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书册、大人和同伴之间对话的过程。

时至今日,整本书阅读已经从最初一般性地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转到规定性的课程建设上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两个课程标准还附有“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推荐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的篇目。

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教材。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提到,这套教材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小学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读书兴趣,中高年级几乎每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语文课程的“正规军”,课外阅读从“自由化”走上了“课程化”的道路。

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就不得不考虑:怎样确定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教学价值?(即教什么)如何在执行课程层面推进整本书阅读,推进中有哪些具体可行的策略?(即怎么教)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如何测评?(即怎么评)等问题。“国培计划(2017)”中西部项目重庆市小学语文区县级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班的50名学员,聚焦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整本书分类阅读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中,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作者认为整本书的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在这个层次阅读主要读懂这篇文章说什么,能摆脱文盲状态;第二层次是检视阅读,主要强调阅读的熟练,比如十五分钟内读完一本书,能说出这本书写什么,说出书的类别,比如是小说,历史,科学论文等等;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能分析文本主题、结构、写作特色风格等,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但需要掌握相当的阅读技能;第四层次是主题阅读,相当于研究性阅读,阅读时可能会读很多书,分析这些书中都谈到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新的观点,这是最主动、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该书尤其强调了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优质的阅读,就是咀嚼与消化一本书。作者给出了分析阅读的框架和三组规则,第一组是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第二组是定义与诠释书中的共识、主旨与论述,第三组是评论作者的学说,以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完成我们对他的作品的理解。他们称这三组规则为架构性、诠释性与评论性的阅读规则。

我们所倡导的“小学语文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主要是从“文体”这个视角分类并进行共读实践的。分类,强调学科意识,需要教师立足语文,正确选择阅读的文本、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文体;共读,强调对话意识,需要教师着眼能力,精心设计阅读的框架,阅读的活动,阅读的工具。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做出评价、联结运用。

为什么强调分类?

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都应该重视文体意识的养成。文体意识的养成是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关于不同文类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学生集中一段时间专注于某一类书籍的阅读,能够更好地建构这一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和思维习惯。

然而,许多老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无论什么体裁的书籍,都用一样的阅读方法。童话、寓言、故事、小说、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等,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不尽相同,需要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比如小说,分成长小说、幻想小说、侦探小说、动物小说等,该如何阅读?诗歌散文作品通常是单篇的汇集,阅读方法与其他类型书籍的阅读有什么区别?基于这样的追问,我们提出“整本书分类阅读”的教学主张。

分类阅读,有利于关注文体特征和阅读策略,让阅读指导更加科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阅读想象文学,读者应该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做任何它想做的事情。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分类阅读的目的是“以本达类”,就是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是有不一样的读法的,读某一本书就应该学习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以后碰到同一类书,自然会读了。

分类阅读,有利于关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让阅读指导更加全面。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自己的阅读教训:“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在应该发展想象的年龄,我的空洞的脑袋被歪曲到抽象的思想工作方面去,结果我的想象力变成极平凡,我把握不住一个有血有肉有光有热的世界,在旁人脑里成为活跃的戏景画境的,在我脑里都化为干枯冷酷的理。”分类阅读的价值在于既要重视阅读趣味与自由,保持学生对世界的某种好奇,也要避免偏爱某一类读物而对广阔世界的忽略。

分类阅读,有利于关注年龄特点和阅读特点,让阅读指导更加有序。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4-6岁),绘画期;第二阶段(6-8岁),传说期;第三阶段(8-10岁),童话期;第四阶段(10-15岁),故事期;第五阶段(15-17岁),纯文学期;第六阶段(17岁以上 ),思想期。分类阅读拒绝人为拔高要求,败坏学生读书胃口的做法,提倡保护儿童的阅读生态,顺应学生年龄特征和阅读特点,选择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文体,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渗透相应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为什么强调对话?

如果说单篇阅读犹如“游泳池里学游泳”,那么整本书阅读就好似“大海中乘风破浪”。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读者,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坚持不下去,或遇到很多困惑,或认识不够深刻等情况,需要引领,需要陪伴,更需要交流讨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和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交流讨论。

这里的“交流讨论”应是一种阅读分享式对话,即师生、生生之间基于人格对等的立场,通过倾听和言谈,分享知识与经验、思辨与智慧、情感体验与人生意义的过程。

分享知识与经验,使对话走向视界的融合。与文本对话不仅需要语言经验,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每一个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生命轨迹走近或走进文本的世界,所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不总是成功的。此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产生视界的融合。

分享思辨与智慧,使对话走向思维的碰撞。对话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学习,不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面对教师的“独白”,学生要么是噤若寒蝉、万马齐喑,要么是一味迎合、言不由衷。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让阅读对话融入学生的思辨与智慧、悟性和灵性。

分享情感与体验,使对话走向精神的相遇。真正的师生对话,更是一种精神的对话。当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进行的对话,所追求的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而是更加关注彼此生命的唤醒和精神的感召时,阅读的“对话”、“对话”的阅读才真正发生。

本书是学员们的研究成果,尽管研究案例不够精致,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结论比较粗糙,还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有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开展研究,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探索——但是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就是这些不很成熟的行动研究,也非常有研读的价值,特别是小学语文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因体而导”“多元对话”两大策略在发掘教学价值、设计推进活动和开展效果测评三方面的有效作用,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全书编写的明线是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的三大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暗线是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的两大策略——“因体而导”“多元对话”。

本书一共五章,分别提供了童话、诗歌、散文、小说和科普五大类书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样例,从以下四个版块完整地呈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整体框架”,主要解决启动阶段的问题。包括“书册简介”“教学价值”“阅读策略”“教学计划”四部分,“含金量”最高的是“教学价值”部分。关乎“教什么”的话题。

“典型课例”,主要解决阅读阶段的问题。包括“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三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导读课——“荐读”,关键点:浏览全书、现场共读、吊足胃口;推进课——“助读”,关键点:进度调控、答疑解惑、策略引导;分享课——“展读”,关键点:展示汇报、深化感悟、提炼总结。关乎“怎么教”的话题。

“能力测评”,主要解决阅读效果的问题。包括“口头测评”“书面测评”两部分。这部分是最艰难,最敏感的内容。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从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联结运用五个维度测评学生阅读力的提升情况。关乎“怎么评”的话题。

“同类推荐”,主要解决拓展延伸的问题。包括三本书的推介,试图体现“以本达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

还需特别说明两点:第一,提倡文体分类阅读教学,并不是主张把整本书阅读课上成文体分析课,而是围绕“文类”来选择书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循着文体特征去读童话、读散文、读小说等,从而构建文类的背景知识。第二,整本书阅读教学和单篇阅读教学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强调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整合阅读内容、阅读策略和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阅读力。对于教学准备而言,更加关注如何设计阅读活动、助读工具和主导问题,如何渗透阅读策略?特别是教师本身的阅读。希望本书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我们出版这本专题行动研究成果集,一方面是想留下全体成员的思考痕迹,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将小学语文整本书分类阅读教学的主张和有效的、可操作的做法推荐给大家,并且求教于国内的专家同行,共同探索阅读教学的新路子。

 

                                          王小毅

                             2018年1月28日于重庆嘉陵江畔


内容简介

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就是选择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在某一个时间段,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书册、大人和同伴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书聚焦“散文”“童话”“小说”“科普”“儿童诗”五种文体,精选了五本书,分别从“整体框架”“典型课例”“能力测评”“同类推荐”四个方面,完整地呈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重点探索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实施策略和测评方式,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学习样例。

区别于其他阅读教学类专著,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现实性强。部編教材小学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读书兴趣,中高年级几乎每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注重“一书一法”,学习多种读书方法。本书旨在引导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

第二,操作性强。本书聚焦整本书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三大关键问题,分类加以论述,特别是三种课型的实践,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第三,可读性强。本书集50位国培学员的团队智慧,研究成果均来自两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语言浅显,做法实在,感悟真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