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腹泻分为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胃肠,肝气郁滞,脾气亏虚,肾阳亏虚等型。中医治疗腹泻为健脾胃,化湿邪。严重腹泻和衰弱的患者要卧床休息,要补充水份,及依据化验适当调整电解质。 中医治疗腹泻的验方: 1.冬术,云苓,官桂各10g,干姜6g。用水煎服。有散寒温脾作用,比较适用于寒湿困脾型病人。 2.藿香,蜜香,焦冬术各10g,炮姜6g。用水煎服。有散寒温脾作用,比较适用于寒湿困脾型病人。 3.吴茱萸,干姜各60g,橘皮,蜜香各30g。j均切碎,每回12g,用水200ml,煎取100ml,温服。有散寒温脾作用,比较适用于寒湿困脾型病人。 4.白头翁30g,黄连5g,梣皮10g,生棒草5g。用水煎服。有清肠利湿作用,比较适用于肠道湿热型病人。 5.木瓜15g,白扁豆30g,橘皮9g。水煎分两回服。有清肠利湿作用,比较适用于肠道湿热型病人。 6.长命菜,三棵针各适量的。每回6g,每天2回。有清肠利湿作用,比较适用于肠道湿热型病人。 7.焦山楂,焦神曲,炒萝白子各15g。连壳12g。用水煎服。消食清肠作用,比较适用于食滞胃肠型病人。 8.藿香,山茶根各12g,焦山楂,煨蜜香各10g。用水煎服。有消食清肠作用,比较适用于食滞胃肠型病人。 9.炒冬术90g,炒白芍60g,炒橘皮45g,防风60g。水煎,制丸,研散都可以,每回适量的服。有疏肝理气作用,比较适用于肝气瘀滞型病人。 10.柴草,山茶根,黄参各10g,黄连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每天两回,温服。有疏肝理气作用,比较适用于肝气瘀滞型病人。 11.黄芪15g,黄连6g,冬术10g,白芍10g。用水煎服。有健脾益肠作用,比较适用于脾气亏虚型病人。 12.冬术,云苓各12g,诃子,山药各10g,焦神曲15g。用水煎服。有健脾益肠作用,比较适用于脾气亏虚型病人。 13.黄参,冬术,白扁豆各12g,炙甘草6g。用水煎服。有健脾益肠作用,比较适用于脾气亏虚型病人。 14.吴茱萸10g,干姜6g,诃子10g,肉豆蔻9g。用水煎服。有温肾益肠作用,比较适用于肾阳亏虚型病人。 15.制乌头22g,川根朴,炙甘草,干姜各75g。皆是末,每回取3g,用水300ml,加生姜两片,煎至200ml,热服,每天2回。有温肾益肠作用,比较适用于肾阳亏虚型病人。 16.补骨脂120g,北五味子60g,肉豆蔻60g,吴茱萸120g,红枣50枚,生姜120g。先将前四味研成末,同时将红枣,生姜切碎,并用水煮到枣熟,去姜,取枣肉与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回60丸,空肚子时服。有温肾益肠作用,比较适用于肾阳亏虚型病人。 中医治疗腹泻的食疗方: 1.花椒在醋中浸泡一夜,第二天拿出,拌入白面中,熬糊食用。比较适用于寒湿腹泻者。 2.山苍术15g,豆豉15g。加煎成浓汁,分两回服下。有燥湿健脾助消化作用可治比较适用于急性胃肠炎,吐泻不止者。 3.橘皮6g(水煮去渣),杏仁15g,米仁半茶杯。煮粥食用。比较适用于寒湿腹泻者。 4.紫苏叶7片,红糖10g。取紫苏叶水煎后加红糖冲服,每天3回。比较适用于湿热腹泻者。 5.狼牙草,积雪草,泥鳅各25g。先将泥鳅泡水吐泥1日,和前两味加水共煎,每天一剂,分2服。比较适用于湿热腹泻者。 6.生米仁3份,白米1份。先将米仁煮烂,再人白米煮粥后服用。比较适用于湿热腹泻者。 7.茶叶100g,干姜50g。两味研末和匀,每回服3g,每天两回,用开水送下。比较适用于湿热腹泻者。 8.翻白草,铁苋菜各30g。水煎,加红糖少量服用。比较适用于食积腹泻者。 9.焦神曲,麦芽,木瓜各10g。加水煎30分钟,服前加糖适量的,温服,每天3回。比较适用于食积腹泻者。 10.艾叶,橘皮各3g,为末,加入粥内煮后食用。比较适用于气滞腹泻者。 11.草果600g,槟榔400g,白矾200g。共研成细末,瓶装备用,每回服10g,隔6h服一回,温热水送服,每天2回。比较适用于气滞腹泻者。 12.罂粟壳一个,乌梅10个,大枣10个。用水煎服。比较适用于脾肾虚腹泻者。 13.高粱米,稻米,黍米各1小盅。先煮高粱米,三沸后去渣;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渣;然后用汁煮黍米,三沸后去渣,每回服半盅,早晨和晚上各1回。比较适用于脾肾虚腹泻者。 14.乌梅9g,诃子15g。共研成细末,加适量的蜂蜜调和,每天分三回服。比较适用于脾肾虚腹泻者。 15.老枣树枝69g。取老枣树枝烧炭存性,研成细末,用白开水或者糖水送下,每回10g,每天3回。比较适用于脾肾虚腹泻者。 16.乌鸡一只,豆蔻50g,草果2个。把乌鸡宰杀,整净腹内,退毛清洗净,把豆蔻,草果烧灰存性,纳入鸡腹中,捆牢固定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水炖煮,至鸡肉熟烂就可以,空腹吃,分3至四回食完,每天一至两回。比较适用于脾肾虚腹泻者。 中医治疗腹泻的外治法: 1.田螺2粒,羊矢14粒,槟榔9g,鲜车轱辘菜5株。均捣烂如泥,以纱布包裹后熏热,外敷脐部约半个小时以上,待小便通利后揭去。有清肠利湿作用,比较适用于肠道湿热型病人。 2.牡桂,山苍术,五倍子各等分。共研成细末,用陈米醋调匀,加白蜜成糊状,敷于神阙穴(脐部),外加纱布或者伤湿止疼膏贴盖,每12h换取1回。有健脾益肠作用,比较适用于脾气亏虚型病人。 3.松脂适量的,研为细末,放置在膏药上,贴在肚脐处,每天换1回。有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作用,比较适用于寒湿泄泻者。 4.炮姜50g。把炮姜捣烂,贴于脐上,盖过丹田穴,约2.5寸长,1寸宽,用布包扎1h后取下,每天2回。有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作用,比较适用于寒湿泄泻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