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摔琴的故事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人们只要一说起知音,往往就想起高山流水,伯牙摔琴。其实史上称得上知音的有很多。比如庄子和惠子。 在《庄子》中,惠施是做为庄子的配角存在的,虽然惠子是官,庄子是民,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辩论几乎无一例外是庄子获胜。惠子貌似也不生气,反而更乐于与庄子去辩论。 不过惠子先于庄子去世,这让庄子有点纠结。要知道庄子老伴去世的时候,庄子都是敲着瓦盆做歌而颂,可见庄子是很看淡生死。但惠子的死,却让庄子乱了方寸。在《庄子.徐无鬼》中,记录了“匠石运斤”的典故。庄子去墓地给人送葬,路过惠子的坟墓,顿生感慨,转过身来对身边的人讲了个故事: 楚国国都郢都有个人用白灰摸在鼻尖上,然后让一个叫石的工匠用斧头砍掉这层灰。石师傅也不迟疑,舞动大斧带着风声一斧下去,果然把白灰砍掉,但是那人的鼻子却毫发无伤,这个郢人也面不改色心不跳。两个人会心地玩完这个游戏,都感觉很满足。宋国的国君宋元君听说了这事,便把石师傅请到了宋国,对他说:你试着替我砍一下鼻子上的灰呗?石师傅说:不好意思啊,原来我是能这样砍灰,但是现在我砍不了了。因为跟我配合的搭档死了好久,(现在砍别人我没谱啊~) 庄子讲了这个故事之后,伤感地说:自从惠施先生去世之后,我没有讨论的搭档了,我没有可以对话的人了啊! 或许,惠子只是庄子虚构的一个人物,但即使是虚构的人物,庄子也一样需要。否则庄子同样会寂寞。 后世也有人用庄惠之交比喻时人。《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东晋高僧支道林与高僧法虔是同学,两个人关系很好,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的观点。法虔去世后,支道林非常悲伤,书载其“精神霣丧,风味转坠”,意思是说精神不振,日益消沉。按说,出家人四大皆空,不在乎尘世富贵生死,以支道林这种修为的高僧,本不应持此态度。 对此,支道林自喻道: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意思是说匠石因为没了搭档便不再用斧,俞伯牙因为没了钟子期而摔琴,这样的事如今落在我自己的身上,真不是虚言啊。现在与我相默契的人既然已经逝去,我心中郁闷不已,看来我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果然,一年之后,支道林也殒命而去。 蒋凡教授评注支道林这段故事的时候讲:人或讥其精神霣丧,有失名僧风度。实则观音慈悲,不离世俗,普渡众生,莫非人情。而人情之中,不情之情,最为深情,皆内心自然之流露而无可掩蔽,岂虚言哉。蒋先生评注不无道理,但似乎避开了对故事本质的评价,那就是支道林所悲伤的绝不只是他人的故去,更主要的是悲伤于自己的孤独。 不论是庄子、俞伯牙还是支道林,他们都是害怕孤独的人。事实上,越是有思想的人,越害怕孤独。也恰恰越是有思想的人,越孤独。孤独并非高处不胜寒;孤独也非没人陪你热闹。庄子、俞伯牙、支道林若是想凑个热闹很容易,但没有一个人能跟你合拍,没有一个人能悟出你的思量。越喧嚣越孤独,越孤独越痛苦,这种痛苦,你没点修养是感受不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