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18条

 医贵仁心 2018-05-25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8条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风湿相夹侵袭体表,困于体表,气血运行受阻,一身皆感疼痛,此属表病,应当选择汗法治疗。正值阴天雨季,湿盛之候,疼痛不止,医生认为是风湿所致,使用汗法治疗,但汗出后病未愈。究其原因在于发汗不当,汗大出,腠理开泄,开门揖盗外湿得入,风气随汗而解,湿气仍留滞于体表,所以病未痊愈。

所以,治疗风湿表证,发汗宜缓,微微汗出为佳,风湿邪气缓缓蒸发,营卫通畅则病可痊愈。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风湿虽并为六淫之一,然风无形而湿有形,风气迅而湿气滞,值此雨淫湿胜之时,自有风易却而湿难除之势,而又发之速而驱之过,宜其风去而湿不与俱去也。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

清·吴谦《医宗金鉴》

风湿相抟,一身尽痛,法当从汗而解,而汗亦不可失其宜也。值雨淫湿盛之时,若发其汗使大出,亦不能愈,以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然治风湿者,必俟其天气晴明发其汗,使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风湿皆去,病斯愈矣。

集注

徐彬曰:此言风湿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抟疼痛,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粘滞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误下比也。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风湿,即后文八条所谓汗出当风者是也。盖津液已离经络,化而为汗,即如天地氤氲之气,已化成雨之象。雨着地而为水,与汗伏皮而为湿,同义也。汗出当风,汗之将出未出者,即便伏住,加之汗出,而毛窍已开,风邪袭其玄府,则风与不出之汗湿相搏矣。不必中风,而复中湿之谓也。劳热取冷,亦能落汗,汗客为湿,湿生热,热生风,此虽湿风,亦可名为风湿,故八条并及之。后凡言风湿者,俱仿此。无着处而烦热者曰疼,是为风因;有着处而沉滞者曰痛,是为湿因;若单湿化热以生风,则疼痛亦有时而互见者。一身,指手足太阳之部而言。湿从当风而汗不出,故其法仍宜出汗以解湿,并解其风也。阴雨不止,是天地湿胜之时,乘此而以汗去湿,是腾一内湿之空,而仍为外湿入之之地也。况汗大而不得其法乎,其不能尽解,宜也。盖风性轻浮,理或可以骤泄,湿性凝滞,势必燥于熏蒸,此汗大而愈风不愈湿之道也。故治风湿者,乘睛明之日,以应天地之燥化,又微微似汗,则得熏蒸之法,而湿自去,湿去而风亦与之俱去者,湿本而风标故也。意者主桂枝加术汤乎?亦即八条之麻杏薏甘或九条之防芪加桂汤耶?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湿为阳虚,汗多阳亡,风虽去而湿愈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太阳之证,身疼痛者,救表皆宜麻黄汤,惟湿证则非一汗所能愈,以太阳与太阴同病也。故治湿证,但有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表里同治,然后风湿俱去,此风湿初病无汗之治法也。但方治固宜抉择,寒病向愈,亦贵有天阳之助。师言:「值天阴雨不止,医发其汗,汗大出,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者。」一以见麻黄汤之不合于风湿,一以见发汗之必当其时。盖阴雨不止之时,地中水气上蒸,空中水气下降,人体中粘滞不化之湿,方且应天时而发,故有天将雨而足先痒者,亦有当雨而肚腹胀满者,乃又虚其毛孔以为受湿之地,开门揖盗,是表里两受其困也。即使风湿并治,期病者微汗而解,且犹不愈,况令汗大泄乎!但此特为风湿无汗者言之耳。若夫汗出恶风,及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者,《金匮》另有方治,不在此条例。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治风湿表实不可大汗也。风湿伤于营卫之间,邪正相搏,一身尽疼发热,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湿阴过盛,阳虚不当发汗,而大发其汗,更伤其阳,风性轻扬易去,湿邪重浊留滞,故不愈也。欲治风湿者,但贵微微似汗,风湿俱去,若汗过多,反致病剧矣。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湿又别其为风湿者,不可不知。风为阳,湿为阴,内有湿而外感于风,则为风湿不和而两相搏以致一身尽疼痛,若阴阳和则雨露降,法当微似汗自出而解,然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值天阴雨不止,医者不知所以然之理,竟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犹不愈者,何也?盖汗者所以利阴阳也。若发其汗,汗大出者,风为阳邪,但风气从大汗而去,大汗而阳衰,阳衰则阴转盛,而阴湿之邪气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汗出者,则阴阳两不相负,而风湿俱去也。

此于湿证中别出风湿之病,明其治法,而不遽出其方者,即引而不发之妙也。盖字是答辞,周秦多用此笔法。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风湿的治疗原则。外感风湿,困于肌肤,流走关节,气血运动不畅,故一身疼痛。此证当以汗法而散风湿之邪,则其病可愈。假如正值天气阴雨不止,湿气较盛之时,则发汗法便无效,为什么?由于天气阴雨不止,天、人之湿必重。风为阳邪,容易表散,而湿为阴邪,难以骤除,故发汗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其病不愈。治风湿之法,应该温阳解表,使阳气伸展,营卫流行,微似汗出,则散漫粘滞之邪,方能缓缓排出体外。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到这是一段,这个风湿相搏就是咱们一般说的风湿关节痛,这一段所说的都是急性发作的时候,这个病一发作的时候一身全疼,比这个普通的太阳病是要疼的厉害。法当汗出而解,那么这种病呢跟治一般的表证是一样,也得发汗,依法呀应当发汗就好了。可是这种病还有一种特征,阴天、下雨、刮大风,或者是日暮的时候他都厉害,因为这个湿属阴气嘛,遇到阴天助长这个湿的这个缘故,所以这个人疼的厉害,他就这么一个解释,根据这个现象的解释。

这种病啊按照这种规律似的一到阴雨天,他就疼痛不止,那一般旁的没见着,这种风湿性的关节疼痛的人咱们见着很多的在临床上,全是这样的,天时一变啊,他这个疼痛就加剧,那么这一句话呢也就指这个说的,至天阴雨不止,疼的不止,这个医生见到这种情况,他知道这是风湿性关节疼,就是咱们古人说的这个风湿,所以适当的发其汗,医云:这个没问题的,可以发汗。

那么他是用过发汗之药,而病不愈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故作一个问答,那么凡是这个表证发汗都把这个风湿发汗,但是也不能让它大汗了,大汗出病不除嘛。所以由于这个发汗,他是大汗出啦,造成汗出淋漓,所以病必不去呀,尤其这个风湿,更不能让他大汗出,因此这个方剂呀就得用这个小发汗法。那么要假设让他大汗出的话呀,这个风气随汗而去,这个湿气这东西他沉着啊,这个汗出的迅速它反倒不去,所以这湿气还在,所以病啊,是治不好的。不是发汗错了,是发汗不得法,也能使这病不好。

那么治风湿怎么治呢,紧接着一句话接着就说了,治依法当发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发汗呐,那个人得像啊微似有汗的那个情况,这样的风湿都可以解的。那么前头那个痉也是这样发汗,这个湿呀也是,这都是原则的话。

其他医家

清·章楠《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若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则其内湿随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湿随营卫流行,化微汗而解,阴湿之邪既解,风邪未有不去者,此治风湿与治风寒不同者。虽寒湿同为阴,而寒清湿浊,清者易散,浊者粘滞,故发汗大有区别也。”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