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7堂课:费曼 | 为什么说好奇心让人生多了很多可能性

 WHC超级英雄 2018-05-25

今天想结合《《别逗了,费曼先生》和大家聊聊「科学与科学家」这个话题,以及我们该不该鼓励孩子以当科学家为自己的理想。

 

很多人,对费曼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他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生最大的创举是在量子学说上,他还发明了一个费曼图,可以计算行星运转的轨迹,包括分子的运转轨迹。

 

《别逗了,费曼先生》这本书是,1986年费曼和好朋友拉夫·莱顿一起创作的写他自己生活细节的传记书。这本书最开始在杂志上连载,那时费曼得诺贝尔奖已经有20年了,所以出面世一个月之后就成了超级大畅销著作。30多年过去了,这本自传依然是超级畅销书。

 

但科学家之外的费曼更有趣。


屏幕快照 2018-05-03 下午3.25.18.png


一、超级学霸科学家的另一副面孔: 搞怪逗逼

 

我们很少能看见费曼这样的科学家,他简直就是一个怪咖。

 

大家在文案里面能看到几张照片,都是他搞怪的照片。他总是喜欢在很多非常严肃的公开场合做鬼脸,装笨蛋。还经常在一些大会上恶作剧一下别的大科学家,给人家后面比了个剪刀手。

 

费曼一辈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搞一些非常有高技术含量的恶作剧,因为他玩的恶作剧里面总是带有某种科学原理。

 

17岁时费曼考上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他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喝咖啡。因为对服务于的服务态度不是很满意,他就经常把小费扔在装满水的被子里,然后用纸盖上倒就在桌上就走了(因为大气压的作用,水是不会流出来,而且不注意也看不出里面有水)。服务员收拾的时候,经常弄得水撒了一桌子。

 

他一辈子都对心理学、精神分析这些东西特别有兴趣。虽然他学的是物理,但总觉得心理学看着像伪科学。二战后军队通知费曼人伍去欧洲服役。入伍前需要体检,最后一个环节是精神病医生和他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精神问题。他觉得好不容易逮着一个研究机会,一定得好好问问。结果聊到后来就和医生辩论起来了,还编故事考医生,看看他们能不能听出来这个故事是假的。

最后把那医生真问住了,在报告里判定费曼这人精神不正常,最后军队他也没去成,被拒收了。

 

他一辈子都跟人没上没下,不管是大神还是普通人,他经常搞恶作剧,和人开玩笑。

 

二战后期他受邀去和一群大神研究原子弹,最初还很有热情但慢慢发现研究所里面消息封闭,做任何事情都得经由军方领导审查,自觉无趣的费曼就开始自己找乐子。最初是玩文字游戏,写加密信件寄给女朋友,后来就开始撬同事柜子上的锁。为此还专门找相关书籍去研究,还用自己的数学技能琢磨出一套计算组合公式,平均四个小时能开一个密码保险箱。因为所里同事知道费曼没有恶意,也就没有追究。他因为这个绝活后来军营里开密码锁的事情都会来找他帮忙,这个技能后来还成为费曼混迹学术圈的一个助攻。


屏幕快照 2018-05-03 下午3.47.19.png


二、为什么费曼能玩出个诺贝尔奖?

 

费曼一辈子基本上都是玩着做学问的。12岁自己做灯泡,还自己研究怎么给灯泡配置保险丝。他还自己发明了一个防盗铃,一开门就能连上点,铃声就跟着响起。

 

大学期间,市面上有个争论,说可口可乐和阿司匹林一起吃会当场昏倒在地。他不相信,拉着同学一起做实验。他拿起一瓶可乐,就把阿司匹林漱进去了,没事。

 

他同学说,不对,你顺序不对,一起吃怕是不行。他就又试了三次:先吃阿司匹林,后喝可乐;又把阿司匹林溶解在可乐里面喝进去了;第三次先吃两片阿司匹林在喝可乐。都没事,也没昏倒。由此证明了他自己的判断。

 

费曼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生于无知,而且只有很少时间来改变无知的状况。

 

他这句话里面其实就蕴含了科学的本质: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科学家根本就不应该相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一切都有待验证。验证对了的,那是一个结论,而且还有待后人提出新的学说来推翻;验证不对,再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得推翻了。

 

科学的本质概括成一句话便是:大胆假设,设计实验,小心求证。这种思维方式唯一的作用就一个:得出一些确定性的结论。但它只是一个方法,不是真理。科学的确能改变世界,但科学恰恰是反「真理」的。

 

《别逗了,费曼先生》这本书的翻译王祖哲先生在后记里面提了个很深奥的问题:同样都是玩,为什么人家费曼就能玩出个诺贝尔奖来,我们就什么都玩不出来呢?

 

费曼一辈子都骨子里不相信权威。这种反权威性格其实有一体两面:一方面是他对于荣誉、奖状之类的不是很在意,也不迷信所谓的大神。他一向反权威,也看不上什么物理学奖。他觉得所谓荣誉,就和那些肩章、奖状是一样的,都是虚的。

 

不管对方是什么荣誉,费曼都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的验证。费曼总爱说,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关键,他最大的乐趣是发现事物带来的乐趣。尤其是看别人使用自己理论时候的愉悦感。


屏幕快照 2018-05-03 下午3.47.53.png


三、「曼哈顿计划」让费曼找到了科学共同体

 

费曼在大学的时候是40年代初,二战期间。他自己也承认,作为一个学物理的,根本不知道自己专业是干什么的,更别提毕业后能做什么了。

 

最开始费曼也没指望能找到工作,只想在大学里面做科研。一天,一个叫特雷彻尔的将军来找他,对他说:我们需要三个物理学家。将军不懂物理学是做什么的,但大概能理解原子弹能干什么。所以他觉得物理学家可能有点用处。

 

于是费曼就报名参军了,先是在费城的法兰克福兵工厂工作,帮人家观察齿轮的运转数据。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就被将军推荐,加入了曼哈顿计划。

 

这里补充介绍下曼哈顿计划的背景。二战爆发的时候,美国人和德国人相互竞赛,如果德国人先造出原子弹,世界就会毁灭。所以美国政府花了巨资请他们一群物理学家出山来制造原子弹。费曼加入的曼哈顿计划就是要完成这个使命。

 

二十多岁的费曼终于有机会和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这些大神在一起了。他的命运从此彻底被改变了。在加入曼哈顿计划之前,费曼虽然也在高等学府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那些大神都是他们系的,但那时候他压根连科学共同体的边都碰不到。

 

费曼因为这个时代机缘,进入了当时的科学共同体,和这些大神站在一起了。当时一大波天才从德国跑向了美国,而且都带着强烈的心愿,一定要击溃纳粹。他跟着这波人一起做研究,至少所有人都知道他了。

 

他虽然年轻,但是因为他的一些奇思妙想总能有各种神助攻,所以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接纳。二战之后美国的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有类似的经历。

 

科学的本质是「共识」,这个共识都是一些小圈子里面的人一起得出来的。

 

你得出来的结论能否进入科学殿堂,除了需要经过检验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这个小圈子的认可,他们觉得可以纳入共识了,你才有资格进入科学殿堂。

 

学术共同体有三个特点:


1)大家共同的追求和共识。2)基本的宽容。3)封闭且保守。


二三两点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科学小圈子对内部成员很宽容,但是对外人特别封闭而且保守。只有在极其特殊的原因之下,才会出现这个科学共同体给年轻人或者异类开一个口子。

 

所有回到最初那个该不该鼓励孩子去当科学家这个问题上来,我们可能得先衡量下这三个代价承不承受得了:


①很有可能一辈子在实验室里暗无天日,最后什么结论都没得出来;

②不管你得出什么伟大的结论来,在当下你需要接受同行的检验,在未来也一定会被后人推翻;

③是否能遇上像费曼那个时代的那种机缘。


屏幕快照 2018-05-03 下午3.48.16.png


四、兴趣更重要,不确定性的其实更精彩

 

其实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传记课程我一直在介绍一种心法: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要用不确定的生活方式来迎接不确定。

 

第一季课程里我讲过青年丘吉尔,他凭借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为世界创造价值。在孩子教育上,不管初心多么好,希望大家都不要让孩子变成一个只会发论文的机器,千万别让他在最好的年龄去给美国人刷试管,因为那是一种确定的人生。

 

费曼小时候就喜欢坐在父亲腿上听他讲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大自然有了浓厚的兴趣。老费曼特别奇葩,什么都给孩子讲,包括什么观察蚂蚁和蚜虫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个教育方法,让费曼一辈子对什么都感兴趣。

 

兴趣最好的动力就是来自于生活。大家都从生活出发,热爱这个世界上的万种其妙,人生可能就会变得更开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