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为常用中药,为马科Equidae动物驴Equus asinus Linnaeus的皮经水煎熬,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块,但古今熬制阿胶之原料和名称有别。阿胶一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从牛皮 ▼到驴皮 宋·苏颂《图经本草》载:“阿胶,出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故名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煮为真。造之,用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其井官禁,其阿极难得,都下货者甚多,恐非真。 寻方书所说:所以胜诸胶者,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其耳······又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 《神农本草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然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但以胶物者,不堪药用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用挲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大抵古方所用多为牛皮,后世乃贵驴皮。” 驴皮胶一名则始见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739年):“阿胶,阿井水煮成胶,人间用者多非真也。凡胶俱疗风,止泻,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由此可知,古时的阿胶是以牛皮煮制的,用驴皮制作阿胶乃在牛皮制作阿胶之后。在唐代,阿胶、黄明胶和驴皮胶三种胶的名称是通用的,但主要以黄明胶(牛皮制作)为主。直至11世纪的(博济方)才始见“真阿胶”之名。 黄明胶一名则始载于唐·孟诜《食疗本草》(713~741年)。 在唐·甄权《药性论》(627年)中亦云:“白胶,又名黄明胶。能主男子肾脏气衰虚,劳损。妇人服之,令有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是指今之鹿角胶而言。 明代·卢子颐在《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中云:“阿胶。煮法,必取乌驴皮······设用牛皮,乃黄胶。”清·皇宫绣《本草求真》(1769年)载:“阿胶专入肝,兼入肺肾心······牛胶功与阿胶相似。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 阿胶 阿胶是古今常用的名贵滋补品,曾有人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阿胶更为补血之佳品,尤为适宜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诸症者。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至孝其母:“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时伴。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朱子文钞》卷四十二) 系马科Equidae动物驴Equzts asinus Linnaeus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经煎煮浓缩成的固体胶块。产于山东东阿而得名。 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主治血虚萎黄多种出血症热病伤阴,心烦失眠,虚风内动阴虚燥咳。现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咳血,肺瘤放、化疗后的恢复治疗并常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及缺铁性贫血、孕妇血虚,胎动不安或滑胎、女子月经过多等治疗。 现代《中药学》将阿胶药效规范为: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安胎。适用于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血虚,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阿胶既可补虚、补血,又能止血,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出血,如肺结核的小量咯血;阿胶复方制剂“生血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阿胶粉外敷或填人窦道治疗破溃性颈淋巴结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阿胶 《神农本草经》:“阿胶,一名傅致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1.补血止血。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加速血中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生成,故入肝补血。其所含胶原蛋白,钙含量较高,可增加机体钙的摄入量,改善因缺钙而导致的骨钙丢失的骨质疏松等疾病。 阿胶可促进凝血,减轻血管壁之通透性,为补血止血之良药。 凡血虚气少,萎黄,眩晕,心悸怔忡,脉结代者,常配伍人参、大枣、麦冬、炙甘草、炙黄芪、当归等,以益气补血复脉。 若遇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者,可配伍熟地黄、当归、陈艾炭;生地、藕节、栀子、小蓟;伏龙肝、炒白术、生地炭、附子等以凝血止血等。 2.滋阴润肺。阿胶气味俱阴,入肝生血养血入肾滋阴生精入肺润燥止咳,为益阴养血润燥之品。 凡肺虚有热燥咳喘息或久咳伤肺者,可配伍人参、麦冬、火麻仁、苦杏仁、牛蒡子、炙马兜铃、炙黄芪等,以清热补肺,润燥止咳。 若阴虚心火亢盛所致烦热失眠者,可配伍雅连、黄芩、赤芍药、玉竹等,以滋阴降火,除烦安神。 阿胶善滋阴养血而润燥,又可用于治疗血虚精亏之肠燥便秘,可与蜂蜜、葱白同用。若妊娠腹痛,下痢不止,可配伍雅连、当归、石榴皮等,以清热解毒止痢。 近年来,用阿胶配伍人参、熟地黄、党参、山楂等,对失血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症独具疗效,并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保护干细胞免受毒害。 1.海蛤粉炒阿胶。处方用名:阿胶珠。使阿胶质地疏松不腻,利于服川,且可矫味。入汤剂不黏锅。服后无滞膈呆胃之弊,并能增强清肺泄热,润肺化痰之功。 2.蒲黄炒阿胶珠,能增强凝血止血之效,使其补而不滞,止血而不留瘀,常用于崩漏下血等。 注意事项 2.目前市售阿胶有:黄明胶、新阿胶、杂皮胶制品,注意鉴别: 类药比较 当归、阿胶均为补血良药。然当归味辛,偏行偏散,补中有动,性善补血活血,兼有化瘀止痛之功;阿胶甘平,偏静偏守,补中寓守,善长止血补血,兼能滋阴润肺。 熟地黄与阿胶,均为滋阴养血要药,然熟地黄味甘性温,偏补肝肾精血虚亏之证,为生精补髓之良药;阿胶则长于滋阴润肺,止血补血。 清·皇宫绣《本草求真》1769年:“阿胶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又胶润而不燥,胶性既能润肺,复能趋下降浊,使痰不至上逆耳。……此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不似首乌功专人肝,补血祛风,乌须黑发,而于肺经润燥定喘则未及。鹿胶性专温督与冲,以益其血,而于肺经清热止嗽则未有。龟胶力补至阴,通达与任,退热除蒸,而于阴中之阳未克有补。古人云阿胶养神,人参益气,正谓此也。” 补血,治疗血虚证。但在古代很多补血方剂中并没有用阿胶组方(详见《中医方剂学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版)。 其原因:阿胶适用于失血而导致的血虚,能较快地促进营血的生成,相似于现代医学的失血性贫血。 所以,古人对于妇人因崩漏,月经过多,衄血,外伤出血,或长期慢性出血,肺结核咳血等因出血所致之血虚证多用之。 对于因心肝功能失调之心悸、失眠、健忘;视力减退等血虚证,非出血性所致之血虚,古人很少在补血汤方剂中使用阿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