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茫的人总是以“不感兴趣”做借口

 九霄环沛 2018-05-25


 

有位小朋友找到我,说他最近感觉人生无望。

 

我一听,以为他家遭遇了什么绝境,叫他仔细说来。

 

他就说现在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不知道要学什么。

 

学完这个又那个,每天都有新的知识冒出来,好像永远也学不完。 

而且关键是不知道学了这些以后有什么用。

 

可要是不学嘛,又怕被别人落下,白白错过机会。

 

反正现在是学也不是,不学也不是,每天宅在家里吃泡面打游戏,学习嘛,能学一点是一点。感觉人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

 

这个算不算人生的绝境?

 

(02)

 

大家先别笑,这个问题太常见了。

 

不信,随便走在大学校园的林荫小道,拉个小朋友过来,问:“你有钱么?……哦,不好意思……问错了,你觉得人生是不是很迷茫?”

 

小朋友在反复确认我没有发神经之后,多半会回答是。

 

青春的迷茫期恐怕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

 

因为这是一种从无限可能性缩减到单一可能性的过程。

还在大学校园里的人,好像有着无限的未来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当科学家、企业家、作家、程序员、老师、律师、医生等等等等。

 

后来出去工作,你的未来仿佛一下子被确定了。你想再改行的成本将会很大,因为社会招聘看的是你的经验和成就。

 

所以,很多导师遇到迷茫的学生来求教,特别是那些对本专业失去兴趣的学生来问,都会给一个建议:多去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攻克下去。 

 

(03)

 

这个建议乍听起来没错,但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

 

有个蠢孩子,就听信了这句话。

 

多去尝试,那就都去学呗。什么金融、经济、哲学、心理、管理、法律、画画、吉他、书法、编程、手账等等,他都学。

 

每次学,都记了厚厚的本子,看起来极其认真的样子。报了一个又一个班,排满了一个又一个行程,以为人生就此进入开挂模式,看破尘世,顿悟成佛了。

 


没想到才坚持几个月,蠢孩子就懈怠了下来,又回到了原先“宅家、外卖、游戏”的“标准”生活了。

 

而且这次宅的程度比原先更凶,基本几个礼拜不出寝室,半夜经常听到房间里传来狠砸键盘的声响,靠近门口还会闻到一股莫名的腐烂味道,真正地成为了一座“凶宅”。

 

蠢孩子在这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从“宅”变成了“凶宅”。

 

原来,蠢孩子什么也没做。他就是按照老师说的,尝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不是就扔了,学下一个。

 

学了一通下来,发现没有一个自己喜欢的。

 

于是,他陷入了比原先更大的迷茫。

 

你让我尝试,我都尝试了啊,就是没有一个喜欢啊。

 


这个世界不适合我,还是游戏适合我。

 

不过,游戏我也谈不上喜欢。都是做同样的任务,同样的玩法。

 

蠢孩子把“喜欢”当作自己判断的唯一依据,遇到开心的他就上,遇到不开心的他就下。殊不知“喜欢”并非情绪,错把情绪当依据,那么再理性的人也会跟着情绪走。

 

这世间有太多人因为分不清“情绪”,而困于情绪的牢笼里。他们以为他们是出于“本性”、“感性”、“自我”、“性格”、“兴趣”,而到头来只不过是陷于一个又一个情绪之中。

 

分辨情绪,是拨开人生迷局的第一步。

 

(04)

 

故事还没完。

 

蠢孩子的同班同学,小赵。

 

也听了老师的一番教导,跟着蠢孩子一起报班学习。

 

他也迷茫于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他的学习方式也看起来跟蠢孩子没什么差别,东学学西学学。每门课,都记了厚厚的本子。每节课,都坐在课堂的前排,竖起耳朵,仔细聆听,仿佛一只听话的汪。

 

似乎再过几个月,他就要跟蠢孩子一样,一起堕入“凶宅”的境界。

 


然而,让蠢孩子们惊讶的是,小赵开启了令人羡慕的开挂模式,什么吉他、画画、金融、经济、编程他都能拿下,他算不上最好,但也能驾驭有度,信手拈来。最关键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就是建筑设计。

 

于是,专心攻克建筑设计,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在蠢孩子们还在犯愁如何找工作的时候,他已经乘上飞机,远渡重洋,踏上走向建筑大师的步伐了。

 

为何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一段经历,蠢孩子们只能原地踏步,小赵们就能一路开挂,真正奔向远方呢?

 

这是因为同样的一句话,蠢孩子们看到正确,小赵们看到联系

 

一句话,一个道理。

 

谁看谁觉得对。

 

蠢孩子听了点点头,小赵听了也点点头。

 

蠢孩子把话原封不动地记在本子里,仿佛收集了一颗宝藏,占有了就是自己的。

 

小赵也把话记在本子里,只不过与蠢孩子不同的是,他把话拆了又拆,看看这句话有哪些点组成?最关键的点在哪里?跟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哲理有什么联系?

 

他会去想:这句话最开始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其他人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这句话对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句话对现在的自己又有什么用?

 

当然,有些问题并没有立刻解决,只是存在于他的脑子里。

 

等到他真正去实践的时候,他便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的认知也得到了升华。

 

看到道理背后的联系,是拨开人生迷局的第二步。

 

很多人都知道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坚持下来。

 

蠢孩子们去实践,验证知识的对错,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没有自己的思考,永远在验证别人的思考。

 

小赵们去实践,验证知识的对错,对了会问为什么对,错了会问为什么错,他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催促自己不断地走下去,直到把知识彻底变成自己的思考。

 

看吧,同样一个道理,有人能实践出真知,有人却只能实践出无知。

 

蠢孩子们什么都去尝试,什么都去实践,但都是蜻蜓点水,坚持没多久就懈怠了下来,自然解不开那层迷茫,只能原地踏步。

 

小赵们什么都去尝试,什么都去实践,但因为联系的思维,他深入了每个技能、学科的内部,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

 

其实,迷茫不止存在于大学校园里,也存在于我们的职场中。很多人没工作几年,就遇到了职业瓶颈,升不上去,也不知道该如何突破。

 

这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工作背后的联系。

 

其实,每个工作背后都有一道拉开薪资的分水岭,而英语就是那条最普遍的界线。

 

真正学好英语,你就能看到英语带来的更多连接,更多的资源,让你真正突破职业瓶颈,告别职业迷茫。

 

学校的学习是学习,职场里的学习也是学习。

 

学校里的学习很难坚持,是因为缺乏与现实的联系。而在职场里,学习英语,能够直接与你的工作发生联系,一旦有了成果,还能直接受到老板的奖励,实实在在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让你的坚持不再费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